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教育中使用教科书的主体,教科书的编制必须满足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需求.教师和学生使用教科书的反馈信息,是修订完善教科书的重要依据.基于对中学教师和学生使用化学教科书情况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出,教科书在内容选择上应坚持“范例”与“权威”的统一;角色定位上应是“学本”与“教本”的融合,教科书编制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同时需考虑考试评价这一客观因素的影响;应做为教科书编制的出发点和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互动”在“感悟”中生成,“感悟”又在“互动”中升华。在学生感悟文本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教学...  相似文献   

3.
教科书价值发挥的大小、使用效果的优劣依赖教科书主体的不断理解、解释、表达与创造,这一过程本质上是对教科书的诠释。教科书的诠释遵循三重逻辑:知识逻辑是教科书诠释的基础与依托、价值逻辑是教科书诠释的立场与导向、教学逻辑是教科书诠释的进路与旨归。当前,教科书诠释存在一定的误区:“文本复原”和“无限扩展”式的诠释、“低级红、高级黑”式的诠释、“娱乐至死”“上纲上线”式的诠释。纾解教科书诠释的困境,要从忠实和创生取向转向相互调试,实现对教科书诠释的价值引领;从教师理解走向主体对话,促进教科书诠释主体间的视域融合;从文本解读走向话语分析,构建规范的教科书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所指的助学系统是一个基于教科书结构功能“起点”和教学环境中学生这个教育“终点”上的研究性定义:学校教材建设中,助学系统属于教科书编排形式结构的一部分,主要行使教科书的“教学”功能,它是针对课程目标和相应学习内容被设计的,引起学习发生、提示学习过程与策略、促使达成课程相关意义的学习结果、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并助力促成学生学习行为改变的一系列条件性材料组合。它们往往共同为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助力,以此促成教科书“利教便学”功能的极大发挥。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切实加强教材钻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努力开拓途径,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相似文献   

6.
李虎 《新课程研究》2009,(11):20-21,27
教科书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和材料,也是课程实施的基本载体。因此,历史教科书的结构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程目标的达成,同时也制约着学生的自主学习。新世纪课程改革倡导“生本理念”,与之相应,历史教科书的结构与内容也应该适应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从“教材”到“学材”的转变,也是生本理念下历史教科书的应然趋向。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意味隽永的精美作品,其中有很多作品都给我们留下了思考、想象的空间。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是要引领学生走入文本,细细咀嚼,慢慢品味,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促进学生言语的内化。  相似文献   

8.
教科书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和材料,也是课程实施的基本载体。因此,历史教科书的结构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程目标的达成,同时也制约着学生的自主学习。新世纪课程改革倡导“生本理念”,与之相应,历史教科书的结构与内容也应该适应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从“教材”到“学材”的转变,也是生本理念下历史教科书的应然趋向。  相似文献   

9.
选择榜样人物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实现德育功能、达成课程标准的重要手段。尽管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对榜样人物的选取存有差异,但选择榜样人物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有助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实现德育功能、达成课程标准、落实教育目标已成共识。在《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全面铺开使用前,对教育科学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品德》教科书中相同榜样人物进行比较,进而以教科书中相同榜样人物的事迹为载体,探寻榜样人物事迹背后隐匿的品质,厘清榜样人物事迹与主题、课程内容的关系等。在审视原有《思想品德》教科书中榜样人物的基础上,对《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在榜样人物选择与教育方面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0.
高校“两课”的开设 ,是为了引导学生实现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精神建构。这种精神建构 ,只能以对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客观精神”的“文本”的理解为根据。因此 ,“两课”的教改宜以教科书改革为前提 ,教科书的改革宜以选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著作为基本取向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始”“文本”再阐释的教科书宜居于辅助地位  相似文献   

