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审美注意,审美感知和审美愉悦.审美注意在审美主体的需要与审美客体的知觉特征双重作用下产生,将意识从目的键中脱出,进入一个自由的境界--审美活动.审美感知是审美过程中心理活动的中心,具有选择性,非功利性,想象性,情感性和整合性等特征.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脱离了日常经验而进入非常状态,与客体融为一体,使主体超越了时空限制,进入物我不分的自由境界,感受到物我为一,与天地同一的永恒感,获得人生的高峰体验.这是一种至高的精神愉悦.  相似文献   

2.
在审美的心理活动中,体验先于理解,即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在音乐欣赏中更是如此,我们对音乐的欣赏要基于对它的感性体验。笔者将基于此试从音乐的独特属性、审美情感与音乐作品欣赏、理性认识在音乐欣赏中的作用这三个方面谈对音乐欣赏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3.
音乐欣赏是听众在欣赏音乐时产生的心理活动,是人们感知、体验音乐艺术的实践活动。从音乐欣赏心理的角度分析,音乐欣赏包括情感需要,诗意追求以及认知这三种心理要素。音乐欣赏是经过从感性过渡到理性并进行分析的心理过程。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听众结合自己的情感和想象,达到心神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文学欣赏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文学欣赏则是一种具有审美感受的心理活动;欣赏的过程,也就是欣赏者对文学作品的感知、理解、想象和情感体验的积极运转和相互交织的过程。笔者认为,人们在进行文学欣赏时所产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中,以想象和情感表现得最为突出。本文试图就此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5.
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它具有自由性、模糊性、空间性、想象性和不确定性,正由于音乐的这种特征,为学生提供了感受、体验、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实现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美的事物的欣赏是一种审美心理活动的过程。声乐艺术的审美活动也不例外.它既包含了人们的声音、情感、形象等审美思维,也离不开感知、想象、理解等审美心理。演唱者只有在演唱声乐艺术作品时把自己正确的审美感受和爱憎呈现给观众,观众才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7.
音乐鉴赏课是音乐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由听觉感知、情感体验、联想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等心理活动融为一体的音乐审美实践活动”,要求鉴赏者不能只停留在欣赏的表层,更要深入到乐曲的音响结构及各种形式要素中,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真正内涵,并最终做到评价作品和音乐实践。所以,音乐鉴赏能够充分发挥人们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综合感官的功能,有效地刺激大脑细胞的发育,进而锻炼和培养良好的品格与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8.
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思考方式,有想象性和逻辑性的根本区别。艺术教育实践必须充分调动艺术思维的想象性特征,其中想象性思维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独创性的特征。"形象性"是以"美"为前提,在审美反映过程中,由感知形成一系列的表象,通过具体的、物质化的美感形式传达给读者;"情感性"重在将创作者的情感渗透在知觉的表象中,使人得到审美享受和思想启迪;"独创性"则是创作家认识到和体验到的人类种种情感在作品中得以实现和升华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音乐艺术欣赏的过程,就是对艺术的再创作过程?音乐艺术欣赏的这种再创作往往是从情感体验开始的,在欣赏过程中,又逐步开始了认知.思考,继而产生联想和想象.从而达到有了通感和共鸣的层次。章探讨了人们在艺术欣赏过程中对艺术再创作的心理现象.指出艺术欣赏中,显露出来的不同的审美感受,乃是欣赏个人长期的生活知识的积累、审美理念、趣味等众多因素发挥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正> 文学欣赏,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感受、体验、理解和评价,因而它是一种审美的活动,也是人的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心理活动。在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动员和投入了他的整个审美机制即心理因素,如感觉、情感、想象、理智等等。在这诸多心理因素之中,对欣赏活动有着关键意义的应该算是主体的想象机制了,欣赏主体的其他审美机制只有经过想象的诱发和整合,才能将作品由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又由对形象的体验而获得审美感受。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里所说的表象,是指人们头脑中产生的、过去感知过而当时不在眼前的事物的  相似文献   

11.
美术欣赏是促进幼儿审美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幼儿通过对周围环境、事物的感受、想象、体验、理解和判断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心理活动,丰富美感经验,培养审美情感和分析能力。我们可以运用多通道的途径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2.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通过音乐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由此,音乐课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逐步形成以培养学生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堂,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13.
体验是教育和成功的基础。体验这种心理活动需要与主体的情感、态度、想象、理解、感悟等心理功能密切联系。主体通过体验发现事物与自我内在的联系,融入自己的情感,产生深刻的领悟。体验性学习符合当代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特点,把被动转为主动学习,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相似文献   

14.
审美心理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在审美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所谓审美主要是指美感的产生和体验,而心理活动则指人的知、情、意.审美心理学也是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有人把审美心理学作广义的理解,使它等同于心理美学、文艺心理学等.研究审美经验是必要的,而研究审美经验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是对审美心理要素的描述,也就是人们常常论及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的活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所说的音乐的耳朵是指音乐欣赏者综合的审美心理功能。要培养听众欣赏音乐的耳朵,首先要专注凝神发挥听觉功能,要进行丰富的音乐想象与比拟,还要具有充分的情感体验以及对音乐的深层理解与感悟。一部音乐作品之所以成为欣赏对象,是因为人具备了欣赏这个作品的一定的主观条件,即“音乐的耳朵”,而主观条件的来源基本上是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16.
“味”是中国古代审美体验的基本方式,这种源于《老子》哲学体道方法的审美体验方式具有心灵感受性、新颖独特性、主客共感性及思维想象性等特征。“味”所揭示的审美体验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对于古今文学艺术的创作都具有普遍的实用性。因而,在今天,“味”这种审美体验方式仍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梅 《丽水学院学报》2001,23(3):70-71,,80,
音乐表演作为二度创作,必须以对原创作品的情感体验、理解领悟及想象为基础,以表演的技能技巧及其运用为必要条件,并且使上述两者完善结合,才能使二度创作的审美再创造产生更好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8.
审美欣赏能力是审美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诸种功能的综合运用。美妙的审美体验是各种审美心理要素相互补充、印证、作用、斗争后构成的。在同一社会条件下 ,社会地位不同、文化修养和思想境界不同 ,在美的感受上存在着差异 ,即使在最初步的美感中 ,也会体现审美者的理性和直觉、思想和情感的相互渗透。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 ,对于加强修养、陶冶性情、提高素质都有难以取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毕静 《考试周刊》2016,(12):183
教师在上音乐课时要认真分析音乐要素在描绘形象中所起的作用,让学生听懂音乐,在音乐中感受美、想象美、创造美。通过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引导学生领会、体验、感受、想象,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20.
欣赏教学中音乐形象具有多义性。本文从音响感知、感情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四种欣赏心理活动要素加以评述。了解音乐的本质规律,正确掌握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法,是打开音乐欣赏之门的钥匙。充分发挥各自音乐审美的主观能动性,到音乐的海洋中去漫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