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美国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学习能力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中小学校校长和教师对学生是充分理解与尊重的。一、真正让学生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硅谷地区的奥里尼小学,在“儿童能够负责”的观念指导下,对传统学校教学组织方式进行了根本性改造。据校长苏珊·查尔斯博士介绍,这所小学有76年历史,建校伊始就确立了有别于一般传统学校的价值观念。校长说:“我们要教给学生自信力。孩子从4岁开始就应该学习负责任。学校上课不打铃,学生发现身边  相似文献   

2.
在高等学校里,大学生也可分为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三部分.其中,优秀生、后进生比例约占20%—30%,而中等生比例约占70—80%.“中等生”是指那些学习平平,各方面表现一般或学习成绩较好,但集体观念不强、不力求上进的学生.对这相当大部分的中等生,如果引导得好,教育得好,他们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向优秀生转化.如何对“中等生”进行思想教育?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3.
现在许多的父母训斥孩子的口头禅是:“就知道玩,还不赶快去学习!”“这孩子玩心太重,不会有出息。”在教师的嘴里可以听到“哪都有你,就学习找不到你。”“别再玩了,跟××学学,看他多听话”……这些教师和父母都认为孩子只有从小忙着认字、学习琴棋书画才是又聪明又爱学习的好孩子,在他们眼中,这样的孩子才是班里的典范,父母的骄傲。其实他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教育的误区。一、玩就是学习孩子成长的过程有一个基本的需要是学习的需要。但是,儿童最初的学习方式几乎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玩。在无拘无束的玩耍中,孩子不仅丰富了自己…  相似文献   

4.
不可忽视中等生的教育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中等生”,就是在班集体中处于中间状态,潜力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学习和其他活动中表现较为一般的学生.由于这一部分学生默默无闻,在思想表现与学习上都处于中间状态,因此常被教师和同学们忽视或遗忘.目前,论述班主任工作的文章,多谈抓尖子生和教育后进生的问题,而关于如何做好教育中等生工作的则寥寥无几.一个班集体,总有好中差三类学生,而中等生占大多数.如果班主任忽视了这一部分学生,应该说是工作上的失误.为了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这一问题的重视,我愿就教育中等生的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张亮 《教书育人》2014,(11):15-15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而多数时间关注的是“两头”的学生,对“优等生”是如获珍宝,而对“后进生”可谓是恨铁不成钢,但是对于“中等生”却往往寡于过问。这种只顾首尾而无暇中间的行为就使我们形成了“忙两头,丢中间”的现象。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不能放弃每个孩子。”中等生是班级重要组成部分,是家长心中的唯一。为此,认真研究中等生的现状,做好中等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中等生不断进步是每个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相似文献   

6.
王雪芬 《课外阅读》2011,(7):132-132
所谓“中等生”,即在一个班级中学习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在我国中小学,学生的优劣是以平时的学习成绩和纪律好坏作为评价标准。长期以来,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习惯于给优秀生“锦上添花”,给后进生“雪中送炭”,而往往忽视了对中等生的关注。其实,教育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成绩一般情况下呈正态分布,即两头小,中间大,也就是说优秀生和后进生占的比例小,而中等生占的比例却比较大。大量理论和实践证明,这部分学生在学校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是班级的重组成部分,那种所谓“抓两头,带中间”的做法对学生本人及集体都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7.
据报道,南京市小学生心理信息采集与分析中心近日对该市1000多名小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有43.7%的孩子放学后常和同学、邻居玩耍;有46.7%的孩子由于缺乏玩伴,经常一个人在家里玩。平时只有9.7%的家长经常和孩子玩,节假日也只有15.6%的家长能陪孩子玩。其实,孩子没有机会与同龄的伙伴在一起玩,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南京市一个地方。上海、重庆等地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也显示,有近一半的孩子没有“玩伴”。这表明,在我国少年儿童中已普遍存在“伙伴危机”,这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同龄的小伙伴们在一起游戏、玩耍,不但能让孩子自小培养交流…  相似文献   