11.
本轮基础教育改革中,培养学生国际意识是社会科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并在一系列社会科教科书的编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从国际理解教育的视角来看,教科书对异域文化的编写与设计既重视知识的呈现,更重视通过具体文化情境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文化识别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和文化反思能力.教科书中的这些内容设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科教科书编写者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2.
道德价值是教科书重要的内在价值,它不会自为实现,需要经由师生的理解来达成。哲学诠释学作为一门研究“理解”的系统性学说,为教科书道德价值理解提供了理论支撑。教科书道德价值理解可从理解循环、前结构反思、合理性偏见等维度加以认识和把握。教科书道德价值理解的现实困境在于:师生述而不作的道德理解观导致主体搁置,对教科书道德价值的片面理解导致价值隐匿,对教科书道德价值的过度阐释致使价值膨胀。教科书道德价值理解共识的达成需要师生在对话中凸显理解主体的自主性,在视域融合中把握理解内容的整体性,在生命体验中寻求理解意义的适切性。  相似文献   

13.
尊重元素是中学语文教科书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梳理人教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文本有关尊重的内容,探讨课堂导学过程中培养中学生尊重生命的教学策略:充分利用文本阅读唤醒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注重随堂练习强化学生对尊重生命的理解与感悟、通过写作训练彰显学生尊重生命的情怀、结合口语交际活动历练学生尊重生命的态度与习惯,以培养中学生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一切生命的本真品质。  相似文献   

14.
从事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近30年,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是有价值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著名教育学家怀海特在其《教育的目的》中写道:“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是使学生透彻理解一些普遍的原理,这些原理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具体事例……直到你摆脱了教科书,扔掉了你的听课笔记,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较其实验稿增添了“阅读还要有与教科书编者对话”的内容。选入小语课文教科书的多是名家、名篇的作品,但却是普及型读本,这是因为选文已经过教科书编者不同程度的改编,并形成了教材体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与教科书编者对话势在必行,要做到“走进课程,了解编写体系;走进文本,把握编写内涵;走进细节,理解编写意图”。  相似文献   

16.
语言与话语的不同,实际上就是“字面”和“意义”的区别.任何一个文本实质上构筑了两个意义世界,教科书文本尤其如此:一是教科书中公开的、明示的、语言文字本身直接表达的字面意思,即表层的意义世界;二是教科书语言背后所内隐的、镶嵌或附着在文字背后的深层意义世界,它借助“隐喻”和“论述”构建了一个巨大的“意义场”.教科书的内容分析若要从“字面”转向“意义”,从“表层”转入“深层”,就必须从文本分析方法上实现从“语言”到“话语”的根本转向.  相似文献   

17.
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之一,而教科书插图以图片形式直观展现教科书文本所要传递的内容,有益于师生的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文学艺术作品创作应以人民性为重要遵循,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教科书插图作为文艺作品中的一类,要坚持人民是教科书插图的重要评判者、主要表现对象、教育主体的重要立场,须体现以图育人,教科书插图要助力文本理解;以图化人,教科书插图要传递正确理念;以图动人,教科书插图要呈现美的体验。现今,面对教科书插图在创作过程中人民性弱化的问题,创作者须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民性为创作基础,走融合传统审美文化和当代视觉文化的创作道路,坚持满足人民合理精神需求的创作导向。  相似文献   

18.
阅读,作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在学校中所要学习和掌握的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本文介绍一些阅读小学数学教科书的技巧,交给学生开掘文本宝藏的“钥匙”。  相似文献   

19.
教师、教科书、学生三者是教学系统中的最基本要素,教学是三者之间动态交互作用的整体协同过程,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教科书是教学的基础文本,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意义的创造者,学生是教学的最终服务对象。教师有效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也就是三者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的过程。教师使用教科书的过程,就是摆正教科书在教学关系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协调三者之间关系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通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媒介素养教育内容进行的文本分析,发现其内容选择突出媒介素养的工具维度和伦理维度,引导学生关心国情社情,强调民主参与。其呈现方式采用“弱分类”与“弱构架”的语篇结构,赋予学生较大学习自主权;运用互文和逻辑修辞的话语策略,潜移默化地开展教育。教科书将学生“赋权”为媒介信息和产品的创造者,重视其作为公民的媒介素养培养,体现了一种超越保护主义范式的媒介素养教育观。未来教科书在选择媒介素养教育内容时应兼顾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强有力的媒介知识”,在呈现教科书内容时应兼顾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的科学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