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77K测定了标题配合物的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结果表明在标题配合物中仅存有一种Eu^3 格位,据此可以推断中心离子与配位体之间的成键方式是唯一的,且中心离子Eu^3 具有C2u对称性,在标题配合物中既不存在因配体配位方式的改变而产生的键合配位异构,也不存在因配体分子扭曲而产生的格位异构。  相似文献   

2.
以2,2'-联吡啶-3,3'-二羧酸为配体合成了一个稀土-有机功能配合物[Tb2 (C12H6O4N2)3 (Phen)2 (H2O)2·6H2O]n,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其结构.检测了该配合物的荧光和磁性.结果表明:配合物在490.0、546.0、586.0和620.0nm处有四个特征荧光发射峰,它们分别归属于铽(Ⅲ)离子的5D4→7F6,5D4→7F5,5D4→7F4和5D4→7F3的电子跃迁;在低温下配合物有弱的反铁磁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了含Eu^2+的硼酸盐蓝色荧光粉,测量了该荧光粉的真空紫外(VUV)及紫外(UV)激发光谱和相应的发射光谱.研究结果表明,在真空紫外和紫外光激发下Eu^2+离子在该基质均呈现f→d的宽带跃迁,其峰值位于437nm和467nm处,分别对应于基质中Ba^2+和Ca^2+格位上的Eu^2+离子.在真空紫外区域160nm和200nm附近,有两个弱的窄带,来自于基质里BO3^3-基团和Ca—O的吸收,基质和激活离子之间存在着能量传递。  相似文献   

4.
稀土元素铕与双Schiff碱N,N’-二(亚水杨基)-1,4-二氨基丁烷(L1)、N,N-二(亚水杨基)-1,5-二氨基戊烷(L3)和双Schiff碱还原产物N,N'-二(水杨基)-1,4-二氨基丁烷(L2)形成配合物的荧光是以配体发光为主.当双Schiff碱和TTA共存于同一配合物时,配体的协同发光效应使得络合物的发光表现为强的Eu^3 特征光谱,其最大荧光量子产率为0.21.络合物的能量传递过程主要是由配体的n→π^*跃迁吸收辐射能并直接向中心离子转递能量,中心离子被激发至激发态^5LJ(J=10,8,7,5),然后无辐射弛豫至^5D0,发生^5D0→^7FJ(J=0,1,2,3,4)的跃迁,发射出Eu^3 特征光谱.络合物Eu(Lx)(TTA)(NO3)3(x=1,3)分子发光器件是由络合物中配体的苯环和噻吩环——天线的底座,S、O和N原子——接受光信号的原子天线和中心Eu^3 离子——原子信号发射器所组成.  相似文献   

5.
测量了1.62at%-Er^3+ Y0.5Gd0.5,VO4晶体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谱,光谱显示该晶体在382、525、1536nm有很强的偏振光吸收峰,且偏振光(E∥C)吸收远强于σ偏振光(E⊥C)吸收;通过计算可得,吸收截面分别为2.95013×10^-20cm^2、2.57757×10^20cm^2和1.15504×10^-20cm^2;其荧光发射(^4I15/2→^4I11/2跃迁)峰值波长在1524nm,半高宽度为72nm;415/2^I→^4I11/2跃迁的荧光寿命为3.1ms,光谱特性表明Er3^+:Y0.5,Gd0.5,VO4晶体是潜在的高效率激光晶体材料.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Eu(3-PYA)3.2H2O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和化学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测定了标题配合物的激光拉曼光谱,结果表明,标题配合物的羟基具有两种配位方式,分别为双齿和桥式,经与同构配合物Sm2(3-PYA)6.4H2O的晶体结构测定结果对照,知标题配合物中有一种Eu(Ⅲ)格位,中心离子的配位数为8。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一维链状锰配位聚合物[Mn(C10H8N2)C12]n该配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C:/e空阃群,晶胞参数是a=1.7757(2)nm,b=0.91776(11)nm,c=0.69953(9)nm,B=111.895(6)°,V=1.0578(2)nm3,Z=4。每个锰离子周围有4个氯离子和2个由2,2’-联吡啶提供的氮原子与之配位形成畸变的八面体配位构型。相邻两个锰离子通过两个氯离子相连,将配合物扩展成一维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8.
采用液相法合成了N,N-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砷配合物[(C5H10NS2)3As(Ⅲ)],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对其进行表征,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其晶体结构.该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5908(6)nm,b=0.8412(3)nm,c=1.8566(7)nm,β=101.006(7)°,Z=4,V=2.4387(16)nm^3,Dc=1.415g·cm^-3,F(000)=1080,吸收系数p=1.913mm^-1,最终偏离因子R1=0.0302,WR2=0.0706,S=1.051.中心离子As(Ⅲ)与3个配体中的6个硫原子配位,形成6配位的畸变八面体构型,配合物分子之间通过弱相互作用构成二维片状结构.利用单片滤纸法测试了配合物的抑茵活性,结果表明对4种受试细菌均有一定的活性.  相似文献   

