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融资方面看,养老金制度有两种安排——现收现付制与基金制,两种制度各有利弊。尤其在再分配效应方面,两者更是截然不同。我国正在进行与经济改革相配套的养老金制度改革,在实践中应该结合两者的优点,而限制各自的缺点,设计适合我国的养老金制度。  相似文献   

2.
一、企业年金的理论界定企业年金是指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公共养老金或国家养老金制度之外,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旨在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金制度。1、企业年金的主要特点第一,企业年金既不是社会保险,也不是商业保险,而是一项企业福利制度,是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补充性、商业化或市场化运作的特征不影响也不能改变其本质属性。第二,企业年金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养老保障“多支柱”战略的重大制度安排,企业年金与公共养老金或国家养老金、个人…  相似文献   

3.
养老金收支平衡是养老保险制度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双轨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金水平远远高于企业职工,使得企业职工的养老金水平一直面临追高的压力,导致养老金缺口问题不断加剧。缩小养老金缺口、化解缺口风险需从制度入手,即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使之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接轨。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养老金制度债务水平的估计与预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王晓军 《预测》2002,21(1):29-32,40
本文运用精算科学方法,在对养老金制度隐性债务和转轨成本的意义、估计方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养老金制度转轨的债务水平进行了估计,对未来50年养老金制度债务水平的积累趋势进行了预测,指出了进一步改革养老金制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使用行为经济学预期理论分析公众对延迟退休的不同态度及其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负向激励在改变人们延迟退休态度方面比积极激励更有用。因此,与通常不建立一个自动开启养老金与长寿之间联系的待遇确定型养老金制度相比,考虑精算公平,将每月养老金待遇与预期寿命挂钩的缴费确定型养老金制度更有助于促进延迟退休。在此基础上,基于2019年东北三省劳动力市场问卷调查数据,检验人们延迟退休态度不同对养老金制度改革收益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个体对延迟退休有偏好差异,但是随着年龄增长,被访问者比较倾向于延长工作年限和养老金缴费年限,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养老金财务的冲击。  相似文献   

6.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跨世纪的改革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针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依然面临的许多问题,认为应当修正改革路径,主张将养老保险广覆盖与制度多元化相结合,同时尽快对旧制度下的养老金欠帐进行明算帐、细分帐,让政府、企业与劳动者个人共同承担补偿责任.文章认为官民结合、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相结合是建立和完善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基础,强调建立独立的基金管理系统、开辟投资特区,以及调整舆论导向、树立国民信心是建立新型养老保险体系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刘丹霞 《科教文汇》2014,(32):216-217
为进一步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养老金并轨改革势在必行。如何并轨,我们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效仿国际惯例。改革制度,顶层设计是敲门砖,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并行设计基本养老金和职业年金,不同对象不同办法,实现基金安全管理和保值增值,推动改革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8.
日本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已建立了"国民皆保险、国民皆年金"的格局,但是,由于少子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金支付面临危机,为了避免危机的发生,日本政府对现行制度和法律不断进行修改.从日本年金制度改革原因和改革方案等方面,对日本2005年以来的年金制度新改革进行了介绍,日本为构建长期的、稳定的社会福利制度而进行的年金制度改革为各国政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9.
由于受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减缓的影响,瑞典传统的养老金制度给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因此瑞典从20世纪90年开始对养老金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对原有的模式做出了较大的调整。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引入了名义个人账户。通过改革,不但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赤字,提高了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也更好的体现出社会保险在权利与义务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曲瑞 《内江科技》2011,32(7):6-6,37
企业年金是指在国家政策指导下,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是社会养老保障的第三支柱,在基本养老金替代率逐步降低的情况下,建立企业年金可以提高职工退休待遇和增强企业凝聚力与竞争力,成为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本文就当前石化行业企业年金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建立石化行业企业年金制度的粗浅建议。  相似文献   

