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4 毫秒
1.
茶禅论     
禅,是中国禅宗的一种思维方法;茶禅,用是以茶参禅的一种人文境界,一种艺术境界。茶禅联姻,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是中国茶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关于“茶禅一味”的总体研究,应该是中国茶文化研究和佛教文化共同关注的重大命题,然而至今尚无甚创见。  相似文献   

2.
令是下行公文中的一种,以简炼朴实为风格特征。但魏晋以还,在唯美思潮和贵族文化的双重影响下,令文与其他公用文体大多成为文士炫才耀博的载体,以典雅藻辞为美,此风至南朝尤甚。《文选》“令”类唯选《宣德皇后令》一篇,是任日方代宣德皇太后王宝明劝萧衍进位梁公而作,实质是劝禅文。禅让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主要转移方式,劝禅文则是这一方式衍生的文体之一。任日方先后代拟有多篇以萧衍为对象的劝禅文,但因所代的名义作者身份和写作时间不一,笔法各各有异,都恰当地展示了名义作者与萧衍的关系,并涂上了作者与萧衍特殊关系的心理色彩。  相似文献   

3.
禅是宗教,诗是文学,禅与诗的结合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禅诗既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是中国宗教史上一块瑰宝.  相似文献   

4.
科举考试文体是在古代文学体裁基础之上的为选士服务的特殊文体,包括“策”、“论”、“杂文”、“诗”、“赋”、“判”、“经义”、“八股文”等类别。它受客观文学潮流变化、考试主办者的选才要求以及选拔性考试的演化规律等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对中国古代教育、文学和社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考察和分析科举文体的演变轨迹,有助于加深对科举考试性质、特征的认识,对当今各类考试活动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贞元十六年二月,白居易考取了第四名进士,虽然年已二十九岁,但却是“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呻最少年。”十九年春,诗人又以书判拔萃科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开始了官宦生活。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诗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周至尉。二年秋调回长安,任集贤殿校理。十一月得授翰林学士。三年,得授左拾遗。对这一段时期的生活,诗人是颇为得意的:“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贵。”元和六年四月至九年冬天,诗人因母亲病逝丁忧在家,期满后诏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六月,被贬为江州司马,离开了长安。这一段时间前后共十六年。这十六年是诗人一生最重要的十六年。从仕途上看,极为坎坷,苦闷多于欢乐;从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诗学发展史上 ,文体问题一直是倍受关注的理论问题 ,而对诗与其他文体关系的认识 ,则往往反映出诗人和诗学理论家的审美意识及文学观念的嬗变。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曾对诗与其他文体作过严格界分。王夫之严格区分诗与其他文体 ,与他批评宋诗“以意为主”是一致的 ,旨在重申“诗道性情”的特殊本质 ,维护抒情诗的纯洁性。王夫之强调诗“陶冶性情 ,别有风旨” ,表现出他的诗学卓识 ;但决然割断诗与其他文体的联系 ,也暴露出船山诗学观念的褊狭、保守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山中人     
陈婧 《中文自修》2005,(5):34-34
南朝太守者江郎,名淹,字文通。年少聪颖俊朗,有词藻,而长后文思枯竭。人皆云:其尝宿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日:“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彩笔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或云其游禅灵寺时会一人名日张景阳,与其讨缎,予后则文藻无蕴。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是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也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文体论"对各种文体写作源流、写作特点、写作规律以及体裁界定、语辞运用与话语的表达等方面的探讨都有其独创性。在选文定篇、文体形式等方面也存在着不足。  相似文献   

9.
禅宗在南朝宋末从印度传入中国,唐朝时极盛。但本文中的禅不被视为一种宗教,而是作为一种实践美学。禅和诗歌有共同的特性,并对诗歌语言产生极强的渗透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散文诗是中外文化在新诗革命特定时期契合的产物,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具有诗化和散文化的双重特点,特别是在外形上具有散文的形体,在文体功能上与诗的抒情功能有殊途同归之处。20世纪中国散文诗经历了从散文化的诗到诗化的散文的发展轨迹,其文体建设经历了一条曲折之路。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散文诗的非独立文体的存在方式一直影响着新诗的文体建设,加剧了新诗的“自由化”和“散文化”。  相似文献   

