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非正规就业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就业观念也在发生变化,非正规就业已经是大多数大学生的就业选择。通过调研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基本情况,分析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原因,为进一步研究非正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2010年大中专毕业生人数为41万人左右,2011年达到了64万人,2012年达到70余万人,就业人数屡创新高,就业的压力不断加大。与此同时,河南省非正规就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趋势:新增的就业岗位大部分是非正规就业岗位;学生趋向主动非正规就业;多元化就业观普及,非正规就业地位将缓慢提升等。但河南省大学生非正规就业也存在着就业行业分布不合理、就业层次较低、就业流动性强、非正规就业专业与职业相关性差等问题。针对这些突出问题,政府层面上,一要着力于非正规就业政策和制度的制定与改革;二要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不断拓宽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渠道;三要逐渐完善就业培训体系,为我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提供技术支持;四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提供安全保障;五要宏观把握非正规就业发展方向。高校层面上,一要明确我省高校定位,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二要高校应该成为非正规就业实践的指导者;三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将创业作为非正规就业的一种重要途径。学生层面上,一要转变就业观念,正视非正规就业,树立正确择业观。二要加强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职业素质培养及优化,并引导其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  相似文献   

3.
非正规就业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解决就业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市场经济和就业压力双重作用下,非正规就业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新模式。大学生通过非正规就业同样能实现体面劳动,体现个人社会价值。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大学生非正规就业存在着就业权利、劳动报酬、工作中的基本权利以及就业社会保护等方面的缺失,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现实与实现体面劳动的愿景仍有较大的差距,必须以战胜体面劳动的缺陷为起点,通过多重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来促进大学生非正规就业体面劳动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大学生非正规就业存在着地域分布不平衡,行业分布不合理,大学生对非正规就业认知不足,认同度较低,非正规就业层次较低,流动性较强,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不规范,社会权益难保障,大学生自主创业人数少,成功率不高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高度重视,并积极创设条件,进一步推动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探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缓解大学生就业矛盾的主要方式。目前由于存在着多种障碍 ,大学生非正规就业发展缓慢 ,在地区、行业、学历层次及专业结构等方面分布不平衡。只有从战略高度出发 ,通过高校、政府及社会各部门合作 ,在法律、经济、教育等方面给予大学生非正规就业大力支持 ,才能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6.
徐月红 《江苏高教》2023,(7):104-109
数字经济为非正规就业开辟了广阔前景,成为“稳就业”的重要载体。通过构建“认知-情感-意愿”的理论分析框架,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非正规就业观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大学生在情感和行动上都不能完全接受非正规就业;不同背景因素的大学生非正规就业观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比较来看,男生更愿意选择非正规就业,高职高专的学生更愿意选择非正规就业,学习成绩、综合能力分别位于班级前列的学生不愿意选择非正规就业,文史哲类学生在非正规就业三个维度上评分均较高,家庭在直辖市的学生在非正规就业意愿上评分最高,父母受教育程度越低的学生对非正规就业认知评分越高。数字经济时代,建议通过政府引导树立新型就业观念和扩大政策供给、企业革新内部用工制度与提供外部就业服务、学校构建智慧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开发自身非正规就业资本等多元途径,推进大学生非正规就业。  相似文献   

7.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其就业状况已经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非正规就业以其灵活的形式和逐渐增加的就业岗位成为吸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文章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形成机制,进一步说明非正规就业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模式、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远志 《文教资料》2008,(20):185-187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非正规就业因其灵活多样性,已成为缓解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方式.要促进大学生非正规就业,必须加强就业教育,改变就业观念,深化制度改革,破除就业壁垒,进行有针对性的战略支持,形成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并存,相互促进和合理流动的就业格局.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大学生非正规就业存在着地域分布不平衡,行业分布不合理,就业层次较低,流动性较强,劳动关系不规范,自主创业人数不多、成功率不高等问题。文章从政府、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等方面分析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以期对大学生非正规就业起到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刘洪银 《江苏高教》2012,(2):108-110
每年约有1/3大学生毕业后半年内实现就业。研究发现,职业定位模糊、劳动力市场竞争和试错心理等延长了大学生就业搜寻期,毕业即就业的传统观念使就业教育缺乏延续性,毕业前未就业群体不再纳入就业教育,政府、高校和社会"大学后"就业责任缺失。高校应该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半年跟踪就业服务。政府除提供免费的有组织培训外,还应建立社会补偿机制,制定创业补偿政策,促进弱势群体大学生就业和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7,(73):17-18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人数逐年再创新高,就业困难学生群体越来越庞大。高校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帮扶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在此立足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的帮扶工作现状,探索建立就业困难大学生的精准帮扶的有效途径,以帮助就业困难大学生充分实现就业。  相似文献   

12.
面临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非正规就业将成为一块新的领域有待进一步发掘,其灵活的特性将创造大晕的就业机会,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从政府、高校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对河南省大学非正规就业提出一些政策建议,以期为解决河南省大学生就业问题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3.
关于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就业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重大转折点,面对这转折点,部分大学生出现了诸多心理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大学生活与社会生活的枢纽和桥梁.本研究旨在通过开展从"新"开始,全"程"服务的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活动,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形成成熟的就业心理,迈出事业成功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4.
非正规就业是吸纳劳动者就业的重要途径。现行劳动法未能对非正规就业予以相应的规制,导致非正规就业劳动者的权益被边缘化。要有效保障非正规就业劳动者的权益,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完善就业权和报酬权以保障非正规就业者的生存权益;2.加强政府扶持,保障非正规就业劳动者的发展权益;3.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组织制度,实现非正规就业劳动者的社会权益。  相似文献   

15.
李静 《家教世界》2012,(6):94-98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体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就业制度由过去的"统包统分""计划分配"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转变为现在的"自主择业".同时,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数量剧增.虽然大学生是我国劳动力资源中的一个优秀群体,但是当前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能满足大学生的要求,加之大学生经验缺乏,能力有限,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普遍认为大学生要转变观念、更新现念.因此,大学生要解决就业问题,关键在于就业观念.只有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就业观念,才能使大学生顺利就业.本文主要通过调查.访问渭南师范学院、咸阳师范学院.陕西理工学院三所师范院校的学生反映出当前陕西省普通高校师范专业学生就业观念的现状,从学生自身因素.社会环境.高校教育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就业观念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更新师范专业学生就业观念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主要特征、类型及其构成,并归纳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不良效应,以期社会各方更为关注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发展,使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供大于求,那些自身综合素质相对较低或就业机遇欠佳的毕业生在追求效率的市场竞争中成为了就业困难的群体。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根据成因大体可以分为由家庭困难因素主导、学业困难因素主导、能力/素质因素主导、身体/心理素质因素主导、专业/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主导这几类。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帮助应从开发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调整专业和课程结构、对不同类型就业困难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指导、完善就业困难大学生援助保障体系等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视角下的高校教育缺失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就业环境及自身素质的原因,在高校产生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他们或"有业不就",或"有业难就",或"就业难"。对此,高校有责任认真审视自身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缺失,找出症结,采取措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帮助指导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9.
彭军 《文教资料》2008,(5):187-188
本文在初步论述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社会支持系统的概念、内容和建立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社会支持系统应由社会支持、个人支持和自我支持构成.建立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社会支持系统,将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帮助其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并获得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20.
就业一直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又是就业问题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群体,而具有双重身份的残疾人大学生(残疾人、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因其人数所占比重低往往被社会所忽视.现实生活中,残疾大学生的就业面临更多的困难,他们承受着比普通大学生更大的心理压力,他们需要社会的帮助,解决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