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要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的源泉,感受习作的乐趣,我认为教师若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习作引导,相信学生一定会在习作中体会到“乐”,并且会“乐”于动笔。一、记录有趣的游戏游戏是孩子们最正当的行为,让游戏渗透到作文训练中,玩中学写,写中再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和作文一起分享游戏的快乐,再也不会感到作文是一件痛苦的事。比如组织学生分组游戏,教师对每组游戏都宣布好游戏规则和程序要求,并要他们记住他们各自的表现和当时的心理。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记下游戏的全过程,甚至想法体会,在作文中谈谈自己发现的诀窍,只要写得完整、有…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曾说:“作文第一须观察。”学生作文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不善于观察。因为学生平时没有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或是观察不得法,所以他们缺少相应的生活体验和写作素材。于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自然在情理之中了。由此可见,引导学生深入观察是作文训练的重要一环。喜欢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将游戏引入作文教学,就是在作文之前,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生动、活泼、  相似文献   

3.
情趣是作文教学的生命,学生一旦对写作有了情趣,就会乐写、爱写,写出的习作才会富有生命活力。我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情趣作文之路,让学生品尝到作文带来的乐趣。探索之一:创设情境。激发作文情趣1.游戏作文每一个孩子们都喜欢游戏,可是学生由于对过去玩过的游戏不会有太深的记忆。因此,有时想写也写不生动,写不细致,往往泛泛而谈.缺乏深度。对游戏活动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乃至整个过程的记忆非常模糊。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作文教学时先通过一个小游戏,引导学生实时实地观察,体会,目的是让孩子们对生活有真实的体验。游戏有“拷贝不走样”“画鼻子”“击鼓传花”“老鹰捉小鸡”……比如。请孩子们做“画鼻子”的游戏: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可爱的胖头娃娃。只是不画它的鼻子,选出一个画鼻子的同学,让他站在讲台前的空地上,把他的眼睛用围巾蒙上,手里拿一支粉笔,大家一起喊:“小熊小熊你转一个圈,转两个圈,转三个圈。”转完圈,让他给胖头娃娃画鼻子。游戏之后,让大家说~说刚才游戏的过程,注意这个同学东倒西歪摸索前行和画鼻子的动作,看看鼻子画上了没有,画得准确吗。还要注意周围同学的表情、动作、语言等等。孩子们说得津津有味,气氛热烈。通过游戏,学生兴趣有了,说话的内容有了,不用挖空心思,搜肠刮肚,写作自然会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4.
一、题目及题意分析这次作文训练的题目,要求学生用一两段话将一个趣味游戏的过程清楚地写下来。它是片断练习,初看起来觉得要求并不高。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从情感上来讲学生不会害怕写;加之游戏活动是孩子们最熟悉的,从内容上来看他们不会无话可说。从题目上看,这次作文的要求共有三点:第一,选游戏。要求选择最有趣、给自己印象特别深的游戏来写;第二,说游戏。要求按照顺序把游戏的过程说出来;第三,写游戏。要求用一两段话把游戏的过程写清楚。  相似文献   

5.
没有观察,作文即失去了源头,就不可能有清新与韵味,不可能有生机与活力。观察对于小学生的作文尤为重要。 一、要想使观察在作文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第一,可以从有趣的事物入手。孩子们好奇心强,对很多事物都想探究个明白,这正是求知欲的表现。教者要善于揣测孩子的心理,抓住时机,将他们引向感兴趣的事物面前,引导他们主动自愿地观察,必将取得良好的观察效果。比如:孩子们喜欢做游戏,不妨有目的地设计一些精彩的游戏,学生们兴致勃勃做游戏,在玩中观察,一定会兴味盎然,取得良好的观察效果;孩子…  相似文献   

6.
<正>升入大班,新环境和新玩具吸引着班里的每一位小朋友。其中,包含扳手、螺丝、螺母等十几种工具材料的“小小机械师”最受孩子们关注。孩子们纷纷变身为“小机械师”,设计和制作了各种有趣的玩意儿,机械制作游戏也成为了小朋友们最喜欢的区域游戏之一。孩子们在游戏中相互影响,相互启发,产生了很多有趣的思想“碰撞”和新奇的游戏玩法。  相似文献   

7.
“口语交际”是由原来“听话·说话”发展而来的。综观小学低年级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 ,我认为 ,要依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 ,采用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训练方式 ,促使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逐步提高。1 .游戏式。游戏是低年级学生喜欢的、乐于参与的学习方式。游戏式 ,即做游戏。说游戏 ,学生在欢快、有趣的游戏中进行口语交际实践。如 ,第一册《有趣的游戏》一课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 ,了解“贴鼻子”游戏的规则 ,再组织学生做“贴鼻子”的游戏 ,游戏结束后 ,请同学们说清游戏经过 ,最后交流、评议。2 .表演式。即在语言交际前 ,创设一种…  相似文献   