8.
彭萍 《教育艺术》2001,(12):9-10
有关专家指出 :在大多数情况下 ,人际间有声语言交流只表达大约30 % -35%的信息量 ,而65 % -70%的信息量是由无声语言来表达的。这给我很大的启发 ,我想 ,运用无声语言教育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 ,也许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实践证明 ,教师的非言语行为有着很多言语无法替代的作用 ,恰当运用确实能无声胜有声。一、慧眼识才 ,行动中传递爱的信息教育学家周弘说过 :“像万物生灵一样 ,每个孩子与每个孩子都不一样 ,他们身上都有独具特色的东西 ,关键是我们是否有一双慧眼 ,是否能够发现。”面对你的学生 ,如果能正确认识到他们都是跨…  相似文献   

9.
隋秀芝 《文教资料》2006,(4):130-131
一、“中等生”的概念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使用“中等生”的概念,但其内涵与外延却好像很少有人去分析,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中等生”的概念的本质属性并不是非常明确的,外延也并不确定。从其词义本身揭示的内涵来说,所谓中等生,是指在一个班级中学习处于中等水平,而品行等方面又表现平平的学生,就是指在学生前进的队伍中处在中间的学生。显而易见,这个“中等生”、“尖子生”以及“后进生”的差别,是教师们以“分数高低”和“纪律好坏”为尺度,人为地划定的。这种人为的评价尺度在教育活动中经常反复使用,已经固化为一种社会尺度,反过来又对…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如何在一年级的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我的诀窍是——“诱惑”,即利用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吸引全体学生参与:用教学生活这片“诱人”的美景,去吸引学生的感官,使他们能说善做;去吸引学生的大脑,使他们能想善辩。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诱惑”之一:故意犯傻对于难以掌握或学生容易出错的一些…  相似文献   

11.
三种学业成绩水平学生元认知、学习动机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学业成绩优、中、差三类学生的元认知、学习动机水平进行比较发现:与学习优秀生相比,学习中等生的元认知水平明显落后,其学习动机水平则与学优生基本相当,未表现出显著偏低的态势。而学习困难生在元认知与学习动机这两因素上都显著低于学习优秀生。与学习中等生相比,学习困难学生有着与中等生较为一致的元认知水平,但学困生的学习动机水平显著偏低。这对教育的启示是:对学困生的干预补救应以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为重点,而对中等生的促进则应以元认知水平的提高为关键。  相似文献   

12.
爱心——关注孩子的心理教育家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作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首先得有“爱心”,即全面关爱孩子的生活、学习、心理、健康成长等。有这样一个孩子,平时很听话,在学校表现也很好,成绩不错,突然有一天老师告诉他父母,孩子在学校和老师顶撞并大发脾气。父母这才意识到最近一段时间孩子怪怪的。其实孩子出现这种反常现象大多是由于心理变化引起的,作为父母首先得在生活、学习上更加体贴孩子并倾心去与孩子沟通,在聆听孩子诉说中找出孩子心理发生变化的真正原因,用“爱心”感知孩子,及时了解孩子思想变化的状况,及…  相似文献   

13.
一、新课程条件下“分层教学”的背景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具有人的共性,但是由于个体受遗传因素、教育条件、人际关系、社会环境和家庭生活状况的影响,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传统教育历来强调共性,忽视学生的差异性。目前,大多存在这种现象:仅按中等生的程度施教;仅考虑大纲的基本要求,在教学目标层次弹性的体现、教学方法的层次化作用、课堂引导设问思维难度的掌握、课堂练习及家庭作业的分类区别要求等方面,均对学习有待提高生和优等生兼顾甚少;课堂上培优补差、分类分层推进的力度不够。《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  相似文献   

