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2 毫秒
1.
先秦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而对后世思想文化影响较大的有“十家九流”,其中以儒、墨、道、法最为有名。墨家是惟一曾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一个学派,从有关的史料记载中我们就可以窥见其当时的盛况。《韩非子·显学篇》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吕氏春秋》中说“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以属弥众,弟子弥丰。孔墨之后,学显荣天下者众矣,不可胜数”。还说,墨子“无爵位以显人;无赏禄以利人。”但其“盛誉流于北方;义声振于楚越。”可见,在先秦诸子中没有哪一家能与墨家相比。就连儒家的孟子在批判现实和其他学派时也曾对…  相似文献   

2.
文化的定义及其载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语中“文化”这个词,本是对拉丁文culture一词的意译。那么,为什么用“文化”二字来翻译那个拉丁词呢?这就因为中国古籍中本来就有“文”“化”二字的关连使用,而其含义又与现在所说的“文化”有一些关系。 例如《易经·贲卦·彖传》中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正义》解释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又如刘向《说苑·指武》篇更把“文”“化”二宇连在一起:“凡武之为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以上《易传》把“文”“化”二字关连使  相似文献   

3.
读顾炎武《日知录》至“文须有益于天下”条,觉得颇有见地,全文仅百余言,照录于下: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相似文献   

4.
论新闻文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新闻文风,有必要弄清“文风”一词的含义。文风之说,自古有之。《文心雕龙·宗经》篇提出“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其笔力所指,正是文风的基本要义。文风问题一直伴随着历史的进程而存在,在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历史上,“无为”与“有为”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时代,《庄子·大道》称:“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孟子则说:“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矣。”道家的“无为”与儒家的“有为”在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始终各擅胜场。  相似文献   

6.
察传     
《吕氏春秋·察传》是一篇值得一读的短文,它告诫人们:对那些传闻或别人“反映”的情况,必须慎重加以考察分析,如果妄听妄信,则难免受骗上当。《察传》开宗明义提出:“夫得言不可以不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该文还列举了饶有趣味的几个例子,进一步说明了这个道理。我们从这篇短文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今传媒》1997,(12)
“安全的较量”析文/云水《人民日报》1997年4月14日第11版有一篇报道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大力查处重大责任事故案件的述评文章,题目是《安全的较量》。乍一看,似无不妥,细分析,则不然矣!“较量”一词,《四角号码词典》的解释是“比较高低强弱”;《现代汉...  相似文献   

8.
屈原与儒家     
雷鸣 《新闻爱好者》2008,(12):142-143
屈原思想归属哪一流派在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各持己见。把屈原归人儒家、墨家、法家者皆有,但更多的是将之归人儒家。《史记·屈原列传》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王逸说:“《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离骚序》)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说:“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清戴东原也说:“其心至纯,其学至纯,其立言指要归于至纯,二十五篇之书,盖经之亚。”(《屈原赋注·序》)陈澧《东塾读书记》更明确指出:“屈子之文虽为辞赋家,其学则为儒家。”  相似文献   

9.
对山东新闻界,对《大众日报》的众多读者来说,刘同贵不会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这并不在于刘同贵有多高的见报频率,而在于伴随这个名字出现的是一篇篇总能给人留下印象的文字,有时印象是极其深刻的,像那篇几年前的《上海为何少见山东货》,至今还因为它的启示意义尚未消失,而每每被人们提起。而刚刚推出的一组关于“预算外资金”的系列报道,则又一次形成了一股不大不小的冲击波。  相似文献   

10.
所谓舆论监督,指社会公众运用新闻媒体,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实施新闻批评,以明辨是非,扶正祛邪。洪仁在《资政新篇》中提出,“有新闻篇以泄奸谋,纵有一切诡弊,难逃太阳之照矣。”①这一观点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关注。由于这个观点是洪仁在谈论“禁朋党之弊”时提出的,所以一般研究者认为这不过是洪仁对付朋党势力的一个建议,②想通过报纸将朋党的各种谋划昭示于天下,使其阴谋无法得逞,以达到加强太平天国集权统一的目的。这样说固然不错,洪仁也的确有这样的目的,但若综观全文,将这一观点和《资政新篇》的写作背景、写作宗旨联…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出版业是伴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带来的民族危机与西学东进的大潮发展、壮大起来的。爆发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一场“进行国际贸易和战争的西方”向“坚持农业和官僚政治的中国”(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第2页)发起的全面挑战,中华民族不仅面临通常意义上的“亡国”“亡天下”的民族危机,而且面临着封建经济结构与政治制度解体的危机,以及与此相关联的传统文化的危机。在此历史大转折的紧要关头,封建地主阶层中的一些开明人士掀起了旨在图存救亡的“洋务运动”,稍后,又出现了近代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但随着“洋务…  相似文献   

