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呐喊》和《彷徨》中,特别是《示众》,鲁迅确实是从启蒙主义角度来写“看客”的。鲁迅笔下的看客一般都是以无名“庸众”的形象出现的。现在我们的问题是:鲁迅眼中的“看客”形象到底是文学想象还是一种理性分析?如果是文学想象,那么.它与五四时期启蒙主义者的启蒙预设关系到底有多大?不论是从往昔的历史事实判断还是从后来的社会实践的验证.所谓五四的“启蒙”的辉煌成就.那都是一种知识精英们的自我陶醉的神话!鲁迅本人也是这个神话的制造者和阐释者之一。  相似文献   

2.
“看客”是鲁迅小说中常见的人物群像,由此衍生出的“看”与“被看”二元结构是其基本主题模式。莫言《檀香刑》依循鲁迅的批判精神,把“看客”形象升华到了更高的艺术层次。比较分析二者笔下“看客”形象的异同,透过“看”与“被看”之间的权力关系,凸显“看客”形象的审美价值及其对于文学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大连大学学报》2022,(1):14-18
“看客”是鲁迅小说文本中的主要意象,意象特征、启蒙意蕴、角色特征是其在叙事中的三个重要方?。看客蕴含鲁迅先生对启蒙与革命的深沉思考,暗结鲁迅先生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尼采狂人式的批判精神。他以速写的方式勾勒看客之形,塑造看客形象,通过剖析看客的精神和心理,揭示看客文化存在的普遍性,呈现看客文化深广的影响,突出“写意”目的,凸显角色典型化特征,以更直接的笔触实现“为人生”而艺术的启蒙主张。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为了实现中国的现代社会转型,新一代的知识精英把思想启蒙作为他们的主要使命,仿佛只要将西方文化精神植入中国老态龙钟的机体,中国便会重新焕发出青春的颜色。我们可以这样说。中国知识分子精心编织了一个有关中国命运的启蒙神话,“女性解放”,“个性自由”等西方现代价值观便是这一个“神话”的故事内容。然而,启蒙理想是否存在有内在的缺陷?“女性解放”“个性自由”等神话内容能走多远?思想启蒙是否能彻底解决中国的问题?作为两个时代的作家,鲁迅和巴金在对启蒙理想的反思中都发现了启蒙神话的虚妄,洞察到了启蒙神话的乌托邦色彩。在《伤逝》和《寒夜》中,鲁迅和巴金用不同的方式打破了他们亲手编织的个性解放的“启蒙神话”。  相似文献   

5.
张春田的《思想史视野中的“娜拉”:五四前后的女性解放话语》是一部解析“娜拉神话”的论著。借助于作为方法的“娜拉”,该书反思了启蒙话语的理想化、浪漫化,重新考察和评价20世纪初中国的现代文化想象。  相似文献   

6.
李平 《当代电大》2004,(7):32-34
44)“五四”精神的复兴“三只报春的燕子”:《曙光》、《班主任》、《哥德巴赫猜想》。“两为”方针与“两为”口号。45)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主要区别。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的发展变化。46)从“启蒙的文学”到“文学的启蒙”两种启蒙传统:“启蒙的文学”与“文学的启蒙”。“审美的文学”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7.
鲁迅,作为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批判地吸收了西方的启蒙主义思想。鲁迅的启蒙主义思想遇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一契机,就孕育成《狂人日记》、《阿Q正传》……“一发而不可收”,终于凝聚成《呐喊》、《彷徨》这两声五四启蒙运动中最振聋发聩的巨雷。同西方启蒙文学家相比,鲁迅生活在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环境和时代中。五四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历史发展各阶段高度浓缩的社会:资产阶级刚刚同  相似文献   

