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缺类现象涉及到文学的起源、发展与变异。史诗是西方重要的文类,对于中国汉民族是否存在史诗,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缺类现象为中西诗歌文类的比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中西史诗文类的衍变反映了中西文明起源、诗学思想和神话等方面的不同差异。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发展格局中,虽然汉语散文诗几乎与新诗同时出现,但与诗歌、小说等其他文类的热闹喧嚣相比,散文诗始终处于一种边缘的位置,其文类边界显得相当模糊.尽管如此,一代代散文诗作者仍孜孜不倦地探索着,试图建立这一文类的独立艺术王国.而在汉语散文诗近百年的艺术探索历程中,有关文类边界的思考也成为一个聚讼纷纭的话题,有必要对之作出一番梳理.  相似文献   

3.
诗是一种文学体裁,透过语言,除了表达文字的意义外,也表达情感与美感,引发共鸣。诗能够自成一格,也能与其它艺术结合,如诗剧、圣诗、歌词或散文诗,文字配上音乐则称为歌。诗歌是一种大的文学样式,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除了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亦反映社会文化,富于想象,语言具有节奏韵律,传统的诗歌亦常常对结构格式有一定要求。诗歌的特点在于除了可以阅读,亦宜吟诵,又或者和其它艺术形式结合表演。诗歌常透过特定的形象和技巧,让字词除了表面意义之外,蕴含另一层意义,或唤起情感共鸣。通过对比中国诗歌来分析越南古体诗歌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以及两国民族文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了解两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对于学习越语的中国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文类这一话题为切入点,通过对现代中国文学史的批判来解构文学现代性,探究现代文学在确立自己身份时,是如何与现代民族国家共谋,建立其独断的、时间性的文学史叙事框架.同时尝试以多元化和空间化的态度看待文学史,否弃"传统"和"现代"的二元对立,描述文学在种种参差的文类形态中的延续,将"文学"的内涵加以丰富,揭示中国文学在现代化进程中意义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美国宗教自传的文化意义主要体现在对美国社会道德体系的建构和维系以及对文学话语模式的影响两个方面。处在美国民族文学源头的《乔纳森.爱德华兹自述》和《富兰克林自传》,将清教思想主题化,不仅对美国社会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起了积极的建构与维系作用,而且对美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使清教思想在传记、小说、诗歌等不同文类中具有了主题意义,也使美国文学形成了简洁平易的语言风格和第一人称叙事传统。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的西化心态,可以称为殖民文化心理。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立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就出现了两种现象:殖民文化意识在文学主张上的充分表现;在实践上殖民文化心理与反殖民文化并存。它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导向民族虚无主义的文学观,丢掉或挫伤优秀的民族文学传统;二是使民族文学现代化的路程发生曲折和产生畸型  相似文献   

7.
张娜 《海外英语》2013,(16):220-221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是传递情感,颂扬爱情最普遍和最直观的方式,中英诗歌概莫能外。中英诗歌存在许多共通之处,中外诗人们以饱满的情感,表达他们对爱情的渴望与追寻,同时也流露出与所爱之人离别的痛苦和忧伤,但中英爱情诗也有许多不同之处,从内容、表现手法和写作风格三个方面对中英爱情诗的不同特点做比较,探讨了形成中英爱情诗不同特色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8.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是传递情感,颂扬爱情最普遍和最直观的方式,中英诗歌概莫能外。中英诗歌存在许多共通之处,中外诗人们以饱满的情感,表达他们对爱情的渴望与追寻,同时也流露出与所爱之人离别的痛苦和忧伤,但中英爱情诗也有许多不同之处,从内容、表现手法和写作风格三个方面对中英爱情诗的不同特点做比较,探讨了形成中英爱情诗不同特色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9.
原创诗学是建立在“基础文类”上的诗学 ,中国诗学的“基础文类”应是抒情诗 ,最早从文学角度研究抒情诗的是汉代关于楚辞的评价和《毛诗序》 ,这是中国古代的原创诗学。原创诗学的主要贡献在三个方面 :1、确认诗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 2、关注文学的艺术形式。 3、从艺术的角度研究诗歌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中英诗歌是两国文化中的瑰宝,诗歌象征的背后隐含着深邃的文化语境.中英诗歌象征的文化语境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文学传统、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通过对比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鉴赏诗歌的优美,从而提高我们对诗歌的欣赏水平.  相似文献   

