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人—机”关系所经历的发展阶段人类社会从工具时代进入到机器时代以来,技术科学经历了最为迅猛的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始终面临着一个重大问题,这就是“人—机”之间的关系问题。因为“人—机”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系统,机器最终需要人来操纵。然而,从工程设计史来看,“人—机”关系却经历了一系列不同寻常的发展阶段。过去,人仅仅被看作是机器的附属物、陪衬物,至多是机器的一个部分,因而在机器的设计中很少考虑到人的因素。本世纪初  相似文献   

2.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形成的最重要的阶段。因此,教育不仅意味着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还承担着“人”的教育的重要职责。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善的鲜明的辨别力。”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名著,作为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与文明成果的标志,是学生们培养人文素养、训练思维品质最好的范本。在青少年阶段读这样的书,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一、课外阅读,尤其…  相似文献   

3.
<正>(注:以下学生均来自浙江省江山实验中学学,篇中不再另署)一故事接龙寻找机器龙可可初一初一(1)班陈相涛毛雨茜邱淑溢范璐琳项思隆祝宸轩那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在哈巴的实验室中刚制作完成的龙形机器人可可不见了!可可的芯片里装着人类智慧的结晶,要是被土星的奥曼人得到了,那就注定是一场劫难。  相似文献   

4.
《红领巾》2010,(10):24-30
一个有趣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那就是:我们人类主要是通过眼睛去了解和观察世界,那动物们又是通过什么感觉器官去感知世界的呢?动物到底能看到什么?最新科学研究揭示了动物惊人的视觉差异——鸽子能分辨非常知微的色差,能力超过最先进的电脑程序;  相似文献   

5.
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人脑的许多功能已能被机器高效地替代,惟有人脑的创造力是机器难以取代的.人脑是创造力的源泉,创造力是人脑的最高级功能,是人类"惟一一处永远无法征服的边疆".人必须有思想的自由,才会有创造性思维的进发.创新教育关系教育素质的成败,关系下一代人才的培养,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创新教育是新形势下时代对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最强烈召唤.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长盛不衰的力量源泉,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给予学生思维创造的自由,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这是时代赋予教育的最强音符.  相似文献   

6.
生命要像一个圆,那是至真至善的完美,那是古今多少人穷尽一生的追求!我赞成,但我不向往,不追求这种"完美"。 闭上眼的瞬间,仿佛重返那人类第一次最伟大的巨变,满眼尽是那巨大的机器伴着浓浓的白烟--19世纪的英国!隆隆声?哦,是一列蒸汽机车。看,那驾驶室中的人不正是瓦特?是的,他在驾驶着一列崭新的火车驶向远方,可铁路在我眼前竟如此笔直,那他的目的地是哪呢?我左右张望,却连站台都看不到。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即将进入拟像时代的今天,科学革命观作为一种文化思潮,正在影响或冲击着工业时代的机器型教学范式,具有很强的教学创新功能. 科学革命观预示教学范式的转换班级授课制是机器型教学范式的典型表征,其目的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技能,这种教学范式在科学技术发展缓慢的过去曾为知识的传播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明天的作用     
闲来无事,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社会现象——严肃地说,是人类的文化现象,或说是生命现象,那就是大多数人都在为明天活着。说起来,为明天活着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从个体上说,既可以每一个人拥有一个目的;从群体上说,大家也可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单从普通百姓说起,  相似文献   

9.
明天的作用     
闲来无事,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社会现象——严肃地说,是人类的文化现象,或说是生命现象,那就是大多数人都在为明天活着。说起来,为明天活着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从个体上说,既可以每一个人拥有一个目的;从群体上说,大家也可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单从普通百姓说起,  相似文献   

10.
我的童年,它是什么?是一片欢声笑语?是一个缤纷的调色板?还是一个千变万化的万花筒?都不是,它是一首美丽的歌。在那童心未泯的时代,我做过不少有趣的事,它们就像那小音符,欢快地跳跃着,至今想起来,还令人难忘。  相似文献   

11.
微青春     
<正>此时已是黄昏时分,她正坐在街边的一个木椅上,专注地玩着手机,那巴掌大的小玩意实在是神奇有趣,不然她也不会在这维持这个姿势那么久。小小的黑色机器能够释放出强烈的电磁波,任何一方土地的讯息它都可以信手拈来,供她取阅。可是现在,她有些乏了,显示屏上狂轰乱炸着"某某明星爆出情变""某某领导贪污被抓"……这些  相似文献   

