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比较,是人在思想上确定事物之间的异同和关系的思维过程。它是我们认识一切客观事物或现象的重要途径。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一切的。如果我们面前出现某种新东西,我们既不能拿它去同什么东西比较,又不能把它同什么东西区别开来……那么,我们就不能对它形成一种思想,也不能对它说出一句话来。”因此,学生的比较能力在《自然》学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自然》概念的实质,学好自然知识。例  相似文献   

2.
哲学,依照罗素的解释,“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象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从这段话里,我们感觉到文学与哲学一样,也是“介乎科学和神学之间”的“一片无人之域”。文学与哲学应当是一对连体婴儿。依柏拉图的看法,“哲学家是一个爱‘洞见真理’的人”。他指出,假设有一个人爱好美的事物,他决心去看一切的新悲剧,去看一切的新图画,去听一切的新音乐,这样的一个人并不就是一个哲学家,而只是一个文学家、艺术家,因为他只不过爱好美的事物,而哲学家则是爱着美的自身。仅仅爱美的事物的那个人是在做梦,  相似文献   

3.
今天,拉丁美洲正以前所未有的努力向现代世界迈近。这一目标以前众未完全实现,或许是因为人们把追求这一目标当作是精英群体独占的领域和特权,那些精英一直把某种现代模式强加于拉丁美洲,而这种模式只不过是对欧洲或北美洲的模仿而已。拉丁美洲的居民有其特定的根基、个性和潜力,拒绝承认这一切已使相当数量的拉美人口-在我们这块大陆上仍颇具代表性的许多土著居民-生活在贫困、无知、孤立和绝望之中。按照欧洲模式建设国家并使之现代化,这一进程带有均化倾向,使得拉丁美洲这块地方所独具的多元文化没有了容身之地。教育领域清楚地揭示了这一政策造成的成果,因为学校教育已经过调整,适于表达对拉美特性的向往,而不利于任何可能背离均化范例的事物。  相似文献   

4.
有比较才有鉴别。一百多年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一切的。如果我们面前出现某种新东西,我们既不能拿它去同什么东西比较,又不能把它同什么东西区别开来……那么,我们就不能对它形成一种思想,也不能对它说出一句话来。”  相似文献   

5.
无知的力量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我认为,无知也是—种力量。知识的力量在于知道自己有知识,并利用这种知识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无知的力量在于不知道自己无知,而且还把无知当作有知,从而产生一种坚不可摧的信念。  相似文献   

6.
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一书中指出 :“属于我们自己的这个主体 ,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精神、心意之类的东西 ,我们叫做主观的事物 ;属于外界的客体 ,也即是物质一类的东西 ,我们叫做客观的事物。这样我们就把世界上一切事物分为两大类 ,在我们的认识过程中 ,任何一件事物都可归入这两类之一 ,不是主观的、精神的 ,就一定是客观的、物质的。”所以 ,从哲学上讲 ,客观是与主观相对称的一个哲学范畴 ,是指人的意识之外的物质世界 ,是指认识的一切对象 ,是不依赖于主观意识而存在的 ,它表示在人类意识之外和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东西。有时客观也…  相似文献   