11.
析古诗词曲中的列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锦是一种传统的修辞手法,多为古诗词曲所运用。列锦即把具有关键性的名词或以名词为中心的定名词组,组成一种多列项的非主谓句,用来写景抒情,叙事述怀。它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使诗词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了迄今为止浙派的研究情况,从浙派的界定、相关论争、浙派与清代文化的关系及浙派诗人与派系研究三个方面,总结至今在浙派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试图为深化该领域的研究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3.
作为古代独特的诗学批评文体,论诗诗肇始于春秋时期的"赋诗言志"与以诗论事(人),经过汉魏六朝的酝酿,至唐代杜甫首创用完整的诗篇来论诗,其代表作为《戏为六绝句》。宋金时元好问以《论诗三十首》将杜甫开创的论诗诗推向高峰。明清以降,伴随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成熟,出现了袁宏道、钟惺、钱谦益、王士祯、沈德潜、厉鹗、袁枚、龚自珍,以及一批女性论诗诗作者。他们各骋才情,名作迭出,使得这种特殊的诗体焕发出耀眼的光彩,尤其是论诗词、论诗曲,以及论词诗、论曲曲等形式的出现,标志着论诗诗体制上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文体研究,除了重视文体的常态特征,更要重视文体的变态特征.只有充分甄别文体的变态,重视亚文体的亲缘性和变异性的研究,才可能文学的文体走向丰富和多样.而这,恰恰是文体研究的难点所在.  相似文献   

15.
历代诗歌的高度繁荣与乐的配合有关。本文从探寻新诗出路的角度切入,以历史与当下的大量事实,分析了“诗的有意识的传唱”与新诗发展之间的可能性,并提出了要实现诗的“有意识的传唱”,就要做到新诗体式观念、诗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任何语言的诗歌首先都是因其语言形式而存在的。没有独特的形式就没有诗歌这一独特的体裁。目前的汉语“诗歌”已经失去“形式”。人们将目前这种不是诗歌的东西称为“诗歌”.其原因是对外来“诗歌”的误解。外语诗歌译为汉语后,其在语言形式上如果没加入汉语的“诗籍”,它就只是不是诗,而我们却以其原是诗歌为由,将这种散性的东西称为诗歌,并反过来以此为圭臬.去进行所谓的新诗歌创作。对诗歌形式的突破.有真突破,也有假突破,当代诗歌的突破以假居多。  相似文献   

17.
南宋是风俗画创作的高峰期,也是理学形成的重要社会时期,该时期的风俗绘画作品深受理学的影响,画面内容亲切真实,生动形象,表现出了一种平淡质朴的美。南宋货郎风俗画家们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他们主观感受到的社会生活,以及“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绘画创作理念。通过对南宋货郎风俗画的题材和技法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夯实当代风俗画的民族根基。  相似文献   

18.
古今文体分类存在着一些问题.文体分类具有两个前提:必须以体现文体本质特征的思维方式为依据,对文体进行一次分类,将全部文体现象概括为科学性文体、艺术性文体和复合性文体;以体现文体工具特征的表达方式为依据,对文体进行二次分类,将科学性文体分为说明性文体和议论性文体,将艺术性文体分为描写性文体、抒情性文体和叙述性文体,将复合性文体分为迭加式复合性文体和套合式复合性文体.  相似文献   

19.
体裁、体裁分析与体裁教学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体裁概念、体裁分析进行理论探讨,并对建立在体裁和体裁分析理论基础上的体裁教学法进行研究,教师运用体裁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体裁的社会功能和交际目的,了解体裁结构和认知模式及语言使用的策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创作符合特定体裁惯例的各种语篇。  相似文献   

20.
从主位推进的角度来分析语篇的体裁,得出的结论是: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不是任意的,而是根据语义内容的需要适当选择的。属于同一体裁的篇章有着相似的主体推进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