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言"作为中国古代叙事作品的杰出代表,深深地刻下了"史传叙事模式"的烙印,呈现出独特的叙事风貌,具体体现为叙事题材的真实性、叙事内容的宏富性、叙事方式的客观性、叙事情节的完整性和叙事倾向的鲜明性。  相似文献   

2.
现代作家深层心理结构中的"围城意识"进入家族文本空间,形成现代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在家族文本中,"围城意识"与叙事形式是一种双向阐释、互相印证的关系.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可分解为三个阐释向度:家族故事的横向组合关系(即故事生成);家族故事的纵向聚合关系(即叙事模式);家族故事的语言构成机制(即叙事话语).  相似文献   

3.
"十七年"女性文学中的知识女性"改造/成长"模式在文本中有三种表现爱情和革命的顺生模式、背离模式和相生模式.三种叙事模式都是以爱情叙事表现革命主题,三种模式合起来看,就可以形成革命、爱情和女性解放之间的一种比较辩证的关系观.  相似文献   

4.
"十七年"的主流意识形态力图通过文艺为新政权、新社会和广大人民构建出一个想象的历史共同场域,以便简洁、有力、高效地构建起新中国执政党统治的史实合法性和逻辑真理性的科学本质."十七年"战争小说情爱叙事的几大普泛性叙事策略,就是两性私爱被组织进民族/阶级解放的宏大政治话语中不同的具体方式.主要体现为叙事方法上对人物情爱故事的典型化的裁剪和组合,和叙事伦理上对作为战争深层动力的个体爱欲的政治化置换.这种以集体战争语法与个体情爱语义的叙事互动,同时也是个体私己情爱欲望被意识形态所规训的话语痕迹.  相似文献   

5.
"艺术终结"之后创造的任何艺术都将打上"后历史特征",包括再现性叙事和现代主义叙事在内的全部宏大叙事已经终结,艺术步入一个极端多元主义时期.艺术史的发展不再是单一时间的、线性的、进步的、单一文化模式,艺术生存在于四维空间,包括文化冲突、文化融合、时间及作品本身.这些变化对美术教育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人们思考、研究美术之...  相似文献   

6.
两性书写是当代小说的敏感领域,需寻求合适的表达方式,“民间叙事”不失为合情亦合理的选择。“民间叙事”是指以民间生活为题材、以民间文化为纽带和以民间生态为本位的叙事追求,而两性书写是民间生活、民间文化与民间生态的重要领域,民间叙事则为当代小说的两性书写提供了参照。具体而言,这种叙事追求可从空间的移位、身份的再认知与跨界伦理的心理还原三个方面管窥:空间上,将发生场所由室内移位至室外的天地,得以在孕育生命的土地上透视灵魂;身份上,将欲望与身份认知建立联系,在两性体验中不断加强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伦理上,重新审视跨界伦理的心理动因,尝试修复缺位或失位的伦理关系。民间叙事展现出对两性欲望的真实书写与包容呈现,尝试通过两性书写来透视生命本质,为当代小说在两性书写的表达上提供了路径。  相似文献   

7.
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是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代表作"但泽三部曲"创作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格拉斯继承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的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传统,又不囿于固有的模式,他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多样化的叙事技巧,使德国的叙事文学在战后的"叙事危机"中呈现出生机.  相似文献   

8.
"及第团圆"一解--才子佳人小说叙事模式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形成了"及第团圆"的结局模式.这种叙事模式的形成与古代中国人的惩恶扬善的道德追求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灰姑娘"结构是奥斯丁所偏爱的叙事模式,她借这一模式表达了作为女性的作者本人,其个体生命中的"匮乏感"和对于男权中心社会主流观念的质疑与批判.<劝导>作为奥斯丁的最后一部小说,同样展示出这一主导意向.这一意向充分体现了一般女性作家将社会转型文化理念蕴涵于小说叙事结构的展开中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10.
巴赫金"复调"理论具有独特性.它表现在内聚型叙事视点,以思想、对话为核心的结构模式,主人公意识的独立以及超时间观,且"复调"小说与"独白"小说互补共存.  相似文献   

