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制度变迁和工业化进程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工业化阶段,有不同主导制度变迁的主要力量。我国制度变迁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即政府主导型变迁阶段、效率主导型变迁阶段、技术创新主导型变迁阶段、分配主导型变迁阶段,当前主要采用的是效率主导型制度变迁模式。当收入水平差距加大时,制度变迁会以利益集团的利益分配调整为重点。  相似文献   

2.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由于金融危机源于国际货币制度的非均衡,制度非均衡的存在,又会引起制度变迁。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研究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历程,分析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动因、改革的方式,并展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变迁方式经历了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与强制性制度变迁两个阶段。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受经济“二元结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政治利益集团博弈以及宏观制度环境的路径依赖的影响。为走出困境,需要打破经济、教育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建立多元、民主的教育投资管理体制,打破城乡教育的二元结构;完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三十年高等教育制度变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制度变迁是制度主体根据各自的需求,用较高效率水平的制度代替较低效率水平的制度的过程。一般来说,它有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两种。从1978年到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经历以下阶段:1978年之前是制度变迁的僵滞阶段,1978年后开始进入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在这一模式下,政府起主导作用;20世纪90年代后期逐渐转入诱致性变迁模式,在这一模式下,高校起主导作用。把握这一演进的逻辑脉络,对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中央地方关系看中国制度变迁的模式选择和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作为无形的资源对于经济发展的决定性意义愈来愈受到重视.中国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的制度创新和变迁的过程.本文运用新制度主义观点,从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视角,对改革以来我国制度变迁的路径模式、当前制度创新僵滞成因以及中央地方在制度安排中的冲突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6.
农村土地制度涉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等多元化的利益群体和组织,这决定了农地制度变迁是一个不同利益群体之间互相博弈的过程。制度变迁的路径和模式,取决于各利益群体之间博弈均衡的结果,并且大都存在着能够发挥决定性影响的主导群体和组织。新老解放区的土改运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合作化运动以及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民公社制度,都是在中央政府的主导下推行的强制性农地制度变迁,取得了显著不同的制度绩效。改革开放以来的农地制度创新模式,多由农民和农村基层组织所首创,并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最终得以完成制度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7.
论商业发展与货币制度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金属铸币产生时代的春秋时期的商业开始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近3000年,分为5个阶段,依次简要分析了在商业兴衰的发展过程中货币制度的变迁,并从中得出结论:商业发展上的每个阶段内都伴随有货币制度的变迁,且货币制度在迂回曲折的变迁中始终追寻着使商品交易更加便利,更加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而发展的。  相似文献   

8.
国际体系转型,是指国际体系的单位性质或国际体系的权力结构、制度结构和观念结构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前者是国际体系的本体转型;后者是国际体系的要素转型.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体系转型的动因是由发展不平衡规律所导致的大国实力的改变;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国际体系转型的动因是国际制度的变迁;建构主义则注重文化变迁与认同差异在国际体系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当代国际金融体系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今的国际金融体系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逐渐形成的。其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危脆弱的国际货币制度、狭隘的国际金融霸权和国际金融资本无序流动等三个方面。脆弱的国际货币制度和狭隘的金融霸权是国际金融体系无序性的主要表现,也是当代国际金融体系持续动荡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本文按照时间路径相应分析了国际货币制度发展的几个阶段: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在对各个阶段的分析中揭示其内在的联系和区别,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客观地指出其优劣,从而科学的展望当今国际货币制度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11.
全球金融危机表明当前国际金融体系存在问题,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金融组织的改革势在必行。尽管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给了美国应对危机的"备用轮胎",但当今世界上暂时还没有哪一种货币目前可以取而代美元:美元浴火重生、重构复兴,欧元可能因金融危机而受到削弱,亚洲货币尽管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加大,但不改美元的主导地位。且储备货币多元化并不能从根本上化解"特里芬两难"困境,现时也不可能创立超国家货币,国际货币体系在短期内不改单级格局。  相似文献   

12.
国际货币体系矛盾或问题都是人类的分工——交换——合作的市场经济秩序从主权国家内部扩展到国际范围内时发生的,而且是必然的、无法回避的。只要国际秩序的基本单位是历史形成的主权民族国家,那么我们就很可能无从发现解决这些问题的令人满意的方案。  相似文献   

13.
美元化的危害及亚洲货币合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虽然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但是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依然存在,导致危机的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不但已经在不少国家恢复,而且出现了更为严重的美元化趋势。从利率和汇率两个方面看,美元化存在着种种的弊端,以亚洲国家为例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既然美元化存有严重的缺陷,短期内又无法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亚洲地区的货币合作则可能是一个较为理想的出路,虽然亚洲货币合作存在着许多困难,但是,随着该地区各国经济依存度的加深,当收益大于成本之时,合作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4.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国际社会而言无疑是一场大地震,对国际格局和国际货币体系也具有深远的影响。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造成了美元一枝独秀和诸多制度性和结构性问题。这些都是造成本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客观原因。美国自由放任、寅吃卯粮的经济模式和消费理念则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导火索。面对金融危机,国际社会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呼声甚嚣尘上。最后,中美两国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会走向何方?"中美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需要是否能够避免中美之间对抗升级的发生?这些都是笔者将要讨论的议题。  相似文献   

15.
超主权国际货币构建方案的比较与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金融危机不断发生和美元趋向贬值,国际货币制度改革又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问题,而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方向是构建超主权国际货币。20世纪40年代以来,关于构建超主权国际货币曾经有"凯恩斯计划"、"怀特计划"、"特别提款权方案"和"蒙代尔方案"四个有影响的方案。"凯恩斯计划"和"怀特计划"很有创意,但他们提出"班柯"和"尤尼它"都与黄金存在密切的关系,而恢复国际金本位已不可能。"特别提款权方案"适合于黄金非货币化的现实,但特别提款权没有实际资产作为保证,难以成为世界货币。"蒙代尔方案"通过建立稳定的汇率体系来建立超主权国际货币,则存在难以实施的问题。有鉴于此,用五个经济大国的货币资产来构建超主权国际货币的设想被提出。如果这样的超主权国际货币能够创立,这将是人类历史上第二次通过政府之间的合作来建立的国际货币制度。当然,建立超主权国际货币需要协调各国的利益,这将是一个长期和艰难的过程。但是,现行国际货币制度的矛盾越激化,这个过程就会越迅速。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确立了绝对的霸主地位,这源于以美国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美元霸权的实现。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对美国霸权和战后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伴随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趋势,当今的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出发展的新态势。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货币思想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世界的金本位,而中国却是向银本位发展的白银核心型的货币体系;另一个是国际金本位不断地演变,而中国货币体系也不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无数的货币思想受此两种因素牵扯而议论多出。只有孙中山先生的货币革命思想,在当初颇显异端,却最有实践意义,从而成为日后中国法币改革的核心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存在和运行没有稳固的基础,汇率制度不能维护市场稳定,国际资本流动蕴涵巨大风险,单一储备货币的制约不断加深,国际金融机构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缺乏有效的协调与合作机制。我国的改革策略,要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风险监测预警能力,不断完善和优化储备货币结构,强化区域金融合作,完善国内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