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与人的主体性发展——新主体教育论纲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现代教育归根结底是建立在二元论主体哲学和技术理性的基础之上的 ,这种教育造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完整的自我的三重支离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必然性。要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和技术理性的樊篱 ,需要运用整体有机论的视野重新建构人的主体价值 ,把主体性理解为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内在统一 ,由此确立起哲学和人类生活中的“新主体性原则”。指向于“新主体”的生成、内化了“新主体性原则”的教育即是“新主体教育” ,追求“新主体教育”是建构教育中之时代精神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2.
从根本上讲,科学教育是一种植根于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追求确定性的教育;在实践中,科学教育更多地关注的是人的“生存问题”,而忽略了人的“存在问题”.现代社会中,面对自我价值感与终极关怀的丧失,人们应该以一种正确的态度对待科学教育的科学理性,在肯定科学理性价值的同时诉诸人文教育,重建自我价值感与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3.
教学技术理性批判有合理的地方,但也存在着片面和极端的问题。关于教学技术理性批判的误区主要在于:基于二元对立的思路,把教学领域内的价值理性与技术理性对立起来,看不到二者统一的可能性;忽略了技术理性的重要作用,离开技术理性去空谈价值理性;在对教学技术理性的认识上,前后逻辑不一致:在界定教学技术理性内涵时是出于自然科学和技术哲学的视角,然而对其批判,却又站在了社会学批判理论的立场;把某种具体的教学技术手段,或是教学设备当作技术理性加以批判。应当客观、辩证地看待教学技术理性,不能盲从于技术乐观主义或技术悲观主义。教学技术理性是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失去教学价值理性规约的教学技术理性的确会使教学面临困境,但离开教学技术理性的支撑,教学价值理性的诉求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克服教学技术理性批判的误区在于发展统合教学价值理性和教学技术理性于一体的教学实践理性。  相似文献   

4.
技术理性反映了技术活动正确进行的规律,是技术工作的指针,技术素养的真谛、灵魂和核心.技术对高效率和高质量的追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都离不开技术理性.在长期技术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技术理性已由工具理性进入价值理性阶段.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依相存,应该把它们融合、统一起来.资源理性、环境理性、生态理性、道德理性、伦理理性、人文理性等都是广义价值理性的组成部分.以化学为例讨论了科学课程中的技术理性教育.  相似文献   

5.
技术理性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主导性文化精神之一,作为人类理性与近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延伸和拓展了人的身体,而且超越了人在自然上的维度。但技术理性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新的问题,如现代人的异化、世界的祛魅、生态危机等。技术理性的泛化和它与价值理性的分离,使现代社会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之中。如何摆脱技术理性的控制及这种危机,不仅关乎技术理性未来的命运,而且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技术理性的僭越使教育背离了自己的目的,Web2.0网络文化所折射出的网络道德教育现象呼唤更自觉的网络教育文化反思,对教育技术的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做些深入探讨有助于明晰教育技术理性的内涵、本质与功能.本文提出伦理意蕴是内蕴在教育技术理性中的已然内涵和根本特质.教育技术理性是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内在契合和高度统一.基于Web2.0网络技术平台,教育技术理性应当而且可以得到充分表达.  相似文献   

7.
“教书匠”的式微与教师文化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的“教书匠”角色导致了他们对技术理性的尊崇和自我价值体验的缺失,而理想的教师身份是在与技术专家身份的区别中获得自明性的。这就要求教师由“经师”转变为“人师”,撇开依附于知识的外在价值的权威而建立智识性和学术性的权威,从无自主人格的“士”阶层转变为具有自主的价值立场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8.
高校德育的有效性:理论解析与实践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以及现代市场经济由“商品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科学主义”在中国高扬起造福人类的旗帜.这直接导致了二元经济结构并存状态下所形成的人的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人文关怀的式微,生存和发展于其中的高校德育面临严峻的挑战。表现在:在技术理性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教师专业化”在认识上还存在着误区,主要是把教师工作理解为技术性职业。而非认为是专业。由此,在实践层面也是恪守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走的是对教师进行集中划一培训以完善教学技能来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模式和道路。这种现代性范式违背了人文科学的“人文向度”和“精神建构”特性,忽视了教师职业的特点,对教师专业化缺乏应然的意义关照和生命关照。“教师专业化”的正确之路应该是在充分关注其价值理性维度基础上,恰切地利用其外在的技术理性维度,以达到“职业”与“专业”两个视域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现代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科学与技术理性的冲击,执着于追求价值无涉的自然主义科学模式而失去了其本真的价值追求——对生活意义的探寻。虽然教育改革以摧枯拉朽之势轰轰烈烈进行了数十年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教育之科学模式的根深蒂固并没有实现教育对生活世界的良好回应,而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为教育的回归开辟了理想的路径。教育回归生活不仅在于教育场域中客体的“物”回归,更重要的在于主体的“人”的复归。  相似文献   

