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网络新闻娱乐化现象屡见不鲜.比如,《新闻联播》的主持人罗京逝世,许多网站居然选择了娱乐化的方式报道这则消息,在受众心理上造成了负面影响.笔者在此对网络新闻娱乐化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书界采风录     
《新民晚报》近日发表叶路的文章《除了拍卖,作家还有多少权益?》。文章说,近来国内有许多作家对文稿拍卖表示了很大的兴趣,“一字×金”的消息,更是令众多作家怦然心动。但是,在把稿子寄出之前,请作家再考虑一下,你了解著作权法吗?你知道伯尔尼公约吗?你知道怎样才有可能维护好并争取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吗?  相似文献   

3.
“攻大报、上头条、上联播……”奋战在基层一线的通讯员,如何写出有分量的稿子?笔者谈四点体会. 体会之一,写“实事”比写“事实”更贴近新闻本义.什么是新闻?最权威的当数陆定一的解释:“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笔者从实践中体会到: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实事的报道.将“事实”变成“实事”,有何区别呢?笔者有这样一次实践:2013年11月15日,枣庄市峄城区举行“地税杯廉政短信征集活动颁奖暨赠书仪式”.如果仅报道这项活动本身,在媒体上充其量只能发个短消息.而笔者在跟随活动中发现,峄城区廉政文化和教育做得非常好,写完活动消息后,笔者把着力点放在了解会后的“新闻”,写了《峄城文化倡廉贴近群众生活》的通讯,当年11月30日同时刊发在《大众日报》和《枣庄日报》上.  相似文献   

4.
5月初,《许昌报》一版头题位置发了我一篇主题为《临时工王爱民15年间21次被评为先进模范》的消息,报道对象单位的一位业余报道员见到我后说:“王爱民的材料我翻腾了不知多少遍,也没写出新味,你咋一摆弄就挠摸了个头条?真是我踏破铁鞋无觅处,你得来全不费功夫。”“得来全不费功夫”这句话,我至今未敢赞同。此篇稿件从采写到见报的过程,可以说付出了相当的艰辛。收集素材、提炼主题、选择角度,道道关口不说是披荆斩棘,也可说是费尽心血了,因而说  相似文献   

5.
在《图书与情报》2000年第二期上刊出了黄俊贵先生的《丑陋的图书馆学——“实话实说”访谈录》.此文发表后,在图书馆界引起了反响.对其文的观点,有赞同的,有反对的,不一而是.黄文里列举的图书馆学丑陋的现象,客观地说,不是他的发现,这类现象早已有所披露.在此,我们仅就文内的一些问题略抒己见.……  相似文献   

6.
一些热点问题该不该报道?如何报道?这无疑是新闻采编人员最感头痛的问题。前者涉及到采编人员的新闻价值观,后者则关系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消息《就业竞争激烈择业观念变化武汉市一批大专毕业生自愿当上清洁工》(见1月13日《新华社新闻稿》),在主题和角度的选择上都不够妥当,笔者读后颇有感慨。这篇消息所述事实无疑是存在的。但笔者认为,对于一个国家花费大量  相似文献   

7.
拍摄电视艺术片《女吊》纯属偶然。2001年夏季我到北京出差.看到报上刊登北京人艺上演新戏《无常·女吊》的消息。也许因为我是绍兴人,从小在绍剧团里长大,母亲年轻时就演过“女吊”,忽然便有了几分冲动:或许我应该把《女吊》拍成电视艺术片。于是,我就开始收集有关《女吊》和与《女吊》这出戏相关的各种信息资料。  相似文献   

8.
如果你稍留意报纸的新闻标题,不难发现,在一个时期,一个季节,或者几天里,不少报纸的新闻标题,会跟通俗歌曲,甚至跟街上少男少女穿的服装一样,也会“流行”。今天,A报用这个标题,明天就会有B报使用同样的标题,久而久之,A、B、C、D……大小报刊争相使用。因此,把这些经常能看到的标题,称之为“流行标题”,真是恰如其分。有一段时间,笔者曾看到《爱的奉献》、《洒向××都是情》、《为了母亲的微笑》等标题,竟然在大小十几家报纸上重复数  相似文献   

9.
《中国图书馆学报》与《情报学报》的比较研究(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 引文引文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成为衡量专业期刊吸收能力和渗透能力、发文质量和社会影响的重要指标。现在,无论《A报》还是《B报》都越来越重视引文的巨大作用(见表10。其中:①《A报》1957-1989年、《B报》1982-1989年的数据引自文献,1990-1994年的数据引自文献;②“A”代表《A报》,“B”代表《B报》,“√”表示肯定性选择,“(?)”表示起伏不定,“—”表示发展平稳或数值相近)。  相似文献   

10.
《人民日报》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一日第一版上刊登的《杭州会议成灾游客住行困难》的消息和《我们在哪儿报到?》的漫画,构成了一块和谐的花边新闻。五栏篇幅中,三栏文字,两栏漫画,观诸各报,实为少见。笔者敬佩编辑在处理此类新闻时做到消息和漫画珠联,文字与形象同辉,从而使针砭时弊的效果更为强烈。时下,大凡风景优美处,会议也多。一是主办单位慷国家之慨,并袭用《孙子兵法》中所云“天时地利人和”之故;二是出席者推波助澜,向往有个“好去处”。于是,出席者从天南地北蜂拥而至,满载而归,其中大有公费旅游者在。对于这种现象,报纸理应旗帜鲜明地予以揭露,但如何收到更好的效果?《人民日报》进行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境外”是指什么地方境外是指国境之外。什么叫国境?《现代汉语词典》注释为:一个国家行使主权的领土范围。近日出版的《证券知识读本》(金融出版社出版)第4页有这样一句:“根据投资者范围不同,我国股票市场可分为境内投资者参与的 A 股市场和专供境外投资者参与的 B 股市场。”  相似文献   