12.
人机协同系统正在全面渗入人类的工作与生活,社会正快速地人机协同化。在弱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没有“意向性”,但其智能程度在迭代进化中。人机协同系统存在人类与机器两类智能主体,以及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和协同智能三种智能元素,其中协同智能的主体是人类,人机协同系统的智能是分布式的。受国际关系“软”“硬”“巧”实力三分理论启示,本研究构建了人机协同时代社会智能的三维模型。“三维”指硬智能、软智能和巧智能,机器拥有更多硬智能,并向人类“学习”软智能,人类拥有更强的软智能和巧智能,并把更多的硬智能“让渡”给机器。基于社会的快速人机协同化,教育所培育的学生核心素养应以发展学生的软素养和巧素养为重点,在硬素养维度着力培育学生的计算思维。未来人机关系将决定个体的社会存在,因此强调以人机协同的价值观、意识、能力等为重点的巧素养培育具有前瞻性。  相似文献   

13.
Matrix之前世     
如果从现在开始算,那将是很久很久以后,如果从matrix电影里发生的年代来算,那又是很久很久以前,人类造出了很厉害的机器(人),它们就像奴隶一样给人类干活,没有怨言,直到发生了机器人Bl-66ER的案子。当人类要终止这个机器人的生命(就像我们现在扔掉家里的一个老电视机一样)时,它不可能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选择正当防卫,因为在人类眼中,从来不把机器人当人。那个机器人很快被判了死刑,被销毁。同时全国各地都销毁了同类型的机器人,这也就引发了机器人的抗议,它们和同情它们的一些人类组织了一次“百万机器人游行”(MillionMachineMarch),并从那时起,机器人建立了自己的城市或者可以说是国家—01(zeroone)。01发展很快,人类已经不能容忍它在经济上的巨大成功,于是开始在海陆同时封锁01。01只好派出自己的大使到联合国,希望能和人类签署永久的和解协议。但人类坚持将它们驱逐,人类是不能接受和机器平起平坐的待遇的。此时人类在01投下1000颗核弹,打算彻底毁灭机器文明,但机器的AI已经使它们能够抵抗住核武器了。人类的举动引发了机器对人的全面战争。可想而知,人根本不是机器的对手,此时人类做出了一个玉石俱焚...  相似文献   

14.
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社会伦理法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因此,面对知识经济、信息时代,作为人文学科的初中思想政治课不仅给学生提供认识事物的工具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担负着铸造学生灵魂的重任,理应在进行  相似文献   

15.
人类进入了人工智能的时代。有不少人相信并担心,人类用智慧所创造的智能,已让人类自身逐步陷入机器的控制。大数据掌控了人类的行动轨迹,算法和程序成为人类的重要生存工具,人终将被智能机器裹挟着前行。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保持人的独立性,如何摆正人与机器的关系,不使人被新工具所奴役,这是人类在这个时代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教育的重要命题。 “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类漫长的发展史揭示了人类进步的核心。人的适应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条件。适应性的本质是协调与抗争,是一种置身于客体的主体创造。改变环境的过程,就是人的活动过程,并由此也改变了人自身。在这个过程中,人必定改变并重构各种关系,包括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工具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等。人类的适应性,外显为人类顽强的征服力和改造力,这种独特的能力帮助人类自身不断强大,但也由此导致了某种错觉,即人拥有作用于一切客体的征服性,人能改变或建设所有的关系——这种错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教育的理解,“为了未来而准备”让很多人期望通过教育获得这种能力。事实上,人类真正的适应性是一种作用于自我的征服和斗争,所有的创新和发展,都是人类认知与经验的自我突破。人的创造,以物质或非物质形态的成果,开启着自我保护和自我建设的机制,这种机制极大促进了人类的适应、发展、扩张,构成了人类的文明。对教育而言,不仅要传承和学习这些保护机制与文明成果,更多地还要让学习者反思人类在此过程中的代价和教训,尤其是作为社会人的责任。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既然是环境造就人,那就必须以合乎人性的方式去造就环境。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那他就只能在社会中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教育是人类社会可以创设模拟环境的实践活动。因此,教育的使命并不在于教给人们掌握应对的技能与方法,更不是教给人们记住某种知识体系的概念,人工智能终究会打破人类的局限,重新设置人类知识的储存、接受方式。当人类摆脱了传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时,教育应表现出怎样的存在意义?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地要把关注的重点从个体的能力转向整体的价值,凸显人类的独立性与价值性。 人工智能是人类进步的产物,将深刻改变未来社会的生产力要素。但作为一种人类的延伸功能,人工智能将导致个体人的极大分化。个体人的适应性不同,差异会逐步加大,如果人工智能使个体人的能力逐步弱化,这将是人类社会的退步。教育应该激发个体人的不同潜力,让人而不是智能机器成为支持社会多样性的基础。教育要实现人的个体关怀,让人成为社会的主人。约瑟夫·奥恩提出“防范机器人(robot-proof)”教育,就是指培养我们人类的独特性。 这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必定支持多样性的存在,但人类终究是命运共同体。作为人的社会,教育要引导人们构建一致性的共同价值。当前人类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建立仁爱、友善、公正、互助等价值观。这不仅是主体间的要求,也是主客体间的要求。随着人类创设的环境发生变化,人类面临的考验越来越多,越来越严峻。对人类而言,很多问题没有地域与种族的界限,是人类的共同问题。技术可以多种,制度可以多样,文化可以多元,但人性立场应该一致。在由人类和技术引发的高风险社会,教育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地需要关注对人的研究,让每一个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都能秉持健全的立场、科学的精神与独立的人格,成为真正的人。  相似文献   

