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士良 《小读者》2012,(10):47-47
华夏 “华”是指礼仪之盛,“夏”指国家很大。“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武成》篇。黄河流域是华夏文化的摇篮,所以古人把我国称为“华夏”,其中深藏着为灿烂文化而自豪的情感。  相似文献   

2.
自“华夏2000”学校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问世以来,“华夏2000”已经受到江苏、山东、广西等地十多个重点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及小学图书馆的青睐,被选为他们实现图书馆自动化的管理系统。有的学校甚至毅然放弃已经用熟的其他软件而改用“华夏2000”。最近,教育部职教司为了推进职业学校现代化,订购了100套“华夏2000”,集成进职教校园  相似文献   

3.
“华夏”是中国古代的别称,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的“武成”篇。具体地解释:“华”是指礼仪之盛, “夏”是国家之大。  相似文献   

4.
鸿雁飞, 神州盛传“华夏杯”。“华夏杯”, 作文大赛, 文坛摆擂。群英雀跃谁夺魁? 揎袖捉笔雄风催。雄风催, 成竹在胸,  相似文献   

5.
李岚清为青岛华夏职教中心题词李岚清近日为青岛市新落成的“青岛华夏职业教育中心”题词:“办好职业教育,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应用人才。”“青岛华夏职教中心”是为适应青岛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国家教委和省教委关心...  相似文献   

6.
华夏考     
詹鄞鑫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5期撰文指出,在殷墟甲骨文中,“华”“夏”二神具有与“河”神相似的崇高地位,这提供了揭示华夏文明起源和“华夏”名称来源的重要线索。“华”和“夏”本  相似文献   

7.
《新高考》2008,(10)
“华夏”二字,最早见于《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说文解字》说: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华夏”一词,最基本的涵义在于文化。  相似文献   

8.
王夫之诗学价值观中的“君子”与“小人”跟“华夏”与“夷狄”一一对映,“君子”等同“华夏”,“小人”等同“夷狄”。其等同依据在诗学上表现为经过儒家政教伦理浸蕴的“性情”,这种等同所体现出的文明价值观,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统编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中第一子目中写道:“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在选必修三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第一子目中写道:“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两课都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这一史实。在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是一个专有名词。在古代,它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指京城,二是指华夏族、汉族居住的中原地区。华夏族、汉族多居于黄河南北,称其地为“中国”,与“中土”、“中原”、“中州”、“中华”含义相同。后来,把华夏族、汉族所统辖的地区,包括不属于黄河流域的地方,也全部称为“中国”。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一词开始专指我们国家全部领土,不作他用。文明古老的中国,还有许多其他美好的称谓。华夏:我国最早的代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说明中国在历史上就以疆土之广大和文化之…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的“四夷列传”以“夷夏同源”血缘神话将华夏与四夷凝聚成休戚与共的民族共同体,同时又用血缘的亲疏远近关系来模仿宗法制中的大宗小宗体系,把从五帝到汉代一脉相承的华夏视为当之无愧的嫡系正统,把周边民族书写为华夏出走子孙后裔的旁庶支脉,从而确定以汉朝代表的华夏领导周边民族的秩序形态。  相似文献   

12.
《教育与职业》2007,(31):114-114
10月18日,劳动部和华夏心理网、华夏心理教育中心在京联合举行了“心理咨询师百万助学计划”启动仪式。华夏心理网将出资数百万,为全国范围内的心理咨询师学员提供助学金。  相似文献   

13.
华夏汉族姓名化是华夏汉人积极的精神活动的表现,是华夏氏族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因此姓名化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名”化是姓名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名自命也”,后世学对许镇的这个经典释义的理解多迷失真意。究其原因,是后世学忽视了先民对“名”的崇拜,误解了这个判断句的语法性质所致。华夏汉族人名化源远流长,命名化有民族传承性,但中心地位却表现出它的社会时代性质。  相似文献   