11.
由现代技术及其应用所引发的生态环境危机和人性的价值危机其根源在于技术理性对自然、人类社会及人自身的全面统治。技术理性因其所具有的无可抗拒的生产效率和能顺应任何目的的纯中性的工具化意味而蕴含着强烈的统治逻辑。正是这种统治的逻辑使现时代的人丧失了其批判和超越的维度而沦为工具性的存在。因此,技术理性的全面统治必然导致人的自由的全面丧失。人性危机的根源在于人自身的思维方式的危机。只有借助"审美思维"超越技术理性的对象化思维,人类才能彻底摆脱工具性的存在方式,从而真正实现自己的自由本性。  相似文献   

12.
主体性哲学与资本的世界逻辑构成现代性价值理念的思想体制基础,以理性与自由为价值核心的启蒙运动使传统的宗教世界观崩析。主客分立的思维模式与世俗化的自由主义将价值观引向物欲与功利。理性概念狭隘化,自由主义陷入自我悖谬,资本逻辑将人与自然导向异化与危机。全球化语境下,当以“交往理性”平衡“技术理性”之弊,在纵横两个维度重构现代与传统、主流与边缘的联系,回归生活世界,以艺术感性补益技术理性。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作为西方现代化重要资源的科学技术,其双重作用日益突显出来。它不仅在物质领域中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给发达工业社会带来了丰富的社会财富,而且也深深地影响到意识形态,成功地塑造了一种单向度的技术理性。在这种技术理性的支配下,不仅人对自然的改造以剥夺自然的诗意为代价,而且人的精神文化活动也普遍地受到操纵,这  相似文献   

14.
在对教学设计技术理性批判产生的背景、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批判并指出了其在若干方面存在的误区及问题。因此,必须对教学设计技术理性批判进行深刻的反思,深化教学设计技术理性的指导意义,正确理解教学设计技术理性中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把握教学设计的时代特征,抓住教学设计技术理性对于促进教学设计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以来,人文学科的发展大抵是以反思启蒙运动以降日益膨胀的“技术理性”为其特征的。在课程与教学领域,技术理性的宰制也早已为人所诟病.以致20世纪70年代之后.该领域的研究重心逐步转向追寻课程与教学的本真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以来,人文学科的发展大抵是以反思启蒙运动以降日益膨胀的“技术理性”为其特征的。在课程与教学领域,技术理性的宰制也早已为人所诟病.以致20世纪70年代之后.该领域的研究重心逐步转向追寻课程与教学的本真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尔库塞技术理性批判的思想渊源包括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韦伯的合理性理论、霍克海默的"科学意识形态"说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技术理性维护着资本主义统治的合理性,使人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领域失去"内在的自由"成为单向度的人,失去其批判和否定向度。马尔库塞技术理性的批判与反思,对于当代中国创新政府公共管理、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而言意义重大,必须克服生产力崇拜,实现技术理性回归价值理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于坚被认为是“一个真正拥有生态意识的诗人”。重读《于坚的诗》,可以从“自然之魅,世间万物以神性的方式呈现”、“诗意栖居,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敬畏生命,对妄大自私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消解”、“价值失衡,对人类技术理性的讨伐”四个方面再次对诗人在诗中所蕴含的生态立场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9.
早在4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面对着现代大工业商品社会滚滚而来的消费时代,就富有预见地指出,由于高科技和大工业带来的巨大规模的商品消费浪潮,会使人们在过度的消费中忘却生存价值和现实意识,成为物的消费奴隶。而在人成为奴隶的同时,作为实现消费的操作手段将逐渐取代社会主体的主导地位,成为某种“技术理性”主宰着人、奴役着人,消解人的精神文化,从而固定物性,导致整  相似文献   

20.
技术理性思维下的权力运作机制存在道德易于滑坡、压抑个性自由、过度强调纪律、忽视顶层目标等痼疾,阻碍了二级学院的发展。融合了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二者优点的批判技术理性能够有效弥补技术理性的缺陷,以此为指导对二级学院权力运作机制进行改进,对提升高校的治理效益大有裨益。批判技术理性思维下二级学院权力运作机制的形成需要培育注重宏观把控的权力运作环境、加强"学习—创新—发展型"组织建设以及形成以"服务—激发"为导向的权力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