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从前,大出版社都拥有一份或几份代表性杂志,例如生活书店有《生活周刊》,新知书店有《中国农村》,读书出版社有《读书生活》;正如商务印书馆的《东方杂志》,中华书局的《新中华》,开明书店的  相似文献   

2.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八年的艰苦斗争终于获得辉煌胜利。抗战胜利后,上海的期刊迅速繁荣,很快又发展成为全国期刊业的中心。这有如下因素:1.从上海内迁到重庆的大出版社总部和杂志社先后复员回沪,恢复营业和复刊杂志,如商务印书馆的《东方杂志》、中华书局的《新中华》、开明书店的《中学生》,以及文摘社的《文摘》等。离沪的文化人也返回上海创办杂志如茅盾等主编的《文联》。  相似文献   

3.
开明书店创建快要六十周年了。它是1926年创办的。我没有在开明书店做过事,也没有写过一本书,但是在开明书店的编辑部里,我有好多老朋友。我在商务印书馆许多年,办杂志有点经验。如果说我和开明书店的关系,就是办杂志的事情。章锡琛因为在他主编的《妇女杂志》上写了反对封建主义的文章,商务印书馆的某些当权者认  相似文献   

4.
1929年,开明书店出版的《一般》杂志停刊,作为开明负责人之一的夏丐尊曾感慨地说:“起初是人办杂志,后来是杂志办人。”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一个期刊的规律,因而多年来一直为期刊界所称道。开明的《一般》是1926年创办的,其办刊宗旨是“以一般的人,说一般的话,给一般人看”,它对稿件要求很高,说是“一般话”,实际要求杂文文体,注重趣味。初时很有生气,但终因基本撰稿人不多,自投稿又少,越办越吃力,而读者也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群体,所以最后只得停刊。  相似文献   

5.
去年,开明书店六十周年纪念,遵开明老友王知伊同志之嘱,写了一篇纪念短文,以《开明风格》为题,借题发挥,说了一句多年来想说而未说的话。我说:“解放前的出版社,有几家书店是有各自独特的风格的。生活书店有生活风格,开明书店有开明风格,它贯穿了它的书、人和事。”“生活风格,开明风格,是我们出版界前辈一代人所培育的我国文化史上极可珍贵的传统,应该让它发扬光大,它是真正中国文化和文明史的产物,是中国知识分子几千年积累起来的好东西。”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中国近现代期刊史发展到三十年代前期,出现一个波澜,这就是当时许多文章所称的“杂志年”,办刊的热潮先从文学刊物开始扩展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一些领域,最后进入大学。从1933年起,上海就有文章介绍这仿佛一夜之间突然从地底冒出来的一股“期刊热”,一直断断续续持续到1937年上半年,其中以1934—1935年的各报刊谈得最热烈,连鲁迅都写了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上海是旧中国的出版业中心,除掉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世界书局等这些大出版社的总管理处都设在上海以外,还拥有大量中小出版社;上海也是旧中国期刊出版业的主要中心。本文谈的是1937年8月上海淞沪抗战以前的时期,那时发行量最大的《生活》周刊(后来为《新生》周刊、《国民》周刊)、资格很老的《东方杂志》,以及全国最有影响的文艺杂志、教育杂志、科学杂志,都在上海出版。上海出版的杂志,其品种之多,影响之大,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下面是1933年全国主要地区杂志出版数量的一个材料:  相似文献   

7.
(引言)上一期我们曾为大家介绍香港三联书店的重点书消息,今期的主角,是一直以“宏扬中华文化,普及民智教育”为己任的香港中华书局。中华书局在香港已有将近八十年的历史,现时主要以编辑出版及书店零售为两项主体业务。出版业务方面,除了拥有“中华书局”的品牌,还有附属品牌“中原出版社”及“开明书店”,出版不同定位的出版物,满足读者的广泛需要;零售业务方面,中华书局现在全港拥有四家门市,其中位于九龙区的油麻地分局最近定位为“人文科学图书专门店”,锐意以综合书店的形式为读者服务。新书推介之一——《与CEO对话》彼得·杜拉克(…  相似文献   

