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新闻史研究经过多年积累取得了诸多的有益成果,但也暴露出许多本质的问题.例如:在认识论上缺乏本体意识、主体观念较为淡薄;在方法论上,研究方法孤立、单一,通常立足于史料,做逻辑上、理论上的综合分析,以至于束缚了自身的发展.在构建新闻史研究范式上,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的观点.本文通过总结新闻史研究的传统范式,创新性提出"人本主义范式""媒介生态范式""民族主义范式"三种研究范式,为新闻史研究的范式建构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新闻史研究出现了"学术内卷化"现象,这是不争的事实:学术研究不能提供新的知识,无法产生新的边际效应,学术研究只是在不断重复自己和别人,缺乏史家通过研究成果所表现出来的真知灼见。中国新闻史研究出现"学术内卷化"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新闻史研究人员史学意识不强,功力不足;二是学术视野呆板,研究范式单一;三是对研究对象缺乏透彻的认识,新闻史观不明确。因此,应该有针对性地解决三个问题:从学科属性上搞清新闻史是历史的科学;探索新闻史研究的新范式;认识中国新闻史的政治性。  相似文献   

3.
荣翌 《新闻世界》2012,(11):146-147
新闻史的研究范式对于新闻史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起着重要影响,它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研究新闻史,即新闻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研究方法决定研究成果,在目前新闻史研究范式僵化过时,研究成果单一重复的情况下,探索和创新新闻史研究范式至关重要。本文在总结以往新闻史研究的传统范式基础上,探讨了新闻史研究的新范式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姚公鹤的《上海报纸小史》标志着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起步,但后人对其学术价值、创新之处以及写作缘由等都很少论及。本文认为该书结合自身经历,叙议结合,论从史出,带有口述史特点,并开创了运用社会史范式研究中国新闻史的先河。以此为契机,重新认识和评价民国时期新闻史研究,对于当前中国新闻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闻史研究已经走过了近90年历程,通史研究、断代史研究、个案史研究、地方新闻史研究、专门史研究、少数民族新闻史研究等领域异彩纷呈,成果丰硕.在看到新闻史研究繁荣的同时,也应保持清醒的理性认知.因缺乏史学研究方法的更新,中国新闻史研究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一种"学术内卷化"状态.当前,新闻史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就如何突破当前的这种学术内卷化状态进行过多次探讨,各种研究方法,如社会史范式、口述史范式、现代化范式等等,为新闻史研究走出"内卷化"状态提供学术灵感.  相似文献   

6.
詹晓薇 《新闻世界》2012,(2):147-148
近年来中国新闻史研究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新闻史研究范式的转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新闻史的研究现状和中国新闻史本体意识的研究状况,然后针对当前中国的新闻史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加强中国新闻史主体意识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新新闻史":关于新闻史研究的一点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彬 《新闻大学》2007,(1):39-43
为了摆脱新闻史研究的尴尬处境,可以借鉴“新史学”的路径,探求一种“新新闻史”。所谓新新闻史,就是立足当下,面向历史,以社会史的范式和叙事学的方法,综合考察并书写新闻传播的历史衍变与现实关联,使新闻史研究的轴心从思古幽情的畴昔转向生机盎然的当下,从而使新闻史成为当代新闻人安身立命的根基和专业认同的命脉,成为影响现实、左右实践、推动学术的一大动力。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看来,许多时候,“史论”比“经书”更有营养,更易于消化,味道也更醇香宜人。作为新闻工作者,学习一点新闻史知识,特别是经过选择、提炼的新闻史人物评传,与学习新闻理论有异曲同功之效,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素养,认清使命,培养纯正的职业道德。本刊将陆续刊登一些有关中国新闻史人物评传。本期发表徐新平教授撰写的《论严复的新闻思想》,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方晨 《国际新闻界》2020,(4):134-155
以詹姆斯·凯瑞的讨论为源头,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新闻史观变革运动推动了美国新闻史研究走出辉格式的、线性的、进步的传统范式。大卫·诺德延续了凯瑞的新闻文化史路径,将其进一步聚焦到以阅读史为代表的新闻机制史的范畴中。他的《新闻的共同体》重新定义了“新闻”与“新闻史”的内涵,从“生产的共同体”和“接收的共同体”两个维度阐发了北美新闻传统中的共同体精神。他的新闻史研究试图将文学批评、历史学、传播学、社会学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一种兼顾人文主义和社会科学的新的关于传播的历史。由于他的新闻史观是地方性的,国内研究借鉴时要注意可行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丁淦林 《新闻大学》2007,25(1):28-32
1956年所确立的中国新闻史研究范式,盛行于20世纪50至70年代,影响至今。我们需要在这个范式的基础上,调整治史思想、转换研究视角、改进研究方法,同时重新划分历史时期,充实研究内容,从而创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7,(1)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国新闻史研究缺乏"范式",主要表现为缺乏适宜的历史观,系统的研究方法、恰当的研究范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我国新闻事业落后于同期世界新闻事业的历史现实;二是长期以来倾向于片面学习某些国家新闻经验,忽视自身特殊性;三是将外国新闻史与中国新闻史分而治之,忽视了我国的新闻事业和新闻学研究都是以世界新闻事业、世界新闻理论发展为基础的。新世纪以来,随着知识社会学、新闻文化史等研究方法的传入,我国的外国新闻史研究也发生了变化,学者们大多操持"社会史中的专门史"的立场,使得外新史中的国别史研究、专题史研究蔚为壮观。但这些变化依然未能解决"范式"的问题。本文认为,张昆的《外国新闻传播史》一书在研究"范式"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以"人类文明进程"为指导史观,以媒介演进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为研究思路,以样本分析为主要方法,以对文明进程造成重大影响的国家、事件、人物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2.
夏涛 《新闻记者》2003,(3):48-49
2003年1月12日,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举行了建系十周年庆祝会暨“新闻传播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本系师生向大会提交学术论文近70篇,内容涉及新闻史、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业务、新闻教育等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方汉奇教授、何梓华教授、丁淦林教授、赵玉明教授、黄芝晓教授等十多位应邀出席的专家、学者,也与师生们一道,共同围绕“新闻传播理论创新”这一主题,各抒己见。在寻找新课题、新方法中创新在新闻史研究方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方汉奇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指出,多年来,新闻史研究中对“中间势力”报刊的重视不够,…  相似文献   