11.
学案再释     
在迄今的中国学术史研究中,学案史董理依然称得上是一个新领域,可以深入开拓的空间还很大。就拿"学案"一语的解释来说,至今也还没有一个形成共识的定论。经过反复思考和研究,认为,学案体史籍是我国古代史家记述学术发展历史的一种独特编纂形式。其雏形肇始于南宋初叶朱熹著《伊洛渊源录》,而完善和定型则是数百年后。清朝康熙初叶黄宗羲著《明儒学案》,它源于传统的纪传体史籍,系变通《儒林传》(《儒学传》)、《艺文志》(《经籍志》),兼取佛家灯录体史籍之所长,经过长期酝酿演化而成。这一特殊体裁的史书,以学者论学资料的辑录为主体,合案主生平传略及学术总论为一堂,据以反映一个学者、一个学派,乃至一个时代的学术风貌,从而具备了晚近所谓学术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由于内外部因素的制约,尤其是科举制度对骈文的依赖和支持,唐代古文运动在韩柳之后迅速跌入低谷。孙樵在古文衰落的时代大力提倡古文。在理论方面,针对晚唐破碎细巧的文风,孙樵系统地提出了从审美理想到创作方法的文论主张,特别强调史与文的关系,认为史是文的最高境界。在创作方面,孙樵的古文关注社会现实,兼具奇崛与平易两种风格。尽管孙樵多方努力,但是他并没有成功地从自己的时代突围。孙樵是古文运动中奇崛一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他结束了古文向奇崛风格的发展,为后来者暗示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推拿》讲述了盲人推拿师这一特殊群体的故事,他们生活在边缘地带,勇敢地面对苦难和困境,牢牢地捍卫自我与尊严。这既让我们看到当下尊严感的普遍缺失,又唤起我们对生命中无法回避的局限性的尊重。小说在情感、结构、语言等方面处处节制,显示出中国古典美学风格,为当代小说艺术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文章试图对西方古典史学的兴起过程做一个大致的梳理,将其分为史学的酝酿、史学的萌芽、史学的产生三个阶段。从神话与史诗、散文作家的著作直至历史的真正产生,论述了古典史学产生的源流。古希腊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对古典史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影响,而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优越的爱奥尼亚地区在古典史学产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希腊哲学思想对史学的影响,以及历史学产生的标志——希罗多德的《历史》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潮州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保留了诸多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精华,具有食材考究、制作精湛、追求本味、时令养生、开放兼容等独特风格。尤其是调味料种类繁多、内涵丰富,既保留了古代酱文化的精髓又结合地域物产,并且和海外饮食文化交流融汇,自成一体,堪称一绝。透过古代典籍和韩愈、杨万里等人的诗歌作品,可以帮助我们寻觅潮州菜往古的滋味及其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16.
严军现象,是书法走向专业化、走向艺术本位过程中一个特殊现象,是书法热——大众审美的一段历史记忆。考察金华当代书法,名家辈出,名作纷呈,上世纪应均魏体、陈尧山隶书、毕民望金文,一派高古,到金鉴才、李章庸们的秀雅,完成了一次历史的转换,严军质朴而个性突出的书法处乎期间,却是那个时代民间书法"雅化"过程中一个典型的代表。对严军书法和篆刻的本体解读和风格史意义的把握,是读解当代金华的书法文化和梳理金华书法历史发展脉络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7.
贵德古城是青海“河湟三卫城”中仅留的遗存,是具有差异性的旅游资源.留存至今的古城墙、历代建筑、街巷空间及环境氛围,是古城真实性的载体.尊重、保护承载古城历史文化的客体,真实、完整地体现古城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展示古城的历史风貌,延续古城生命,是贵德古城开发保护的核心和贵德旅游业持续发展的资源保证.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史籍中最古老的体裁之一,编年体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结绳记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编年体国史是迄今可见的最早的编年体史籍.<春秋>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至迟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一门关于史书编纂的专门学问:编年体史学.纵观编年体史学的发展历程,主要经过了草创、形成、完善三个阶段,分别以<春秋>、<汉纪>和<资治通鉴>为代表作.编年体史学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演变,已经成为中国史学的重要内容,在传承中华文明、凝聚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体类繁多,赋为其一,但当前多数文学史教材常常将其置于诗体之后,而且论述远较诗歌简略。另外,鉴于赋体本身的体制特点的与众不同,即汇集了数量众多的生僻字词、使用铺陈夸饰的手法、篇幅较长等,所以许多教师望而生畏,往往浅尝辄止或避而不谈,从而导致赋体文学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加大对赋体文学的教学研究力度,深入细致地分析探讨有关赋体文学的诸多问题,以便还原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面貌。  相似文献   

20.
宋代大曲考     
通过全面考索正史、民间性的相关记栽,较为详尽地对宋代创作和演出的大曲进行了考证,对王国维《唐宋大曲考》一文作了呼应与拓展,为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音乐体裁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