8.
李平 《当代电大》2004,(1):19-20,23
第三编 1 977—1 985年的中国文学11 1977—1985年文学思潮概述4 4 )“五四”精神的复兴“三只报春的燕子”:《曙光》、《班主任》、《哥德巴赫猜想》。“两为”方针与“两为”口号。4 5 )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主要区别。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的发展变化。4 6 )从“启蒙的文学”到“文学的启蒙”两种启蒙传统:“启蒙的文学”与“文学的启蒙”。“审美的文学”的发展演变。12 心灵的伤痕4 7)《伤痕》与“伤痕文学”“伤痕文学”的出现及其发展。《伤痕》与其他…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文学的启蒙传统可分为“启蒙的文学”和“文学的启蒙”两种。“文学的启蒙”也即通常所说的审美性文学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不讲功利,反对直接的现实功用,主张从“人”的角度实现文学内在的独特价值。其中20世纪20年代的周作人首树“人的文学”的大旗,30年代的沈从文4、0年代的徐讦分别从两个方面实践和丰富了这一主张。  相似文献   

10.
鲁迅评价叶紫的《丰收》说:“……这就是作者已经尽了当前的任务,也是对于压迫者的答复:文学是战斗的!”这是鲁迅对革命文学质的规定。鲁迅从事文艺创作就是从这一崇高的使命出发的。早年他弃医从文,是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为人生,和改良人生的。所以他在“五四”时期,遵奉“革命的先驱者的命令”,进行创作,助威呐喊,“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前驱”,(《呐喊·自序》)向封建  相似文献   

11.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2.
这是在一所普通初中学校上的研讨课。该校一位教师上《社戏》第一课后 ,我承接她上第二课时———月下归航。这节课我安排了两个教学重点 :1、比喻的修辞手法 ;2、“偷”豆为何难忘。第一个教学重点 ,安排三个步骤实现教学 :步骤一 :让学生朗读这一部分 ,划出比喻句。学生很快找出比喻句“那航船 ,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本喻体、比喻词等名词术语学生似乎都懂 ,也就是说 ,若考试采用选择题形式 ,请他们选出是 (或非 )比喻句的一项 ,大部分同学能得分 ,若让他们造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句 ,恐怕十有八九就要失分了。为了让学生能…  相似文献   

13.
认为中学化学教材中关于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和"族"的划分及定义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又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和表达上的不准确,建议在中学教材中取消对"短周期"、"长周期"、"不完全周期"等概念的要求,将"零族"、"Ⅷ族"分别称为"ⅧA族"、"ⅧB族".  相似文献   

14.
“去行政化”与“纪宝成难题”求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学行政化趋势由来已久,典型地表现在行政等级越来越具有支配性地位,但要想立即去掉或完全去掉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大学发展要求必须去行政化,这就构成了著名的"纪宝成难题"。通过对大学行政化形成过程分析后发现,大学去行政化就是要去掉行政特权,回归学术本位,而非简单地去掉行政级别。在去行政化过程中首先需要走行政与学术系统并立的过渡阶段,只有这样去行政化才是可能的,这说明纪宝成难题并非完全无解。  相似文献   

15.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7.
福柯探索"凝视"与哲思的关联,体认"知识-权力",洞察"知识"和"权力"的内在生成,并在哲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生物学等多元学科的"凝视"之中关注微观问题的性质与机制。  相似文献   

18.
汉语句子主语是受体的句子中,以"被、受、挨"句最易混淆,本文分析了三句易混淆之因素,并对词性、词义、词语搭配以及动词的语法作用等方面对"被、受、挨"句加以分辨,以期在教学中帮助留学生准确应用三种句式.  相似文献   

19.
在继承前人对符号意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任何符号都有符号层、逻辑层、学科层、存在层这四个层面的意义。据此,从符号学与集合论这两个视角来看,空符号与空集合虽有着的不同意义,但其相互问存在既相异相通,又相互支撑的微妙关系。事实上,在逻辑层面、学科层面和存在层面上“任何符号系统都离不开空符号”。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拉美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债务危机。这场危机持续时问特别长,涉及范围特别广,债务数额特别大,对世界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作为西方金融中心和支柱的美国对这场危机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分别提出了解决债务危机的“贝克计划”和“布雷迪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