13.
诚如方汉奇先生所言:“在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历史上,开其端绪的,还是新闻史的研究。”①新闻史历来是新闻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三大领域之一。新闻史的研究历来重视史料分析,民间老报纸收藏对新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应从“历史朝代”视角来审视民国新闻史研究、形成断代史研究格局的观点.本文分析了当前民国新闻史研究的疑难问题,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四个原则.  相似文献   

15.
中国档案学范式论研究业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中国档案学范式论研究的得主要体现在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新的评价标准和新的研究语境三个方面;失主要表现在其存在事实性错误、理论深度挖掘不够、研究视野不够开阔三个方面.中国档案学范式论研究应以批判性眼光审视范式理论和相关研究成果,以使研究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学科与科学、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两者间既区别又统一的辩证关系谈起,由此对新闻学的学科定位做出了“有人文关怀的社会科学与有科学精神的人文学科”的判断.并分别从新闻研究、新闻教育、新闻实践三个方面对以上判断进行了论证,同时又从现阶段这三个方面所表现出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缺乏看到了当前新闻学学科定位的偏失.最后,本文专门论述了在端正新闻学学科定位,扭转其偏重社会科学身份而忽视人文学科身份等问题上具有代表性价值的新闻史在学科建设中的意义,并通过新闻史自身所面临的研究与教学的超越和转向对学科其他分支和学科整体的发展提出了希望.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6,(5):19-25
2015年中国的新闻史研究仍延续了往年新闻史研究的总体态势,主要集中在报刊个案研究、著名新闻史人物个案研究领域,但亦有两个新的生长点值得关注:一是配合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关于抗战时期新闻宣传事业的相关研究,出现一个小高潮;二是研究视角自觉转换,从传者本位转向受众本位,阅读史研究成为本年度新闻史研究的一个亮点。新闻史研究者在方法和理论视野上有了更为自觉的审视和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一笔者曾在一篇论及新闻史研究的文章中,借用布洛赫的名著《为历史学辩护》的开篇之句,提出新闻史有什么用的问题,意在引起高人的关注。本文重提旧话,当然不敢奢望此一问题的完满解决,而仅仅是想通过揭示新闻史的当代性,为新闻史的意义提供一新的思路,使之能在不容置疑的根基上安身立命。无需讳言,新闻史最常遭遇的法难就是有什么用,除去纯学术的意义之外。倘言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那么新闻史的合理之处在什么地方呢?以往人们对此的解答虽然各有千秋,但大抵不脱“鉴往知今”的思路。也就是说,新闻史的意义体现在前事不忘后事…  相似文献   

19.
1997年5月,在"中国新闻史学会换届暨98全国新闻史学术研讨会"上,宁树藩先生在题为《新闻史研究的前瞻》的发言中首次明确地提出新闻史研究的"本体意识",曾引发学界关于新闻史研究本体与特性的讨论与反思;2007年3月,《新闻大学》(春季号)的"中国新闻史研究现状笔谈"专栏,五篇讨论稿中有三篇又不约而同地论述到了中国新闻史特性和本体论的问题。宁先生看到《新闻大学》的讨论,感到非常高兴并且很乐意把他新近关于新闻史研究的一些思考,借此讨论而公之于众,以便和全国同行共享。宁老师的观点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他亲笔所撰的关于新闻史研究"本体意识"形成的历史回顾,这既是他本人研究心路的记录,也可以作为中国新闻史教学和研究的简短历史过程看;另一部分是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和《新闻大学》编辑部委托博士研究生郭丽华对宁先生所作的访谈。现将这两部分内容刊载如下,以供同仁了解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没有新闻。”这是80年代中期,一位学者对刚刚开始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史的白润生说的。十几年过去了,当白润生数十万字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史纲》和《民族报刊研究文集》面世以后,著名新闻史学家、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方汉奇教授评价道:“在中国新闻史学界独辟蹊径,成为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史的‘大家’。”有人称白润生“在中国新闻史界第一次树起了系统化的、全面的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史的大旗”。他在自己的那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