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科举贡院:古代选拔人才的重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人才选拔的考试制度。科举制保存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以及教育价值的遗迹遗物,是科举文物。科举贡院是古代科举的考场,是科举文物的宝库,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建设科举贡院博物馆,保存和传承人才选拔与培养的教育文物,对于今天学校的文物保护、文化传承以及学校文化建设,具有直接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图像史学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倡导以图像史料为基础来研究历史。从图像史学的角度来看,地图、图片、照片、绘画、漫画、遗址、遗迹、文物、雕塑、影视片、纪录片等都是承载丰富历史信息的载体,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从史料教学的角度来看,历史图像也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所以教师不妨基于图像史料进行课堂教学的尝试探索,发挥图像史料的作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武当匾额长期散见于各宫观庵堂,史志文献多不收录,加之去古颇远,劫火屡更,多失其名,亦难搜寻,致使错讹迭出,有关这一文化领域的研究成果甚少。本文根据近年来武当山田野考古发现的匾额,梳理了唐代至民国武当匾额文献遗存,探讨了武当匾额的内涵、武当匾额创作年限、武当匾额遗存文献价值。不仅补充传统史料记载之不足,还进一步认识武当匾额在武当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清钞本《类姓登科考》是一种体例独特、史料价值突出的科举文献,以前学者对其相关信息缺乏相对准确的著录。从藏书印、时人征引、地名变革和避讳改字等角度,对其作者、成书时间进行考证,认为该书确为盛子邺之作,写成于康熙元年之后、康熙四十年之前。该书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也存在一定的错误,参考时需要注意辨别。  相似文献   

5.
运用朝代划分、科举功名等级、考据学、史料学、状元效应理论及古代府县行政区划学理论,对南宋至清代宁波与湖州府科举状元人数考证,认为南宋两府科举状元具有人数相同、南宋两府科举状元均出于府衙所在地、两府文科状元较多,武科状元绝少三个共同点;使用数量统计学,得出了明清两代宁波与湖州府科举状元人数存在差异之结论。最后,采用藏书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对宁波与湖州府科举状元出现人数较多原因进行了探讨。从古代藏书文化分析,宁波与湖州两府均有藏书家。书籍增多,对促进两府文科状元产生,起到间接作用;宋代以后中国经济中心南移,系两府产生较多状元之经济原因。  相似文献   

6.
清代汪森辑录的《粤西文载》收录了广西清代以前的各体文章,其中祠庙碑文记载了广西历代所建祠堂庙宇的情形,意义重大。本文从人物史料、地方史志、民俗信仰、文物教化四方面论述了这些祠庙碑文的文化价值。挖掘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科举文献是直接记载科举制度及其运作历史的文献,其种类繁多,又有着极高的史料价值。今甘肃省图书馆藏三种地方科举文献为甘肃士人刊刻的各类硃卷、甘肃乡试同年齿录与甘肃乡试题名录。  相似文献   

8.
吉毛仔 《文教资料》2010,(12):80-82
《芦浦笔记》是一本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笔记。此书很多部分是纠正吴曾的《能改斋漫录》的失误,但其主要的史料价值集中体现在补阙《宋史》记载的空白与考证科举史实两个方面。此外,书中还有部分内容为史料辨伪的绝好例证。  相似文献   