7.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运用感官去触及,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放在视官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放到听官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并认为这是教学中的“金科玉律”。可见,运用感官教和学是教学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一切损失,都还可以补偿,我们的一切痛苦,还会得到安慰;但当青春这理想之梦消逝时,它却从我们心头带走了某种东西,一去不复回!在成年生活的严峻考验下,我们变得比原来强,比原来美;但我们仍然感到某种甜蜜的东西,以飞快的步伐随着青春而流逝,一去不复回!某种美丽的东西已经消失,我们叹息已无用,也无从后悔;我们虽然处处还能看到它的影踪,不论是在地上,还是在空中,但它一去不复回!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个强调创新的时代。我国化学家、中科院院士王夔认为,科学创新包括三个方面:“发现存在的和曾经存在过的事物,创造不存在的和从未存在的事物,以及把存在的事物革新成为新事物。”人们普遍认为,创新与创造不同,创造是“无中生有”,而创新主要是对现有的东西进行改造,使其成为新事物,称为“有中生新”或“有中变优”。对创新这一全面、深刻而又辩证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观照新一轮语文课程教材改革中继承和创新的问题。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往往把创新狭窄地理解为仅仅是“创造不存在的和从未存在的事物”,而容易对已经“存在的”和“曾经存在过的”事物,或无知,或否定。语文课程教材改革领域也存在这种现象,因而出现了某些忽视传统或不要传统的“泡沫”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板图是形象简便的常用教学手段。不过,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到了应该“推陈出新”的时候了。下面试以低年级几篇常识性课文为例谈谈板图教学。传统的板图设计,往往只把教材中印证知识的插图搬上去。这种作法的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图是孤立的、“特写式”的,只是描绘了事物的一个侧面,一个动点,不能俯瞰整体,从横向或纵向角度去展示事物的全貌、内部结构及其发展规律。系统论强调从事物的整体及事物间的联系和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系统分析的显著特点是完整而不是零星地处理问题”。控制论则告诉我们:无序是耗散的根源,要减少耗散必须变无序的东西为有序。由此看来,如果从课文全局着眼,把事物各因素间的联系和变化规律转化为一  相似文献   

11.
陈德名 《成才之路》2009,(22):81-81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个体力求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是人对事物的真正关心,而不是表面的关心。它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精神力量和动力。  相似文献   

12.
色彩是绘画和设计所需的首选材料,是绘画和设计语言传播的导体,是一种象征性的语言体系。 色彩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是人类认识自然并获取信息的直接依据,因为色彩的存在,使人们懂得什么才是美的东西,通过色彩我们可以去区分事物,去选择事物,去美化事物。 在设计者的眼里,色是一种传媒的材料,是传达信息和交流的手段。因而,设计者把自己的设计作为商品在为市场服务时必须具备价值和使用价值。要想赢得读者的信任与满意,最终实现设计的价值,必须通过读者的检验,设计最后的成功与否在于它能否达到美化内容最终实现传媒的目的。现实…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语言?语言理所当然地是词语对现实事物的直接表达吗?语言的每个要素背后部有一个实在的本质与之相对应吗?或者说,语言主要是与现实事物一一对应的词语的集合吗?抑或我们换一种提问方式:语言的价值和意义来自哪里?它决定于语言之外存在着的某种客观本体?还是来自于它自身的某种自足的构成?这些问题,正是索绪尔的语言学所要回答的,并且他把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浓缩在一句简短的话中:“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质。”从这里,我们能看到索绪尔独特而影响深远的语言观。  相似文献   

14.
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动力,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我们知道,人们对事物感兴趣,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还会废寝忘食,乐此  相似文献   

15.
一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一段精采的论述:“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的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依据哲学发展的历史背  相似文献   

16.
关于科学和科学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发表过一系列精辟独到的见解,其中有两句名言常为大家所引用:“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科学正是要研究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茫茫宇宙,小小寰球,都存在着人类尚未认识的大量事物。这种种“自在之物”的本质,往往为扑朔迷离的现象、假象所掩盖。即使是社会上的某一事或自然界的某一物,我们要把握它的发展规律,都得狠下苦功,否则就不能透过庐山云雾洞察其本来面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创新思维?马克思曾经对辩证法有一段极其精辟的概括,有助于我们理解科学上的创新思维的本质。他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是马克思对一切现存事物及一切既成形式的基本性质和  相似文献   

18.
艺术的使命不是临摹大自然,而是表达它!你不是一个恶劣的临摹者,而是一个诗人。——巴尔扎克:《玄妙的杰作》【简析】什么是临摹?依样画葫芦的描述,平铺直叙的书写。什么是表达?就是把事物内在的、对于读者有某种启示意义的东西提炼出来,予以真实的有感染力的表现。你也可以基于某种感悟,去建造一个子虚乌有的世  相似文献   

19.
1 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提问的习惯 大自然中形形色色的自然事物或现象都蕴藏着许多自然的秘密和科学道理,这些对于学生来说很多是想知而不知道的.他们在接触这些事物或现象时,有的从来没有问过为什么或怎么回事,有的问过但因找不到答案而不再去思考.  相似文献   

20.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