9.
槲皮素对金属离子具有强烈的螯合作用。本文研究表明在pH4.6的HAc—NaAc缓冲液中,槲皮素能与Cu(Ⅱ)形成稳定的配合物,在紫外光谱中其吸收带Ⅰ比单独槲皮素红移了59nm。采用等摩尔连续变化法测得槲皮索-Cu(Ⅱ)配合物的配位比为2:1,采用平衡移动法测得配合物的稳定常数为2.0410^8。并初步探讨了槲皮素与Cu(Ⅱ)配位的部位是30H~4C=0。  相似文献   

10.
利用可聚合稀土配合物Eu(AA)3phen·H2O(EuX),在偶氮二异丁腈(AIBN)的引发下与苯乙烯(St)聚合得到了发光强度高的稀土高分子聚合物(EuXCOS).对聚合物进行红外光谱分析,证明配合物和高分子发生了聚合,而不是简单的掺杂.热性能分析发现,与PS相比共聚物的热稳定性增加.荧光分析得出,在相同Eu^3+含量的情况下,EuX-co-St〉EuX,但是随Eu^3+浓度的增大出现荧光猝灭现象.共聚物特殊的构象是高荧光强度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1.
通过水热合成法得到[Ag2(C6H4NO2)2]n配聚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为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具有一维无限空间结构,其中两个Ag^+离子均为2配位,并且是晶体学不等效的。其重复单元由[Ag(1)(C6H4NO2)]和[Ag(2)(C6H4NO2)]两部分组成。Ag(2)与Ag(2)之间以及Ag(2)与Ag(1)之间存在多种弱键作用,使配合物形成了3D网络结构。同时也研究了配合物的发射、UV-VIS—NIR和IR等光谱。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5-溴水杨醛缩邻氨基酚(H2 Brsaph)、5-溴水杨醛缩2-氨基噻唑(HBrsatz)和5-溴水杨醛缩2-氨甲基吡啶(HBrsapy)三种水杨醛类 Schiff碱,制备了配合物[Zn(Brsaph)(H2 O)2](1)、[Cu(Brsatz)2]4H2 O(2)和[Cd(Brsapy)2](3).利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进行了表征.荧光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在350-450 nm 光激发下在450-550 nm 范围都具有荧光,但金属离子对它们的发光行为影响不同.利用 X-射线单晶衍射仪分析了 H2 Brsaph的晶体结构,该晶体属单斜 P21空间群,晶胞参数:α=4.6517(2)A,b=19.0710(8)A,c=6.2382(3)A,β=90.402(4)°,Z=2,V=553.40(5)A3,Dc=1.753 g/cm3,Mr=292.13,R1=0.0225,wR2=0.0553.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新的巯基乙酸、异烟酰肼合锑(Ⅲ)三元配合物:[Sb(C2H2O2S)·(C2H3O2S)·C6H8N3O]Cl。经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中红外、远红外光谱进行表征,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对XRD谱指标化,确定其晶系和晶胞参数,[Sb(C2H2O2S)·(C2H3O2S)·C6H8N3O]Cl:a=1.1858nm,b=2.3671nm,c=1.3850nm,β=87.67°;锑(Ⅲ)离子是通过N原子、S原子和O原子参与配位形成五配位的配合物。并对配合物进行了抑菌活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采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Ca1-xCdxTiO3:Pr^3+的物相组成及发光性质。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研究表明掺入适量的Cd^2+物相组成为CaTiO2。激发光谱是峰值位于330nm附近的宽带谱,发射光谱是峰值在625nm半宽度为20nm的带谱。对应Pr^3+的ID2-3H4跃迁发射。发光强度随基质组分Cd/Ca摩尔比和合成温度而变化。Cd^2+的最佳含量在15%~20%.  相似文献   

