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课堂、情感、生命”是教育的焦点和热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越来越受到教育的关注。教师要进一步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沟通学习与学生的经验、成长的关系,促进情感目标的有效达成,让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需求,让课堂成为师生发现、追求和分享真理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是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应依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原则,把课堂教改关注的目光移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来,而不是热衷于“表演”的优质课、比赛课之类本末倒置的课改。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当前语文教育尤其要关注学生生活,茸励学生走向生活,课程面向生活,将生活引入课堂,让语文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各种媒体频频报道了中学生自杀或杀人事件,这种沉重的现象启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把“生命教育”视为教育的重要主题,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关注生命,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肩负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老师,更要贯彻落实《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营造生命课堂,关注学生身心健康”,“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5.
张洁 《教育论坛》2006,(6):46-47
一、尊重学生,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新的基础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情感、有权利、有尊严和正在成长发展中人的教育。怎样看待学生,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教育教学观念的重要问题。因此,我们要做到心中装着学生,关注每位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我们都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  相似文献   

6.
作为承载课程文化的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关注课堂的开放、关注课堂的生成已成为生活化课堂教学的亮点。要获得生活化课堂的有效追求,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情感”,关注教学的“细节”,注重学生的“融入”,追求教育的“无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活化课堂无序与有序的统一,真正达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相似文献   

7.
我校是全国“十·五”重点规划课题“过有道德的课堂生活——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大课堂德育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DEB030279)的实验学校,此课题的研究对于实施新课程、着力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室课堂”、“校园课堂”、“社区课堂”是“大课堂”德育模式的三个组成部分。“校园课堂”由“校本课程”、“学生社团”、“特长生培养”、“主题教育活动”四大系列构成,呈现了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长发展、健康发展而提供的丰富多彩的课程菜单,规范了学校课程的实施方案。校园课堂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地优化人的生命、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关注每个学生”早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如何把“关注”二字落实到课堂上,则需要认真研究。毕竟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如果我们没有把对学生的关注落实到课堂上,那么这句话就成了一句大而空的口号。  相似文献   

9.
李勇   《西北职教》2005,(6):28-29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缄默知识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但相关的研究多数情况下关注于教师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的目光开始对准学生。职业中专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把握其专业特长的发展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现今,除了课堂上专业知识的传授外.课堂之外学生对缄默知识的获取与利用已经越来越引起专家及老师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提出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因而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即关注学生怎么学,以“学生”在课堂上的种种行为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新标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改变要求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仅仅是教育的对象和客体的传统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其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现象学的视角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体现了现象学“回到实事本身”的研究态度。教师只有深刻理解学科的教育意义以及学生的学习体验,将自己的教育机智渗透在每一个教学情境中,学科的教育意义才能在学生身上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有效课堂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同时进步为主要标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发展性”课堂。与传统教学相比,它更关注学生体魄的健壮、情感的丰富和社会适应性的提升。它是高效实现教学方式、思维结构、课堂环境平衡的“和谐性”课堂,也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展的“智慧性”课堂。  相似文献   

13.
提起写作文,往往是学生“头大”,老师“头痛”。学生买了大量的作文书,老师声情并茂地传授技巧等似乎都不能让学生对作文提起浓厚的兴趣,学生“无病呻吟”式、“流水账”式的作文司空见惯。与此同时,尽管教育界已经提出“一切为了孩子”等教育理念,关于如何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著作颇多,但是停留在作文教学的研究层面主要还是在教师的“教”、学生课下如何“补”等,“无痕教育”还是比较新鲜的词汇,而它更很少运用到小学作文课堂中,所以本论文的提出和研究就显得颇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徐迎春 《学周刊C版》2011,(11):109-109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彰显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导学案的设计.更多地关注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15.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知识性教育,教育者呈现的是现成的、标准的、一成不变的知识,关注的是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课堂成了传承知识的中转站,教师成了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沦为知识的奴隶。过分对知识的追求,淹没了学生对探索的渴望,学生拥有了“死”的知识,但却丢掉了“活”的智慧。  相似文献   

16.
赵丰平 《湖北教育》2011,(12):10-11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没有课堂的真正高效,所谓的“素质教育”就只能是小打小闹的点缀,甚至会沦为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帮凶”,教学就永远走不出“时间+汗水”“拼命+玩命”的泥淖。学生脖子上长着教师脑袋的传统课堂,是忽略学生个性差异的课堂,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丧失殆尽。  相似文献   

17.
教育永恒的主题是关注人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目标就是以“关注人的发展”为基础来设计和确定的。地理课堂如何关注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既张扬个性,又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是值得每一位地理老师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刘颖梅 《教师》2010,(16):35-35
21世纪,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已经不适合现代教学。有人认为: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必须关注课堂,追求“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育的质量。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众所周知,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我认为,生命化的课堂,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9.
有“趣”、有“动”、有“情”的课堂,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堂,是学生所追求的课堂.因此如何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其变成具有活力的课堂,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怎样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呢?我们认为必须还给学生“四权”.  相似文献   

20.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课程理念,积极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与合作的学习机制,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讨论法”是一种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如果“讨论法”运用得合理,课堂就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闪现智慧灵感的场所;如果运用得不恰当,课堂便成为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