9.
《酉阳杂俎》是晚唐时期的一部史料笔记小说,该书对其时科举士子的生活多有记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晚唐科举士子的各种社会心态,如明经不如进士、仕途空幻、喜奇话异、重视高门等,颇可补正史之阙,具有重要的社会史料价值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教育文物是教育领域内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文物是教育历史的见证,是教育发展的信息载体,具有文物的普遍性和自身的特殊性。中国有着分类众多、分布广泛的教育文物资源,孔庙旧址、书院旧址、学校旧址、教育家故居等文物遗存,验证着中国教育史的辉煌。科举文物、重要教育家和重大教育事件文物等需要重视和保护。建设各种主题教育博物馆是保存利用教育文物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科举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是在清朝这个科举制度最完备的时期,科举考试舞弊却尤为盛行,出现多次大型要案,且手段多样,频次增加。通过对清朝历代科举考试舞弊要案的史实考察,运用计量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对清朝科举考试舞弊的案发时间、地域、考试类型、手段、规模、处罚形式等进行较详细的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2.
在1300年中国科举史上,科举制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是适应当时的时代和社会的,科举制的终结是当时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重新认识科举制,并不是主张恢复科举制,而是要还科举制的本来面目,还其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2005年标志着中国科举学的新纪元,科举学将成为一个长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3.
人才观与考试观,属于广义的考试文化范畴。本文从科举学的视角,辨析葛洪的人才观与考试观的内涵、特征、地位与影响。葛洪认为,治国以致贤任能为首务,用才取士不可以不精择、详试,考试选才可励勤学、绝人事因缘。从考试文化的历史演变来看,葛洪有关人才价值与标准、选才原则与途径、考试功能与方法的系统论述,成为隋唐科举考试之先声。其独具一格的人才观与考试观,在科举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当今考试文化建设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兴科举1300年,废科举已逾百年,然而,兴科举的利弊得失,废科举的功过是非,却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些年似乎又成热点。掌握和运用历史主义的原则和方法,对此进行分析研究, 或许有助于讨论的深入。基于这种认识,提出“历史地看待兴科举和废科举”,即从科举考试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和改革废除的全局的历史演变加以考量和评价,才能获得有益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废科举对教育的影响可谓是利弊兼得。从利的方面看,废科举使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带来了女学的兴起。从弊的方面看,废料举使得教育的普及失去了制度的推动与保障,并造成新式教育的贵族化倾向。废科举于其时的教育虽带来弊大于利的影响,但历史的脚步无人能阻,且废科举在开辟现代教育之路这一点上的积极意义至为深远。  相似文献   

16.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君主专制社会的一个核心制度,在其存在的一千多年里对传统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教育、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运行均起到枢纽与调节作用,其影响深远并且复杂,其兴废亦自有其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建立科举学、加强科举研究很有必要,而鉴于科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情境,应慎言为科举平反。  相似文献   

17.
《科举学导论》是刘海峰教授十四年致力于科举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心血力作.全书约四十九万言,共分十八章,不但提纲挈领地论述了科举学的涵义、内容、结构,而且对这一综合性较强的专学进行了学说的锤炼和理论的锻造,其特色可概括为"大、实、理、新、美"五个方面.2005年8月出版的《科举学导论》为科举制百年祭献上了一道文化飨宴,也为科举学这一学科确立了"原点",更为科举学构建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和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18.
从20世纪初科举制度的废止,到当代中国的“科举学热”,反映了教育考试制度内在的价值冲突;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与当代的高考制度,其根本价值在于人才选拔的公正性,其共同缺陷与弊端是对教育目的、宗旨的偏离。教育考试改革的目标与方向,就是要在考试的公平性与合目的性之间寻求契合与平衡。  相似文献   

19.
赵翼具有诗人与史学家的双重身份,有意识地以诗记史。他曾任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会试同考官,将见闻感受写成《分校杂咏》组诗,涉及清代会试的各个程序、各色人等、各种器物,生动细致地记述了考官在贡院中工作与生活的诸多细节,有助于从考官视角体验科举流程中鲜为人知的内幕。  相似文献   

20.
今年适逢科举废止100周年。百年已逝,但人们对古代科举制度以及与其一脉相承的高考制度的了解和评价往往不够全面、不尽客观。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科举和高考的印象,147位在校大学生接受了“科举与高考印象”的问卷调查。在了解大学生对科举制度和高考改革的印象、认识与评价的基础上,简略分析他们产生不同认识的原因,进而为如何正确看待科举与当前的高考制度改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