8.
书与杂志原本是一家。许多著名出版社,如解放前的开明书店、生活书店和日本的讲谈社、小学馆,都是从一本杂志起家,发展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出版社。生活书店在30年代的上海出版十大杂志,抗战期间在重庆十分艰难的条件下还有八种杂志。讲谈社现在一年出书一千多种,杂志五十多种,用杂志的盈余弥补书籍的亏损。也有杂志亏损由书籍的盈利弥补的出版社。许多事例说明,书与杂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可以共同走上繁荣发达之路。  相似文献   

9.
我国远程教育起源于19世纪末期.当时,我国的私营出版机构,充分凭借自身雄厚的人才智力资源、丰厚的纸质媒介资源的优势,兴办的术科函授教育格外引人瞩目.商务印书馆于1915年3月创办国人自办的第一家专门函授学校,首先开办英文一科,正式拉开了近代函授教育的序幕①.此后,文明书局、上海新中国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世界书局、大东书局等纷纷创办了颇具特色的函授学校.至此,近代私营出版机构开办的函授学校俨然已成为当时一支重要的函授教育办学力量②. 在上述的函授学校中,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大东书局及开明书店创办的函授学校均"有着显著的成绩和光荣的历史"③,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果和社会效益,在中国早期远程教育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很显然,倘若把近代私营出版机构从事的函授教育事业作以专题研究,不仅具有较高的学理价值,而且亦不乏较强的现实意义.到目前为止,学界对于商务印书馆附设函授学社和中华书局附设函授学校的办学情况给予了较高的关注,已有数篇学术论文问世,对其办学实践活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旧中国,有一些知识分子,热衷于办书店办杂志。十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办杂志起家”,介绍这方面的情况。韬奋一生办杂志,从民国十五年(1926年)接手办《生活》周刊开始。1933年《生活》周刊被迫停刊。其后生活书店继续出版《新生》周刊、《大众生活》周刊、《永生》周刊、《国民》周刊、《生活星期刊》。改  相似文献   

11.
停刊了30年的《中华活页文选》 ,已在两年前由中华书局恢复出版了。《中华活叶文选》创刊于1960年 ,是中华书局的名牌产品 ,以学者专家精心编选文史哲精品名篇 ,尤以唐诗宋词及古典文学名篇为读者所喜爱 ,曾风行一时。“活页文选”诞生于20年代(1928年) ,为章锡琛所创办。章锡琛乃开明书店之创办人。提起开明书店 ,大家都知道这是一家文人办的书店 ,成员多为学者、教师、编辑诸如胡愈之、郑振铎、孙伏园、沈雁冰、叶圣陶、赵景深、王伯祥、徐调孚、顾均正、夏尊、丰子恺、朱自清、刘重宇、朱光潜等。书店颇有特色 ,重在出版…  相似文献   

12.
开明书店是几个知识分子自己凑股创办的一家出版社,郑振铎是最早的支持创始人和股东之一,这个我早就知道。但我从没看到过开明书店股票单的样子。最近,有朋友从拍卖网上花二百多元拍到一张郑振铎的开明书店“合立转股单”送给我。我觉得也是一件珍贵的出版史料,值得研究和介绍一下。  相似文献   

13.
翻印旧版书和影印古籍一九四九年全国大陆解放以后,台湾与大陆的交通断绝,原有图书和印版无法输入,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等儿家大书店在台湾的分支机构开始由专业发行业务转向兼营出版。国民党办的正中书局和一些民营书店也开始出版图书。最初只是从台湾“中央图书馆”、“中山博物院”、“中央  相似文献   

