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资源集聚与区域协同创新的良性互动是实现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梳理京津冀地区创新资源集聚与协同创新的基本事实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二者协同赋能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并利用2014—2020年京津冀三地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联立方程模型、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的创新资源集聚程度、协同创新程度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上均呈现出正向空间集聚特征,创新资源集聚、区域协同创新以及二者的交互效应显著促进了京津冀高质量发展。但同时,创新资源集聚、区域协同创新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制约了京津冀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未来,京津冀应着眼于协同发展的战略要求,全面促进创新要素共建共享,积极做强科技创新支撑平台,拓展协同创新的新空间,协力培育世界一流创新生态,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相似文献   

2.
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大力推进跨区域协同创新与协调发展,成为重要战略路径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布局为标志,跨区域协同创新进入全面布局推进、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新时期.当前,我国跨区域创新发展形成四个层面的发展新格局,并不...  相似文献   

3.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点在于创新驱动。目前京津冀形成了多层次的合作机制及协同模式,但还存在原始创新不足、体制壁垒制约科技创新要素整合、顶层设计尚不完善、科技创新市场化程度不高、科技创新带动作用不足等问题。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合作方向及平台建设的基础上,从凝聚科技创新要素、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科技协作平台、共建创新驱动示范区、出台科技战略规划、探索跨区域利益共享、完善社会政策环境等方面,探讨首都科技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协同发展的新态势下,北京农学院作为北京市唯一的高等农业院校,积极应对国家号召,发挥自身优势,在高精尖建设、服务区域与产业发展、协同创新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文章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科研工作的应对思路,即切实找准自身位置,放眼京津冀,积极对接京津冀科技发展的新需求,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促进科技人才交流,开放共享科技资源,推进科技信息网络化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协同创新和国际合作,进一步提高综合实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协同创新是"大科学"世纪科技发展的时代主题,强化科技资源共享成为实现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使然。从协同创新博弈观的思维逻辑出发,基于同质创新政府与异质创新政府博弈模型剖析京津冀协同创新过程中科技资源共享的"囚徒困境"成因,由此建立京津冀科技资源共享的"声誉博弈"模型以寻求纳什均衡的突破点,最后从协同共享理念、协同共享机制以及协同共享环境营造多个维度提出促进京津冀科技资源共享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从知识创造和获取能力、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创新协同配置能力、创新环境支撑能力、创新经济溢出能力5个要素,选取31个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测度2008—2013年间京津冀区域各子系统协同创新有序度及整体协同度。研究表明,北京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最强,天津其次,河北最弱,由于各子系统区域协同创新有序性差异较大,导致京津冀整体区域创新协同程度较低。基于此,提出应做好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的整体规划,打造区域协同创新的软环境,搭建区域科技创新的合作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各领域的深度合作,建设区域协同发展创新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为找出京津冀科技投入产出差距及原因,构建京津冀科技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6-2020年相关代表性数据,运用对比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京津冀地区和河北省各地市科技投入产出的均衡性。结果显示:京津冀三地科技投入产出存在明显差距,河北科技投入产出落后是主要原因;河北各地市科技投入产出强度存在较大梯度差,大致以石家庄为核心逐渐向冀南冀北减少,是制约京津冀科技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研究结果,从发挥北京辐射作用和促进河北发展两方面提出建议,以促进雄安高质量发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相似文献   

8.
针对京津冀科技资源配置因各地区行政壁垒导致三地形成相对独立运行的配置机制系统、相互关联程度不紧密现状,为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能力,依据系统理论和协同理论,基于科技资源配置的目标、主体、客体、环境、方式与机制等模块关联和相互作用,构建京津冀科技资源配置系统分析框架,并在主体、空间、环境、市场、服务5个维度上构建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机制;结合京津冀科技资源配置中存在的跨区域产学研合作机制和政府配置作用亟待加强、市场配置作用发挥未充分等问题,从产学研合作、科技资源空间优化、科技成果市场化、科技创新服务联动、创新环境协同提升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是区域科技创新建设中的核心要素.在区域创新体系中,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高校为区域科技创新培养人才,探索校企联合人才协同培养运行机制对高质量就业和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和总结高校和企业协同培养的成功案例,提出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的校企联合科研创新竞赛平台,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格局,指出高质量就业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检测标准,是促进区域科技经济长期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军民融合发展两大国家战略的推动下,京津冀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成为必然选择。京津冀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需要整合北京的科技创新资源、天津的研发转化优势和河北的制造业发展基础,协调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等多元主体,构建京津冀军民融合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的“五链融合”发展模式,以产业链促进生产合作,以人才链创新合作方式,以创新链构建合作研发平台,以资金链拓展融资渠道,以政策链完善合作机制,提升跨区域军民融合产业持续竞争能力,逐步将京津冀打造成为引领全国、辐射周边的创新发展新高地。  相似文献   