12.
走进天方     
《新闻世界》2012,(6):298-298
天之道 七千年时光,有多少瑰宝,可以璀璨至今,历久反而弥新?九万里大地,又有多少经典,可以世代珍藏,传承乃至不绝?“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中华文明的时光长河中,我们的远祖曾无数次地仰首苍穹,追逐日月星辰,叩问这万物造化之道,他们认为“天”为圆,“地”为方。“茶,发乎神农氏。”这是对中国茶最初渊源的记载,也是对茶的最早定义:茶者,荼也,起始为药用,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陆羽《茶经》中将“荼”改为“茶”,并认为是天赐良方矣。  相似文献   

13.
1897年11月24日,是中国报纸副刊的生日。这一天,《字林沪报》创办了附张《消闲报》。办刊的意义从名称上就能看出来,“既歇息,则闲矣,则当有消闲之法矣。一篇入目,笑慨开,虽非调摄精力之方,要亦可为遣闷排愁之助也”(《释消闲报命名之义》)。后来,娱乐消遣就成了各报创办副刊的宗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广播》2008,(6):17-19
“带您去更远的地方,认识更多的人……”每逢周五上午十点,伴随着大提琴优美而富有质感的旋律,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的广大听众见面的是《汽车天下·1039汽车俱乐部专题》节目。《汽车天下》是北京交通广播日播的品牌节目,1039汽车俱乐部在每周五短短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依托北京交通广播的媒体资源,  相似文献   

15.
晓言 《中国广播》2008,(5):71-71
“舆论”一词出于何时说法不一。 最近,一篇来稿中说,“舆论”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王沉传》中:“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有文章也说《晋书·王沉传》中第一次出现“舆论”一词。有人则认为,“舆论”一词较早见于《梁书·武帝记》:“行能臧否,或素定怀抱,或得之舆论”。  相似文献   

16.
从2008年12月初开始。随州市城市形象宣传片首次在中央电视台推出。在每天早上中央1套和新闻频道并机直播的《朝闻天下》栏目中,10秒的宣传片将随州的文化元素高度浓缩,以“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和“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几个大品牌的展示,将随州形象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17.
眼前放着一份今年7月4日的《参考消息》,它的第12版是副刊天地,有三篇长文,都是谈书的,其中有两篇不仅谈书,而且还谈阅读问题.一篇讲到《汤姆叔叔的小屋》当年揭露了黑奴制度的黑暗与罪恶,为林肯动员北方人民解放奴隶的国内战争,提供了有力的文学与思想武器,后来有评论说这是一部“伟大的美国小说”,还有人评价这本小说是“笔胜于剑”,以至于欧·亨利、马克·吐温等文学大师对其厚爱有加,车尔尼雪夫斯基以此为灵感,创作了《怎么办?》这部大作.显然,此后发生的事情体现了作者哈丽雅特·比彻·斯托的创作价值,以及这本书的出版价值与人们对这本书的阅读价值.可见,创作、编辑、阅读在精神变物质、文字变财富的过程中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这本书至今仍影响着美国的文化与美国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苏武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皆为“唐宋八大家”成员。古今学人对其诗文等方面的成就多有评述,而对其在我国古代寓言方面的贡献却极少论及或忽略。故笔者不揣谫陋专以此题试论,以遂抛砖引玉之愿。在我国,“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一书。《庄子·寓言》篇中有“寓言十九”等语。后人注日:“寄之他人,则十言九见信。”疏曰:“寓,寄也。世人愚迷,妄为猜忌,闻道己说,则起嫌疑,寄之他人,则十言而信九矣。”释文曰:“寓,寄也。以人不信己,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见信也。”(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卷九)庄子所…  相似文献   

19.
近来,对《孙子兵法》的提及多了起来,尤其是海湾战争爆发后,《孙子兵法》更是受到重视。新华社曾发过两则消息,一则说被派往海湾地区作战的美海军陆战队队员的背包里,“普遍装有《孙子兵法》的英文本和解释《孙子兵法》的磁带”。另一则消息报道,美海军陆战队官兵争读《孙子兵法》,“如果陆战队进击科威特海岸,孙子将与他们同在”。如今两则报道已属旧闻,但我认为稿中关于《孙子兵法》的提法有不够准确的地方,现就此作点诠释。从两篇报道情况看,美国海军陆战队官兵研读的应是指《孙子》十三篇。其作者历来都说是春秋时的孙武,《史记·孙子传》载吴王阖庐对孙武说:“子之十三篇,吾尽观矣”。十三篇之外,孙武大约还写过一些兵学零札,故《汉书·艺文志》著录《吴孙子(孙武)兵法》82篇。孙武之后百余年,战国时期齐国又出了个军事学家孙膑,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孙子膑脚,  相似文献   

20.
孙冉 《中国新闻周刊》2006,(8):I0008-I0009
1993年,还在《中国妇女报》任编辑的谢丽华满怀信心地接下妇联提出给农家女办一个实用小册子的任务,即后来的《农家女》杂志(原名为《农家女百事通》)。这是中国惟一一份面向农村妇女发行的月刊。2001年9月,“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注册成立。回首当年,谢丽华表示“最大的贡献就是让农家女三个字闪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