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促进中小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绿色技术创新是保护环境实现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从绿色技术创新的内涵入手,分析了在中小企业中大力推广绿色技术创新的必要性,结合绿色技术创新和中小企业的特点,探讨了中小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存在的一些障碍,提出了促进中小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进行界定,在分析了影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中小企业是龙岩市场经济中的一支重要经济力量,在缓解就业压力、城镇居民增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小企业长期以来过分依赖劳动力低廉和资源的比较优势正逐渐丧失,众多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弱、技术装备水平差、科技人员严重不足等问题日趋凸显,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分析当前龙岩市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促进该市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出对策,并列举了企业技术创新成功发展的案例。说明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赖以生存的支柱及持久发展的动力,是企业成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关系中小企业在激烈的技术、市场竞争中能否生存和快速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可持续性进行了实例研究,提出了今后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仍停留在传统阶段,生态技术创新尚未起步。分析了湖北省中小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状况及其制约因素,指出走生态技术创新道路不仅是实现湖北省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落实国家环保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占企业总数约99%的深圳中小企业不仅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更是促进技术创新的主体和重要力量。介绍了深圳中小企业及其技术创新的概念和必要性,针对深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比较优势和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从理论和实践 上说明政府的政策支持时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我国促进中小学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 支持措施。  相似文献   

8.
中小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取决于中小企业的内因,其中最重要的是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江西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除了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努力解决资金来源和社会服务等创新环境问题,还要依靠企业自身的深化改革,形成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中小企业及其技术创新的概念和意义,针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先进的理论和成功的实践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中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利  毕克新 《科技与管理》2005,7(4):112-114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普遍低下。为了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比较美、日、德、韩、台及中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总结出国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经验,提出提高我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高新技术企业如何进行创新能力管理是关系其能否持久生存的重要问题。对雅虎、Facebook等高新技术企业的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探索影响企业持续成长的创新管理问题;拓展摩尔模型中消费者心智阶梯的发展路径,并从企业创新能力管理角度扩展摩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高新技术企业面对的消费者市场具有特殊的时序化创新偏好,无视时序化市场特征的创新能力管理方式将导致企业失去持续成长的动力,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创新能力必须能够满足其对应的时序化市场需要;创新能力发展对策是高新技术企业赢得市场、实现创新价值、保证持续成长的重要创新战略内容;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战略应构建在时序化消费者市场的基本特征之上,只有能够适时调整自身的创新能力发展方向才能满足其所面对的时序化消费者市场需求,获得下一阶段发展所需资源,实现科学的创新能力管理,获得企业的持续成长,为行业和社会发展提供创新支撑。  相似文献   

12.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分析--以青岛市为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企业技术创新是区域创新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理论上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进行归纳总结,并依照技术创新主体以及技术创新的内涵不同进行分类。同时以青岛市为案例,客观分析了青岛市企业技术创新的行为环境,针对青岛市企业技术创新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了青岛市企业未来技术创新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3.
李瑞雪  彭灿  吕潮林 《科研管理》2022,43(4):139-148
   文章从竞争优势获取的角度,辨识并检验双元创新协同性不同维度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及其各维度的作用机制,并考察企业竞争优势的中介作用。基于226份样本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双元创新协同性通过长期竞争优势的部分中介作用正向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但双元创新协同性两个维度(平衡性和互补性)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机制和作用路径并不相同,分别通过竞争优势不同的中介作用方式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不同维度,且双元创新互补性的总效应要大于双元创新平衡性。文章在丰富双元创新理论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同时,也为企业有效开展双元创新从而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当前国内经济转型的核心内容,也是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互动的关键力量。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涉及到多领域技术的协同创新和多种产业的联动配合,有效推动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在特定区域内构建一个能支持持续创新活动的创新生态系统。安徽省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案例研究表明,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主要在于:一是以产业内的核心企业为主,构建创新技术链和产业链进行创新要素的有效整合;二是通过企业边界开放,创造开放式创新机制以实现多主体协同创新。二者的最终目的在于构建支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5.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突破了企业传统的封闭式边界,加强了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技术交流、信息沟通以及研发合作。然而,组织的弱边界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弱化企业的主导权和控制力,增加管理费用和业务运营冗余度,从而降低企业创新绩效。如何维持数字赋能系统过程中企业边界的稳定性和独立性推动创新持续性发展,帮助企业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创新能力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并结合制度理论,分析了多层面的组态效应对企业开放式创新绩效的多重并发机制和复杂因果路径。结论表明:企业领导力和知识产权管理分别从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层面为解决数字赋能和制度逻辑差异外部性的负效应提供了思路,同时互补性资产是数字赋能开放式创新核心条件,本文的结论有助于拓展开放式创新研究视角,为有效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绿色技术创新是科学发展观指导技术创新的必然选择。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绿色技术创新既注重经济发展,也注重社会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绿色技术创新有许多制约因素,解决这些问题,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机制,建立健全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制度,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企业成长技术创新预警作为企业成长预警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促进企业可持续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了预警体系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从技术创新预警指标体系、设计模式、预控对策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可将神经网络机制与概率模式结合起来预测企业技术创新状况,并对预控对策问题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8.
基于企业竞争合作行为的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爱民  陶宝  马莹莹 《软科学》2013,27(1):15-19
以郑州市部分产业集群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以企业竞争合作行为为自变量,以集群创新为调节变量,以集群可持续发展为因变量的假设模型,揭示其路径关系。结果表明:企业竞争合作行为对集群创新、集群可持续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反映了良好的企业竞争合作行为、持久的集群创新能力在实现集群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建立动态竞争的创新协作关系实现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铂晨  赵树宽 《科研管理》2022,43(11):154-162
在低碳经济时代,推动绿色创新的研究和发展是缓解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12-2017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的重污染企业的面板数据,运用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实证检验我国低碳经济背景下,政府补贴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以及政治关联和环境规制在这一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政府补贴对我国重污染企业绿色创新存在显著的U影响;政治关联、环境规制均会削弱该U型影响,且随着强度的升高,削弱效果愈加显著。本文的研究对促进重污染企业绿色创新,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