11.
由于当前京津冀区域内部科技要素分布极为不均,科技合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协同不完善,促进创新资源整合的一体化要素市场不活跃,区域内部创新资源配置落差较大等原因,致使区域科技创新的联系和协作程度较低。对此,研究提出建立京津冀跨区域科技合作与协调机制,联合共建一批协同创新示范基地,统筹加强区域科技人才的联合培养与双向交流,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及整合财税、金融等政策手段,合力推进区域协同创新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京津冀都市圈内,存在科技资源分布不均衡、尚未搭建有效的共创平台、缺乏完善的合作机制等问题。不仅抑制市场配置技术要素的活跃性,而且导致各级创新单元难以深入整合区域科技资源并积极开展协同创新活动。参考东京、首尔等都市圈的科技协同创新模式,以区域科技资源耦合的视角,构建京津冀都市圈科技创新的区域共生机制。提出"联合成立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出台科研项目奖惩标准及资助办法、促成各地‘工商、质检、公安、认证’部门对接,以及落实区域高端人才引进政策等"建议,合力推进京津冀都市圈的科技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自2016年,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提出在京津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重点围绕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以促进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开放共享、高效利用为主线,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进一步促进京津冀三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  相似文献   

14.
国家高新区是新时期国家发展的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成都高新区和重庆高新区具有区位环境优势、产业升级有成效、科技赋能有基础、科学城建设有支撑、应用场景有市场、对外开放有实力,整体上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拥有良好区域依托,呈现双核引领、多园崛起局面,已成为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先锋示范,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然面临缺少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引领型高成长企业、创新动力支撑不足、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水平不高以及一体化推动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研究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高新区要进一步高质量发展,亟需建立协同机制,通过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打造成渝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带和成渝科技创新大走廊,同时不断强化技术创新及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西部地区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15.
在中微观层面,从区域协同角度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依据协同论和创新网络等理论,基于基础、主体、要素、载体、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分析框架,研究京津冀协同创新基础,从主体合作、要素流动、载体共建、产业协同等方面系统分析京津冀协同创新进展与成效;在此基础上,探讨京津冀协同创新面临的困境及问题,包括创新基础有待改善、主体合作仍需加强、要素流动与共享程度不够、载体共建能力还需提升、产业协同水平亟待提升等;最后,提出“夯实创新基础—强化协同合作—加快共享互通—加大共建力度—优化产业布局”的协同创新发展路径,为进一步提升京津冀协同创新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为三地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立足于京津冀三地科技创新现状,从三地资源差异、合作意识、支持力度等方面分析金融支持三地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探讨长三角、珠三角和台湾地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经验,以及从政策法规、金融支持机构、风险投资方面对比分析美国、德国、日本和以色列等发达国家关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经验和做法,提出京津冀三地金融应从加强区域顶层设计、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强化京津冀科技创新和金融支持的匹配与互动、构建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双中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的重要抓手。文章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目标与规划等方面梳理了一线科学家与经济学家的思考,提出了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发展和国力提升的关键性作用,要减少资源消耗走集约化发展道路;从过去的技术追赶转向构建局部领先优势,从终端产品创新转向中间品创新,从鼓励集成创新转向鼓励原始创新;从产业界和技术领域发力,在微观层面建立起真正的市场竞争机制,形成以产业技术为主的科技文化导向等观点。  相似文献   

18.
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具有赋能经济增长转型和推动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高地、引领经济高质量开放发展的时代价值.廓清提高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的内在动力机制包括科技创新的动力协同驱动机制、投入产出互动机制以及产学研协同创新与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科技创新治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2008-2018年我国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结果表明我国科技创新治理能力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但呈现渐进式提高的态势,横向上各区域的水平差距较大,纵向上的发展呈先下降后上升的“V”字型.为更好地解决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治理能力中治理模式存在偏差、管理体制机制有待改善、主体培育机制和协同机制有待健全以及治理环境和人才制度建设有待加强等一系列问题,提出未来必须把握好提高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的重要政策取向,推进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和加强科技创新资源投入制度、创新主体多元培育制度和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制度建设,并完善科技创新治理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9.
苏屹  曹铮 《科研管理》2023,(3):43-55
以2006—2020年京津冀区域联合申请专利数据为样本,构建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对协同创新网络结构进行分析,对影响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空间交易成本邻近性、技术邻近性、地理邻近性、社会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进行必要性检验与充分性检验,构建二次指派程序(QAP)回归模型研究五个邻近维度对协同创新网络演化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京津冀区域各节点城市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最大节点在三个阶段内吸收资源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相对其他节点无明显变化,协同创新网络满足以北京市为核心的小世界特征,北京和天津分别占据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第一、第二核心位置,协同创新网络中的节点在网络中地位、控制能力和自主性方面呈现不同梯度且十年间均有所提高,网络由核心节点为主转变为多节点协同发展的态势;空间交易成本邻近性为影响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充分必要条件,其余邻近维度均为影响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充分不必要条件;空间交易成本邻近性和地理邻近性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影响的显著程度逐阶段降低,技术邻近性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影响较为显著且显著程度呈现出倒U型态势,社会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  相似文献   

20.
李梅  苗润莲  张岸  孙艳艳 《现代情报》2017,37(6):172-177
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大背景下,科技资源作为区域科技创新基础和战略资源,其共享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利用。本文以京津冀科技资源整合、共享为目标,将科技资源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建设集科技资源查询、空间统计分析、地图可视化、决策支撑、数据共享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京津冀科技资源数字地图服务平台,为政府部门和公众提供直观、全面、具有空间分析特征的科技资源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