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说明文的教学最难驾驭的就是科学知识、说明方法和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说明文没有其他文体吸引人,因此在教学中的地位一直被弱化。怎样在说明文中体现“言”“意”共生的教学效果,使说明文的教学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呢?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一门语言学科,故语文教学应有强烈的语言意识。语文教学主张强调语言是“言”与“意”的统一体即“言意共生”,认为文本的语言是采用一定的形式来表达特定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3.
<正>一、共生及言意共生的内涵"共生",顾名思义即共同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共生教学,就是追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激活与共生共长。个性、差异是共生的基础,求同、协调是共生的实质。"言"是形式,即文本本身的魅力;"意"是内容,即文本的意象、意蕴、意趣等精神性方面,它是情感、思想的合称。情感和思想互相影响,互相融合。教师要和学生一同通过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深处,实现言与意的转换,进而让言与意融合共生。言意共生是语文与其他课程的本质区别,是语文教学所散发出来的特有之美。它是师生在与文本的情感互动中透彻理解文本的含义,积累运用文本中的经典语言,使得语文课堂言中有意、意中有言,达到言意互补、言意  相似文献   

4.
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课教学“言意兼得才有语文味.才能留住语文的根”.“言”是指语言形式、表达方法;“意”指的是言语传达的思想、情感、文化。那么,语文课如何做到“言意”兼得呢?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从语言形式入手.在“比”中品味语言形式的过程.也是学生加深理解、提升情感的得“意”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词语教学中,教师要将文本形式的“言”与内容的“意”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领悟文章的内容,又能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方法,实现言意共生。  相似文献   

6.
马晓霞 《教师》2020,(12):22-23
新时期,语文教学应挣脱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全面落实"言意统一"、会"意"品"言"的教学观念,使语文课堂回归课本,指导学生阅读,感受课文情感内涵和语言的使用。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理解语文知识,实现"言意统一",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从品味语言中实现言意转换内涵、从亲近生活中丰富言意转换广度、从关注布局谋篇上实现言意兼得是对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7.
<正>说明文的教学最难驾驭的就是科学知识、说明方法和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说明文没有其他文体吸引人,因此在教学中的地位一直被弱化。怎样在说明文中体现"言""意"共生的教学效果,使说明文的教学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呢?一、体现趣味说明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总是比较感兴趣,尤其是科普类的读物,学生总是很喜欢阅读,总是想去了解,去发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样的学习契机,引导学生深入阅读。  相似文献   

8.
精致语文认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实现“言”与“意”的相互转换,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据言识意→据意识言→以言表意”的过程,带着学生在文本的“言”和“意”之间走一个来回。可以这样说,“言意互转”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准确地实现言意互转,使文本的“言”与“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语文教学才实现它真正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语文阅读教学追求言意兼得,但教师在文本细读过程中对于言意矛盾的认识不足阻碍着言意兼得的目标达成。 言意矛盾是指语言与心意之间存在的差异、距离或不对等。古人有“立象以尽意”之说,把“立象”视作解决言意矛盾的方式方法,这是从写作的视角提出的。对“立象以尽意”作出重大革新的魏晋玄学派代表人物王弼就“言”、“象”、“意”三者的基本关系明确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这段论述中的“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可以对应阅读的过程,为阅读理解中言意矛盾的破解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即从“寻言观象”到“寻象观意”,经历看到象和看透象的过程,充分发挥象的中介作用,理清“言-象-意”之间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王莉萍 《学苑教育》2021,(11):53-54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言意共生教学策略研究,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在诵读、鉴赏、演绎、读写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为言意共生教学创造良好条件,让学生在多重学习互动中形成言意共生学习认知,进而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围绕学生展开教学设计,以形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训练,都能够有效提升教学品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成长。  相似文献   

11.
“言意和美”是语文课终极的价值追求,既要由言导意,洞晓文之本意,又要据意品言,悟解言意和美之道,同时还要适时摹写,将言意和美牢记于心,这样方能回归真正的语文教学.“言意和美”是文论范畴,是教学范畴,也是人生范畴,只有站在文化和哲学的高度,才可以建立与世界真正的融合,才能用“言意”的“和美”来开启教学的春天、人生的春天.  相似文献   

12.
从意的内涵、言意矛盾、言外之意、情景交融四个方面分析言与意的辨证关系,结合诗歌、雕刻、绘画、摄影等艺术,解读艺术意境之玄奥,品味“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3.
“言意不一”是英汉语言中共有的一种现象。“言”是指词语的表面意思,“意”系词语的真实含义,两之间有时会有差异,甚至是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学习此类词语时,同学们要准确理解和掌握,决不可掉以轻心。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4.
李维鼎先生曾说过:“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的过程。”他在作品《语文言意论》里特别指出:开展言意互转过程是语文教育的基本途径。根据这一理论,语文教学就应将眼光瞄准语文本体,着眼并坚持言意互转,演绎出崭新的教学境界。  相似文献   

15.
言意兼得,一直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得意”不应只是阅读教学的任务,“得言”也不能由习作教学专美。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之间的密切关系,早已无需赘言。为此,老师们很多时候都会在阅读教学中设计随文练笔,以此实现“言”与“意”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6.
文言作品的言语形式增大了学生阅读与理解的难度。而引领学生与文言作品进行深层对话,生成自我的理解与感悟,又是文言文教学应有之义。《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经典的托物言志散文,如何让学生由作者所言的“莲”之象体会其所表达的“君子之志”,实现由“言”到“意”的转换,是教学的重中之重。为此,教师在教学时需引导学生品言归义,感知莲象;串联花象,由象悟意;融入情境,实现言意共生。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字字落实,句句对译”成为文言文教学常用的方法,教师逐字逐句串讲,师生、生生之间缺乏互动,课堂气氛沉闷乏味。一堂课下来,学生或许字词意思弄明白了,全文内容却未弄清。课堂上重视了词法句法的文言知识,文言阅读中最重要的融会贯通被淡化。其实文言作品是中国古代仁人贤士文化的精粹,从这些语言文字材料中不仅要看到文言,还有文章,乃至文学、文化。要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作家人格气质,民族传统精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审美情趣,提升其文化底蕴。因而文言文教学中字词落实和文章内容理解两者都不可偏废,必须“文”“言”结合,以“文”带“言”,以“意”率“文”,让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不仅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更要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揣摩品味这个“意”是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让学生言意兼得,从而获得语言智慧的滋养.语文文本解读,美在言意,贵在共生,是语文教学所散发出来的特有之美.要想真正让学生进入文本,收到预期的效果,进一步彰显文本的独特之美,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策略.  相似文献   

19.
<正>1."言意共生"中的"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文本中的外在言语形式,它是文本中的骨肉,是具体形象的,是有声有色的,具化为词、句、段、篇的构架方式;二是文本中的内在言语素材,关涉词、句、段,篇的材料内容。"生言",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言语范式,迁移运用,积累言语素材,形成运用组块,通过阅读"文意"后,结合自己的理解产生新的"意"。2."言意共生"中的"意",主要是指文本语言中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不仅仅耍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更耍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揣摩品味这个“意”是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让学生言意兼得,从而获得语言智慧的滋养。语文文本解读,美在言意,贵在共生,是语文教学所散发出来的特有之美。要想真正让学生进入文本,收到预期的效果,进一步彰显文本的独特之美,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策Ⅲ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