11.
韩丽 《科技创业月刊》2011,24(14):84-86
波兰是前社会主义国家,随着"和平演变",波兰长期推行的"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模式也随之发生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则是首当其冲。波兰自1999年养老保障体系实行社会化改革,建立起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从目前来看,新的养老保障体系符合波兰国情,运行状况良好,改革颇有成效。波兰与我国国情有较大差异,但改革的根本原因都是市场经济转轨的需要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国可以从其改革的经验教训中获得启示。  相似文献   

12.
“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在我国已经运行十几年时间,存在代际不公平、个人账户空账运行以及老龄化背景下财务不可持续等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世界养老保险改革的演进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为我国养老保险改革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公共养老保险制度的性质及属性,对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及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公共养老保险制度构成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重新定位。本文认为,现行的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经过基础的整合,可以作为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整合的方式就是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变成"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组合",从而将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分离成两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制度"和"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制度"。这样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养老保险制度,就是由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制度和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制度两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4.
曲震霆 《现代情报》2019,39(1):148-152
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年金业务的管理已经全面实现了网络化运营,信息安全成为经营中的重要问题。为提升信息安全管理能力,保障企业年金经营安全,本文从年金管理系统结构剖析信息安全问题的来源,提出实施全业务流程信息安全管理、建设PDCA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解决其信息安全问题,这些措施对于正在开展中的职业年金信息安全管理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世界森林资源保护及中国林业发展对策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李维长 《资源科学》2000,22(6):71-76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最新统计结果介绍了世界森林面积、森林拥有量最大的国家的情况和造成森林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论述了世界各国为解决天然林日益减少的问题所采取的发展人工林的共同战略,把大力发展人工林作为21解决世纪对于环境和木材需求的根本措施。林业政策的修订和林业管理机构的改革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和经济体制转轨国家正在或计划中的重要举措。文章还论述了我国的森林资源现状、林业所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对策,作者建议采取,建立国家生态林补偿机制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建立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多元化投资机制、调整林业政策、建立森林资源与环境综合核算体系等措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家庭结构变化、土地制度改革及劳动力乡城流动,农村传统养老保障功能严重弱化。为了有效满足农村养老需求、推进新农保试点扩面、实现新农保制度长期可持续发展,本文以需求为导向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筹资规模进行测算与优化研究,运用社会保障精算建模方法构建农村养老需求测算模型和新农保筹资规模测算模型,以陕西省为例对模型进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人口和政策因素,制度初期新农保筹资规模能够较好满足农村居民基本养老需求,而随着农村养老需求增长与老年抚养比加大,现行制度框架下新农保筹资规模难以满足农村居民基本养老需求。根据单一参数和组合参数调整的新农保筹资规模测算分析结果,本文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对筹资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并提出增强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制度推进,加强缴费补贴激励效果、稳步提升个人缴费率,引入基础养老金变动机制、增强养老金基本保障功能,根据区域经济差异、合理调整筹资模式等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关税减让与国内商品课税的协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谷成 《预测》2004,23(6):10-14
关税制度改革是我国税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除保护国内产业外,关税还是提高预算收入、减少国际收支逆差、改善收入分配的手段。但是,无论在财政收入方面、调节收入分配方面,还是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关税都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政策手段。合理、有效的政策应当是关税与国内税收的配套协调改革。本文从我国加入WTO后的关税减让出发,探讨了关税降低条件下国内商品税的协同改革。  相似文献   

18.
Economic policies are innovations that have important effects on countries and their social welfare. Far from being simply technical in nature, such policies are often ideological innovations. This paper examines three economic policy innovations (privatization,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 and pension reform) and shows how the diffusion of these policies depended not only upon the mobility of American-trained Ph.D. economists to adopting countries, but also the state of agreement among economists on the value of these policy innovations. By estimating hazard models for adoption times, the effects of mobility and policy agreement are shown to explain the adoption patterns.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analysis are to treat the creation and diffusion of economic policies as innovations that are subject to trial and error revision as well as to the changing consensus within an academic commun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