14.
华夏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殷墟甲骨中,“华”“夏”二神具有与“河”神相似的崇高地位,这点提供了揭示华夏明起源和“华夏”名称来源的重要线索。然而,百年来这两个字一直被误释为“岳”和“Kui”。本主要通过甲骨字形与周秦两汉古字中已确认的“华”、“夏”等字的形体比较,考释甲骨“Hua”(华)“夏”二字。“华”和“夏”本来都是地理上的名称,分别指华山和大夏。两对峙于黄河南北,遥遥相望,迤逦相连,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河”神擘开“华、夏”的神话。由此得以理解甲骨卜辞“河”、“华”、“夏”三神相提并祀在认识上的根源。“华夏”一带正是上古尧舜禹和商周秦各代相继据有的核心重地,被视为“中土”。“华”“夏”由此转化为“中国”(指中土)的代称,而与“四方”、“四夷”相对;又以处“中”之义转化为“中华”、“中夏”之称,均为地域概念;然后以地域化的内涵转化指“中国”人民。“华夏”作为民族之称,代表的不是血缘上的,而是地域化意义上的民族概念。论分四部分:一、释甲骨“Hua”;二、释甲骨“夏”;三、“华”“夏”地望及开辟神话;四、“华”“夏”地位与华夏族称。  相似文献   

15.
“华夏子孙”的提法最符合中华民族的实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第一位有名有姓的祖先是华胥。华胥即华夏,即中华。女娲、伏羲、炎帝、黄帝、蚩尤诸祖均不其后。从中华民族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看,“华夏子孙”的提法比“炎黄子孙”、“炎黄蚩尤子孙”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与更强的生命力,最符合中华民族的实际。  相似文献   

16.
一“夷夏之防”是儒家的传统思想。它形成于先秦时期,并成为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准则。汉代以后,“夷夏之防”逐渐发展为大汉族主义的理论基础。由于华夏文明长期以来都是向外辐射的,外来“挑战”与“威胁”在文化上最终都同化于中国。这样,“夷夏之防”就成为中国自居于万国之上的“中国中心”意识和价值观念的理论基础,沉淀为支配  相似文献   

17.
<正>中华文明,即华夏文明。《春秋左传正义》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孔颖达注曰:“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华夏”二字在现实中的实体展示就是服饰、礼仪、经典。华夏文明是炎黄血统、诗书礼仪文化和中华疆界统合在一起的实体。华夏文明的源点在黄河中下流。相传在大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的华山与夏水之间分布着许多部落,  相似文献   

18.
2017年走完大半程,哪类基金最让投资者“振奋”?港股类基金无疑是最“燃”的. 统计显示,截至8月17日,恒生指数今年以来上涨24.29%,跻身全球表现最好指数之一.海外投研实力突出的华夏基金旗下“港股三杰”今年以来收益均超过19%.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7日,华夏港股通精选股票年内总回报为22.49%,华夏恒生ETF、华夏沪港通恒生ETF年内回报分别为20.80%、19.87%.  相似文献   

19.
漫话筷子     
进餐时少不了筷子,而筷子本身就是一个很妙的话题。为家长者说说关于筷子的掌故,孩子会感到很有兴趣。 华夏特产,源远流长 筷子是咱们华夏的特产。筷子原来的名字叫“箸”(zh ,音住)或“筋”。上古之人已把碗和箸作为餐  相似文献   

20.
广西岑氏土司的个案告诉人们:虽然一个族群的历史细节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淡忘,但这并不能决定这个族群的集体记忆。因为,集体记忆的产生跟“历史本身”并不具有同一性,它只是当时的社会状况一种反映,是对“历史”的一种剪裁和拼贴。在此基础上。再来观照华夏族群的发展,就会发现“华夏”其实是一个复杂的集体记忆系统,5000年来不同的族群采取不同的方式,不问断地在建构着这一概念,但无论各个族群的血缘和地缘关系如何,无论各个族群想起或忘却什么,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认同华夏文化,共享华夏文明,这也许就是华夏族能够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迅速扩散到整个大中华区域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