11.
易性叙事在现代中国女性小说中较多呈现为一种具有目的性、策略性的表达技巧和叙事手段,具有代表性的是关于民族梦想、女性个体情感体验和两性沟通的易性叙事。尽管有时其中仍留有传统性别关系模式和文化分工的痕迹,但它更多表现为现代女作家通过这种艺术表达方式实践新的性别书写方式的努力,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性别书写策略。  相似文献   

12.
高中<生物>(人教版)第99页写道:"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产生合子,由台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根据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产生雄蜂的孤雌生殖"(雄蜂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成)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不应属于有性生殖;同理,"单性结实"和"单倍体育种"也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产生合子,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它们的新个体都不是由合子发育而成,也不应该属于有性生殖.  相似文献   

13.
"家-国一体化"叙事是中国影视艺术的重要叙事特点,具体表现在:1."伦理泛情化"的叙事策略;2.着重于"家庭"、"社会"、"政治"的三种叙事结构;3."交融性"和"交叉性"的二种叙事形态。  相似文献   

14.
短篇小说体式在1930年代有了多样化的探索与发展。这具体表现在改造传统"纵剖面"的结构形式,采用"讲述"的叙事方式,增强小说的故事性;运用通感、意识流、电影技法等丰富"展示"的叙事方式;多种叙事视角的灵活使用。  相似文献   

15.
玛格丽特·安特伍德的《强奸幻想》是关于"强奸"这一社会敏感话题的独特小说。小说为第一人称叙事,但是文中多处运用第二人代词"你",指代模糊,使小说的不可靠叙述和可靠叙述特点交替出现。文中通过认知叙事学分析小说从可靠叙事到不可靠叙事的过渡,指出玛格丽特实际上是反对激进的女性主义而不是倡导某种女性主义。玛格丽特认为男女间的不信任是妇女遭受暴力侵犯的主要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两性的相互理解和对话。  相似文献   

16.
从《荷花淀》到《百合花》,革命传统作品叙事抒情完成了从男女两性关系到军民关系的伦理建构,在青春加死亡的浪漫叙述中从隐性发展到显性,完成了由意象审美符号到象征符号的转化。革命传统作品叙事抒情模式的演绎与变迁正应和了抒情传统在当代语境里继承与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两篇小说的比较阅读可以体会不同阶段革命传统作品的审美情感,也可以窥探出其叙事抒情模式演变的内在路径。  相似文献   

17.
由"角色"向"叙述者"的偏移--十七年第一人称叙事小说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人称叙事小说是常见的叙事类型.在中国20世纪小说史上,十七年第一人称小说具有一个鲜明的特征角色"我"向叙述者"我"偏移.本文分析了十七年第一人称叙事小说的角色"我"向叙述者"我"偏移的原因、类型及其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亨利·詹姆斯国际题材小说中,"美国女孩"是文化叙事的主题性意义人物.一种文化的深层结构往往决定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行动方式."‘美国女孩'在欧洲"的故事系列始终以新兴美国文化中的自由精神与严肃道德为"美国女孩"自身向前发展的行动逻辑,形成了自由与道德变奏的文化叙事模式."美国女孩"在欧美文化差异中的行动完成了詹姆斯对形成中的美国民族文化的想象性重构.  相似文献   

19.
人类的成长规律反映:男女两性随着"性"由萌动到觉醒的过程,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异性的渴望与依恋.  相似文献   

20.
本文应用后现代的叙事理论从回环叙事、元小说和奇异的想象方面探讨王小波的<万寿寺>中的叙事技巧,通过对其叙事技巧探讨揭示王小波小说的"虚构之美"和"无中生有",我们力图发现隐含在这些技巧后的作品的意义:现实的束缚、庸俗和无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