14.
很多家长感叹孩子越大越不听话,越来越难与家长沟通。上海最新一项调查显示:63%的学生认为,心里话只能和同学说而不能与家长沟通;36.4%的学生最讨厌父母没完没了地唠叨。孩子对同学热情、对家长冷漠,也是今天家长们主要的困惑。有专家指出,家长教育的无力化是“权威失灵”的一种表现。那么,家长权威为什么会“失灵”了呢?碰到这种情况,家长和孩子该怎么做?为此,笔者采访了一些家长、孩子和专家,希望能给广大家长们一些启示。家长:孩子越大越难管“我要走出你的世界,你不让,我想让你走进我的世界,你又不来。”这是很多家长和孩子交流时发出的…  相似文献   

15.
教育应面向所有的学生,对于每一个求学的人来说,受到教育的机会应当是均等的,但是,在现今的中小学里,存在着“优等生倍受重视,差等生倍受关怀,而中等生无人理会”的现象。日前,笔者就这一问题走访了几所学校,发现这一问题普遍存在。下面是一篇《渴望做差生》的学生作文片段。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一直做着平凡的中等生。做尖子生这辈子恐怕是没希望了,智力有限,还不肯整日泡在书本作业里:做差生容易,可我又没这个胆。要是哪次我考个不及格,我妈不骂死我,我爸不打死我才怪呢。可我真的恨自己是个中等生。老妈老爸对人总是这样说:“这孩子不上不…  相似文献   

16.
我国《教育法》规定:学生有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对“学习有困难的儿童、少年应当给予帮助,不得歧视。”然而,在许多中小学校,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常常受到不公平的对待,突出表现为“校园歧视”。遗憾的是“校园歧视”现象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其表现主要有: 学校歧视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开始,便按成绩的好坏,被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差生,而“优等生”则理所当然地优先加入少先队、当学生干部……,“差生”则几乎与这些“荣誉”无缘。到了中学,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将学生按考试成绩…  相似文献   

17.
张先生的孩子今年刚上初一,期末考试居然有两门不及格。这令张先生一筹莫展:“在小学一向表现不错的孩子,一上初中怎么就找不着北了?”据了解,患上这种“初一不适症”的学生还真不少。针对这种现象,专家建议需帮孩子找出原因,进行相应的心理调试。北京一所重点中学的初一班主任田  相似文献   

18.
案例一前不久,武汉育才小学五(四)班的64名学生接受了一项颇为奇特的作业:每人必须时刻携带一个生鸡蛋;并要保证一周内鸡蛋不丢失、不破损。据该班班主任介绍,这是该班针对孩子们普遍不理解父母,缺乏责任感而进行的一次体验教育,这个活动被命名为“感悟亲情”。案例二天气越来越冷,但重庆永川市南大街小学三年级(三)班的43名学生却穿着拖鞋上课,有的学生因为忘了带拖鞋,就干脆打着赤脚上课。据穿着皮鞋上课的该班班主任杨华玲解释,这是为了培养学生爱清洁的“行为习惯”,是行为教育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新接触一个班级,能被科任教师最先记住的名字,往往是“两头”的学生--优等生和后进生。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反差大,仔细观察会发现,能主动与老师谈心说笑的大多也是“两头”的学生,而很少有“中等生”。美国教育家称中等生为“灰色儿童”真的很贴切。中等生学习成绩中等,一般都很遵守纪律,所以教师不会特别关注他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长期不受人注意的中等生会变得自卑、懒散、没有进取心。他们是最渴求关爱的,甚至于有学生为了让老师注意到自己,不惜做出违反纪律、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事情。所以,教师要针对中等生的不同心理及时给予积极的引导。  相似文献   

20.
“孩子在家学习时间,父母不得打牌”,“每天至少给孩子看半小时电视”,“每周必须辅导孩子功课半天以上”……这是一个小学生与父母订立的“家庭教育协议”部分条款。据了解,类似的“家庭教育协议”,在上海市许多中小学生家里都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