15.
以α-吡啶甲酸为配体,运用溶剂挥发法,合成了一种超分子配合物α-吡啶甲酸铜{Cu(C5H4NCOO)2.2H2O}m,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配合物的单晶结构.配合物为三斜晶系,P1-(2)空间群,晶胞参数:a=0.51291(11)nm,b=0.76367(17)nm,c=0.9226(2)nm,α=74.914(3)°,β=84.346(3)°,γ=71.463(3),°V=0.33077(44)nm3,Z=1.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配合物在水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16.
按照文献合成了三元固体配合物[Sm(C9H6NO)2(C6H5COO)]·H2O通过红外光谱进行表征.利用Hess定理设计了配位反应的热化学循环,并在常压298.15K下,分别测定了六水氯化钐、苯甲酸、8-羟基喹啉以及配合物在混合溶剂中的溶解焓,根据热化学原理求出了298.15K时,配位反应的反应焓;并进一步计算出了[Sm(C9H6NO)2(C6H5COO)]·H2O三元固体配合物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相似文献   

17.
采用传统溶液法合成了二聚体配合物[Cu(C12H8N2)(C7H5O2)(NO3)]2,其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0.87921(10)nm,b=0.91004(10)nm,c=1.16484(13)nm,α=95.7980(10)°,β=111.0080(10)°,γ=95.7870(10)°,V=0.85613(17)nm^2,Z=2,Dc=1.656g/cm^3.铜离子周围有2个氮原子和4个氧原子与之配位形成畸变的八面体配位构型,其中,2个氮原子由邻菲罗啉提供,4个氧原子中3个由配体水扬醛提供,1个由硝酸根提供.两个配位单元通过水杨醛的酚羟基氧原子相连.  相似文献   

18.
解析 抓住B的特征不难推知B为O2,D为SO2.再依据反应C CuO→^△A Cu及C为气体即可寻求其它答案.若C为H2,则A为H2O;若C为CO,则A为CO2.因A→←B C,故知C为H2,A为H2O.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配合物[Cu(C9H7NO3)(phen)2](OH)·4H2O·0.75CH3OH(其中C9H7NO3=马尿酸,phen。邻菲哕啉),并利用X谢线单晶衍射仪确定了其结构。该配合物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在配合物中,每个Cu(II)离子与一个马尿酸阴离子的一个羧基氧和两个邻菲哕啉的四个氮原子配位,形成五配位的畸变的三角双锥结构。配体马尿酸的羧基O原子与配体邻菲哕啉芳环上的H原子通过氢键连接成三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20.
首次合成了镝和硫代脯氨酸、水杨酸的固体配合物,通过化学分析、元素分析、热重分析、红外光谱、摩尔电导等手段进行表征,确定其化学组成为[Dy(C7H5O3)2(C4H6NO2S)]·2H2O.通过恒温环境溶解-反应量热法研究得到配合反应的标准反应焓为261.29±0.87kJmol^-1,并计算配合物298.15K时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为-2780±3kJ·mo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