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明代江南民间书坊兴盛的社会背景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军 《图书与情报》2006,(5):132-136
明代江南民间书坊的勃兴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政治统治由明初的严酷到中后期的逐步松弛,为民间书坊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发展空间;江南城市经济的繁荣为市民的物质生活、阅读文化需求与满足提供可能;社会文化思潮的转向,文人与书商热衷于通俗文学作品创作,迎合了市民社会的需求,成为民间书坊勃兴的助推剂;与出版业相关的轮班制的废除及印刷业、造纸业的技艺提高为民间书坊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技术支持;江南地区独特的地域环境、浓厚的人文意蕴也促成了民间书坊的勃兴。  相似文献   

2.
历经唐五代的发轫阶段,宋代迎来了出版业的黄金时期。北宋时,由于出版活动多为官方提倡,所以编校活动也以官方为主,并设立了相关的编校职位。三校制度也成为了中国出版业图书编校制度的滥觞。而到了南宋,由于图书贸易的兴盛及书坊的发展,编校职业逐渐走向了民间。  相似文献   

3.
明代,女教书的编纂与出版较为兴盛,数量较多,而且内容详尽,通俗易懂,较之以前更加通俗化、平民化和普及化,适合不同阶层和文化层次女性的阅读.在皇室的倡导和民间的呼吁之下,女教读物成为明代女性启蒙教育的必读之书,女教书的阅读群体较为广泛.阅读女教书颇有益处,无论是对女性自身,还是对家庭及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明代是中国出版史也是中原出版史上的繁荣时期。除了官府出版、藩府出版取得了较大发展外,民间出版也达到了新的水平;明代中原民间出版的主体是私家刻书,书坊刻书和寺院刻书也有开拓;中原民间出版对于中原文献的传承、中原文化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明代图书出版快速发展,全国各地遍布书坊,图书出版和流通各家多元化,图书市场管理体系也不断健全。文章在对明代图书出版事业发展社会政治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明代图书出版的管理机构和政治取向都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6.
明代图书出版快速发展,全国各地遍布书坊,图书出版和流通各家多元化,图书市场管理体系也不断健全.文章在对明代图书出版事业发展社会政治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明代图书出版的管理机构和政治取向都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7.
临安书坊,自五代直至近代,历经千年积淀,为浙江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传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是研究我国古代出版史尤其是浙江出版史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关于临安书坊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文章在搜寻整理浙江现存古典文献基础之上,将临安历代书坊发展情况及其嬗变历程作一梳理总结,概对浙江民间版刻业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杨军 《图书与情报》2008,(1):128-131
明代翻刻宋本之所以兴盛于嘉靖年间前后,主要是由明初前代典籍出版稀缺,产生古籍出版的社会需求;古籍出版迎合文化复古的风潮;学术研究与典籍整理的需要;文人嗜书、藏书的习尚;明政府严禁窜改旧版文字行格等五个方面的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明朝的图书出版政策较前朝相对宽松,为其书坊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金陵所处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浓郁的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唐氏书坊顺应时代需求,所刊刻之作品题材丰富,版式多样,可谓利益共赢。唐氏书坊高超的刻工和精美的装帧,对我国的版刻及图书出版都发挥了启迪和示范作用,在我国民间书坊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对我国的图书出版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晚明南京周姓书坊较多,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中列金陵周姓书坊14家,缪咏禾《明代出版史稿》列13家,杜信孚《明代版刻综录》和《全明分省分县刻书考》共收录南京书坊23家。各家所列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讹误,许振东等著《明代金陵周氏家族刻书成员与书坊考述》对个别讹误做了辨析,但囿于资料限制,一些讹误并没有得到解决,各书坊主之间的关系也未厘清。本文梳理书  相似文献   

11.
明代是我国私家藏书发展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大藏书家;而其书目编制之繁盛也足令后人为之注目。文章主要从明代私藏书目编制的状况、特点及其功用等方面进行考述,以期对明代私藏书目编制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与剖析。  相似文献   

12.
徽州刻书业兴盛于明万历以后 ,其原因较复杂。文中指出 :主要有明清刻书政策宽缓 ,徽州自身的物质条件两个外在原因以及徽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徽商的主观经营两个内在原因 ,其后清同治、光绪时期的再度繁荣 ,仅具有相对意义。徽州刻书的特点 ,一是精审 ,一在版画。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明代为例,对苏州悠久的藏书文化及历史背景进行了介绍,并着重讨论了私人藏书家的主要功绩.  相似文献   

14.
终明一代,由于黄河河患接连不断,从统治者到普通士人对黄河河患的防护和治理都非常重视,在此影响下,出现了大量有关治河的著述。这些著述的产生还与国家职能的行使、学术的内在发展有密切联系。编撰形式灵活多样,记载内容详细,并反映了丰富的治河理论,对当时及以后的治河活动具有历史借鉴和理论指导意义,体现了明代史学走向社会深层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5.
官箴文献是我国古代重要历史资料之一种,在政治史、经济史、法律史、文化史和社会史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明清时期官箴文献数量巨大,类型齐全,官箴文化出现了繁荣景象.进一步挖掘、整理和利用明清官箴文献,必将有助于明清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6.
明代末期,以利玛窦为首的西方传教士相继来到中国。他们以学术文化为媒,通过对西学书籍的译介、出版与传播,把西方的科技、文化、艺术、宗教介绍给中国,从而在朝野上下形成了一个学习与阅读西方科技文化的热潮。在这个西学思潮中,不仅产生了一批杰出的读者与学者,也对明末乃至后来的学术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官箴文献是我国古代重要历史资料之一种,在政治史、经济史、法律史、文化史和社会史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明清时期官箴文献数量巨大,类型齐全,官箴文化出现了繁荣景象。进一步挖掘、整理和利用明清官箴文献,必将有助于明清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8.
刘卫武  刘亮 《图书馆杂志》2011,(3):88-91,113
明代坊间印书成本包括纸张、墨、胶、匠人工食、版头银等。本文通过对明代坊间印书成本的考察,认为明代坊间印书成本是很低的,每百叶平均综合成本不超过银3分。  相似文献   

19.
马廉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藏书家。他的藏书极有特色,以明清两代小说、戏曲抄本、刻本为主。马氏藏书来源主要包括:琉璃厂书肆购书、故乡访书与购自通州王氏等。马廉去世后,其藏书大部分被北京大学图书馆购买庋藏,此外首都图书馆也有部分收藏。  相似文献   

20.
明代是否存在"京报"以及"京报"的性质问题,一直是新闻史学界长期关注的话题。此前,作为文献史料,仅限于清人俞正燮《癸巳存稿》中的一则材料。当代新闻史学者对史料的发掘又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如方汉奇、姚福申等先生的考察,但也多限于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的描述。笔者最近从元明时期的文献中考得关于"京报"的若干材料。认为:从词源学的角度看,"京报"一词最早产生于元代。作为报纸的形态,明代的"京报"已经存在,而且明代人所称的"京报"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类型:一类是指封建政府的官报——邸报,一类是民间报房的私报——小报。明代"京报"具有的双重性质,可能是由于阅读者的"误读"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