8.
学生"怕作文"的主要原因是无话可写,而把学生喜闻乐见的有趣游戏或情境带进课堂,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让"有趣"激活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想象和创造潜能,这就是所谓的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作文教学的目的,从作文指导课堂实际出发,创设与作文内容和谐共生的具体场景和轻松快乐的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情感体验,从而生成习作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套餐"作文,就是围绕一个专题,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来写作文.如"我和我的小种子",孩子们写了播种、发芽、成长、比美等系列作文;又如"运动会",孩子们写了挑战信、精心备战、精彩瞬间等系列作文."套餐"作文有境、有情、有趣,内容丰富,能有效地激活学生写作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10.
常明瑞 《成才之路》2012,(17):92-93
正儿童生活丰富多彩,多彩的生活除了点缀他们七彩的童年,浸润玲珑的童心外,也可以作为他们学习内容的一部分,伴他们成长。吃、喝、拉、撒、学、做、玩,喜、怒、哀、乐、苦、忧、愁,只要他们自己觉得有趣,有表达和记录的愿望,那就让他们实话实说,把心情变成文字,一篇美文就会诞生。游戏是孩子们多彩生活的一部分,利用游戏来提高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技能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坚持训练,作文会变得像游戏一样简单有趣。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总结一下游戏作文教学感想。  相似文献   

11.
作文要求:“请你选择—个有趣的游戏,按顺序把这个游戏的过程说一说……把游戏的过程写清楚, 语句要通顺连贯。”那么,如何围绕“趣”字,把经过写具体、写清楚呢? 一、精选有趣的游戏  相似文献   

12.
小学息技术游戏化教学是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挖掘游戏的内涵,将游戏与信息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以游戏学习知识”是它的本质。将枯燥乏味的“学技能”变成活泼有趣的“玩技术”,让游戏成为引导学生学习信息相关知识的一种很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写作教学应当深入研究小学生内在的游戏精神特点,将游戏和学生习作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到写作的乐趣,放飞学生的思绪,为孩子们轻松作文开拓一方自由飞翔的蓝天。一、欣赏游戏作文的精彩,引发作文教学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4.
很久以来,许多学生不喜欢上作文课,觉得作文没有素材可写,许多老师也束手无策,其中原因有二:一是学生不善于积累素材,二是老师缺乏正确的系统的引导。如何让学生有话说,而且说真话,抒真情呢?笔者曾作过有趣的尝试:创造条件,“玩”出文章。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个有趣的作文游戏”,一上课,何老师就说,“游戏的题目就很特别,叫《六位‘长老’》。  相似文献   

16.
《学前教育》2006,(10):44-44
主题开展 根据孩子的兴趣点,我们开展了“相反王国”的主题游戏,通过在生活和游戏中观察、归纳、推理,引导孩子们在主题游戏中主动探索、大胆尝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本系列活动从发现生活中相反的现象入手感知事物的相反特征,如,升、降,快、慢等;运用模仿、绘画、制作、游戏等不同形式表现相反的现象,如,大巨人与小矮人,凹凸拓印等;通过探索沉与浮、电的正负极等游戏理解科学的相反概念。《有趣的相反日》是其中的活动之一,主要是让孩子们尝试将相反的活动与生活紧密联系,感受逆向思维带来的有趣体验。  相似文献   

17.
一、利用“情境”。让学生有话想说1.创设有趣情境,让学生有话想说。要想让孩子们有话想说的最好办法是尽量让孩子多参与、多体验.在此过程中产生强烈的真情实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刚刚开始教作文时,  相似文献   

18.
设计评析 本设计最大特色是“有趣、有效”。具体体现在:1.有趣。本教学设计破除“范文式”的指导方式.代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游戏活动式”进行习作教学.在激发兴趣、开拓思路、引导点拨、自由表达上下功夫.把习作指导融于游戏过程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氟围中全身心投入到习作过程中。当学生把习作当作一种有趣的活动.习作的欲望就会油然而生.习作就会变得富有情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将游戏活动、实操实验、生活实践等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引进作文课堂,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的生活感受,引领孩子们去情境中体验生活,感受活动中的愉悦氛围,从而自然而然地迸发生命力,书写自己的真实感受。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颖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中的作文”系列作文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校园生活”。它包括“校园里的花草树木”“有趣的实验”“编写游戏集”“采写校园新闻”“班级日志”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