14.
高信 《出版史料》2007,(1):61-65
莫志恒书装的“开明”风致 在二三十年代林林总总的出版社书店书局中,相对而言,设有比较专门人员的或约请艺术家进行装帧设计的并不多,对封面的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这中间,开明书店是比较重视的一家:她自1926年创办到1953年并入中国青年出版社的二十多年间,作为一种风格鲜明的书店出版物的装帧设计,在中国现代书装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小说界》创办于1981年5月。当时,我国文坛在一扫“四人帮”的阴霾毒雾以后,正日益走向兴旺。中篇小说的崛起,尤其引人注目。为了适应和推进这一形势,各地纷纷创办大型文学期刊。这类大型期刊,在“文化大革命”前只有《收获》一家,三中全会后的二、三年间,一下发展到二十多家。其中除文联主办几家外,大多是出版社办的。象人民文学出版社办了《当代》,北京出版社办了《十月》,广东人民出版社办了《花城》,江苏人民出版社办了《钟山》……这是一件新鲜事,因为,出版社在“文革”前很少办刊物,特别是办这种大型刊物。现在办了,这些出  相似文献   

16.
3.办一份真正“人民的报纸” 韬奋一生总共创办并直接主持过五刊一报一书店,分别是《生活》周刊、《生活星期刊》(原为《生活日报星期增刊》)、《大众生活》周刊、《抗战》三日刊、《全民抗战》三日刊、《生活日报》和生活书店.《生活》周刊发行量15万份,《大众生活》周刊发行量20万份,《全民抗战》三日刊发行量30万份,都创造了同时期全国杂志销量第一的纪录.《生活日报》创造了当时香港报业销量第一的纪录.生活书店在全面抗战开始之后,年度出版图书品种一度居全国出版业第一,鼎盛时期拥有遍布全国的56家分支店.究其原因,最核心的一条,就是:韬奋一直坚定地选择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积极推广主流的大众文化.他坚决反对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王”的说法.  相似文献   

17.
《小朋友》的编辑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如在近代教育期刊史上,商务印书馆的<教育杂志>和中华书局的<中华教育界>常常被人相提并论一样,在近代儿童期刊史上,商务印书馆的<儿童世界>和中华书局的<小朋友>也往往被人连带而谈.  相似文献   

18.
第五章 懂管理 1.绝无仅有的创举 韬奋研究专家、著名新闻记者穆欣指出,韬奋把生活书店办成“生产合作社”体制,“这在当时国民党统治区的企业里,算是绝无仅有的做法了”.(穆欣.邹韬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48.) 创办生活书店,原本是韬奋和胡愈之等人出于应对《生活》周刊遇到不测时的一个权变安排.当时他们很担心国民党当局查封之类事情发生,为了应对这一不测之事,决定创办生活书店,以便届时他们可以利用生活书店继续开展出版业务.书店开始筹办,韬奋就做出了一项创新设计,决定采用生产合作社的体制来办一个具有民主特点的实体.他指出:书店不是任何个人借以牟利的私产,而是全体职工以劳动所得共同投资的文化事业机关.书店的章程为此做出了三项原则规定,即经营集体化、管理民主化、盈利归全体.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出版界的黄金时代,《世界知识》《读书生活》《中国农村》分别是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三家出版机构先后在三个月时间内创办的刊物.与同时期其他出版机构出版的同类型期刊封面设计相比,这三种刊物封面朴素却具有代表性.文章由这三种封面图像入手,释读三家书店初创时期的文化立场与期刊封面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20.
各位来宾、同志们: 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革命出版工作五十年纪念会现在开始。邹韬奋、徐伯昕等同志创办的生活书店,1932年在上海成立。其后不久,由李公朴、艾思奇、柳湜、黄洛峰等同志创办的读书出版社,由钱俊瑞、薛暮桥、徐雪寒等同志创办的新知书店,也分别在上海成立。这三家书店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从事革命出版工作,曾先后出版40多种杂志,2000多种图书。1948年三家书店根据党的指示,合并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这三家书店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