16.
生成式人工智能创造与已经存在之物并不相同的创造之物成为一种突出的教育景观和社会事实。创造发生关系性共在与意识性交互的人机创造主体、具身文明削减与数字文明增加的创造内容、机器将人作为辅助工具与助手的创造模式的系统性革新,我们正在从人类创造时代迈向机器创造时代。机器创造可能引发机器外脑挤压人类内脑的创造之生物学基础危机、机器主体挑战人类主体的创造之人的主体性危机与机器文明冲击人类文明的创造之文化与文明危机。从机器创造反思人类创造,人类创造应实现人类双驱动创造对机器单驱动创造的超越、人类意识流创造对机器数据流创造的超越、人类颠覆式创造对机器模仿式创造的超越。以创造力培养为指向的创造力教育为人类创造危机纾解提供了现实可能,创造力教育基于人类关怀与自我超越、机器他性与人机共生、生命特质与个性发展培养人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7.
尽管中西方文论之间存在着“再现说”和“表现说”的差异,但二者对文学仍然存在着基本的共识,那就是,文学要展示人的内心世界,文学是来自心灵的寄托和思索。与以往的手工时代不同,在机器复制的时代里,人与人之间在物质层面存在普遍雷同,人们穿着同样的服装,乘坐同样的车辆,享用同样的饭菜,观看同样的肥皂剧,言说同样的流行语。  相似文献   

18.
人类智能始于语言,人工智能始于文字,人类最伟大的智慧是发明了教育,智能植根于教育,教育让人类智能的发展从“现在进行时”变为“现在完成时”。智能机器里的物质和能量是物理层面的真实存在,结构和时间是认知层面的抽象思维。结构和时间寄生在物质和能量上,构成硬构体;机器里的信息是大量的软构体,体现了精神世界可以寄生在硬构体或者其他软构体之上,有虚有实,虚实结合,可自举和自我复用,始终至少存在下一个时间周期,使得机器能再去“想”,其秩序显示出维持自身思维和产生有序事件的能力。人的思维和机器的思维在数学上是同构的,在物理上是同源的,靠能量支撑,赖负熵为生。智能机器的诞生冲击教育的全方位、全要素,从教“书”,演进到教“学”,再进一步演进到教“育”,从如何拥有知识,演进到如何使用知识,进而演进到如何创造知识。智能时代教育的精髓是培育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人类思维的核心是抽象、联想和交互,机器亦然。机器用软构体延伸和拓展了人的思维,更重要的是,机器可以暴力思维,人和机器互教互学,优势互补,形成迭代的智能。智能时代的教育改革问题已经迫切地摆在全人类的面前,读书改变一个人,教育改变全人类,让我们迎接这场学习的...  相似文献   

19.
英国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拉开了整个世界向工业化社会转变的帷幕.《德伯家的苔丝》中工业文明与身体之间产生了一种对抗关系,身体在这一对抗中居于劣势.与此同时,操控机器的男性与女性身体之间也存在着另一种对抗,女性面临着机器与男性的"双重压迫".本文将运用身体理论并结合维多利亚时代中期工业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20.
毕伶凤 《成才之路》2014,(30):95-95
正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把多媒体技术引进到教学中去,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巧妙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究活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有趣的新的问题亟待解决之时,人的思维是活跃的。如在讲"机械能的相互转化"这一节时,播放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能够看到那惊天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