12.
近日一条16名记者遭公安局“封杀”的消息在新闻界引起很大震动:2002年7月26日,一封题为《关于个别记者涉警曝光失实情况的函》从兰州市公安局发出,函中称:“今年以来,个别记者因采访不深入,出现了一些严重失实的报道,这些失实报道既违背了新闻报道客观真实性的原则,也损害了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形象,给公安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如……鉴于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和保密性,今后以上记者再不宜到公安机关采访,各分、县局和市局机关各部门将不予接待。”这次“封杀”记者行动共涉及兰州市6家都市类报纸共16名记者。(见2002年8月8日《南方周末》) 据笔者所悉,此事件只是记者遭“封杀”现象的又一个新的例证。某一政府部门或组织拒绝接受某一或某些记者采访的“封杀”记者现象发生已经有一段历  相似文献   

13.
点评:CCNEWS《信息系统工程》用了8 个版面来报道S O A 。我们之所以这样不遗余力的介绍 S O A,初衷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新技术、新产品出现的时候,C C N E W S 《信息系统工程》有责任告诉CIO如何辩清前进的方向。正如“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一样,CIO在选择技术方向时也应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14.
吴旭 《青年记者》2005,(11):63-64
《扬子晚报》9月14日的上午A21版登载消息《本报记者昨晚获权威证实春晚总导演还是郎昆》,可在当天的下午B5版又登消息说《王炳森拿下春晚导筒》。上午的记者是“尚清”、“杨文”两个人的名字,下午的记者变成了“易东方”一个人。  相似文献   

15.
去年12月8日,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合适吗?》的“新闻观察”。报道中写道:“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振宇教授说:‘新闻学博士连最常见最简短的消息、通讯、言论都不会写,我认为是不合格的毕业生,至少我会在论文答辩时提出疑问。’赵振宇是近日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2005级博士研究生《新闻学研究》的课堂上说这番话的。据其透露,该校部分新闻学硕士生和博士生毕业前,竟没有在校内外报刊上发表过一篇新闻作品。”该篇报道引起了许多媒体的关注和讨论,先后有30多家报纸、网络媒体转载,包括新浪、网易、新…  相似文献   

16.
《新闻前哨》2003,(7):24-25
首届湖北新闻宣传好稿奖近日评出。由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和湖北广播电视局选送的《“差距”二字撞击人心》与《来一次思想大解放》(消息配言论)、《明天,我们还能“靠山吃山”吗?》(通讯)、《金报帮你找工作》(系列报道)、《开发汉江 号角吹响》(消息)、《与打工者同行》(广播连续报道)、《武汉首家家装  相似文献   

17.
《工人日报》1998年2月8日,星期刊一版“生活一隅”栏目中一篇题为《刘家义务修伞四十年十万》的消息,其标题令人费解。《刘》作为一篇消息的标题,其中“四十年十万”是什么意思呢?通过看其内容才知:“在赣中永丰县城恩江镇,年逾七旬的刘崇信、胡莲英夫妇近40年来义务修伞十多万柄,受到群众的交口称赞。”但在标题中用“四十年十万”又怎能让读者明白呢?况且此标题从语法上分析也不通顺。因此,笔者认为《刘》不能做标题,不妨改为《刘家义务修伞》更为简炼,或改为《刘某  相似文献   

18.
刘立志 《传媒》2016,(3):44-45
十几年前,笔者刚入行做理论版编辑时,身边很多人问:理论文章有人看吗?委婉一点的说:理论太“曲高和寡”了吧?因为我们平日看到的理论版、理论文章很多都是板起面孔说话,套话连篇,看了半天也不知所云,白白浪费时间.但笔者在接触到《北京日报·理论周刊》之后,发现这里另有天地.尽管当时的《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刚创刊两年多,但已显示出勃勃生机,编发的很多文章都可读、耐读,广受赞誉.笔者打心底里赞同《北京日报·理论周刊》的办刊理念,并愿意为之奋斗,就这样一直工作到今天.回顾这十几年的办刊经历,笔者感受最深的一条就是大专家写小文章,写精粹文章.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用“第二人称”写作的新闻屡见报端。《新疆军垦报》1989年全年仅用4篇“第二人称”新闻稿,去年上升到10篇以上。在结构上,有通篇用“你”的,有在导语中用“你”的,还有在文中插用“你”的,消息中用“你”,通讯中也用“你”。鉴于此,本文对“第二人称”新闻作一番探讨。“第二人称”新闻具有接近性、亲切感《新疆军垦报》1990年4月3日二版上的一条消息是这样写的: (眉题)你想把自己打扮得更入时吗? (主题)八毛为你推出五十种新颖面料石河子讯你想让自己的衣着更加华美吗?你  相似文献   

20.
3月28日,广州某体育类报纸上,有一篇名为《甲A12老板奉命“三陪”》的文章,而该报头条赫然为《调查“望加锡惨案”》。笔者一瞥之下大骇!难道中国足坛果真已充斥“暴力”与“色情”?况且如今严打之声此起彼伏,甲A老板怎敢“三陪”,而又何来“奉命”之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