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益集团虽然不是美国国会、政府和最高法院等机构的组成部分,但却一直是美国政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美国对华政策上存在着相互竞争的两大利益集团联盟,它们争夺在美国对华政策上的影响力,它们之间力量消长是美国对华政策左右摇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 ,我国学术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华政策问题的研究十分重视 ,发表了许多著述 ,其中有关太平洋战争前后美国对华政策问题更是热门话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 ,30年代初至太平洋战争前 ,美国对华政策的本质是企图牺牲中国 ,以换取日美妥协 ,因此 ,可以把这一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归结为“出卖中国”、“绥靖日本”的远东慕尼黑政策。此种观点用于评价 30年代初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尚可 ,但若用于考察 30年代后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则显得与历史事实不符 ,因此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本文拟对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的美国对华政策问题作…  相似文献   

3.
解放战争时期,在美国的对华政策中,国共两党的因素无疑是主要的。“第三方面”因素始终没有处于中心位置。但是,只要认真考察这一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在制定、调整和贯彻其对华政策中,作为一种策略,“利用第三方面”因素,仍是构成其对华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随着其对华政策的调整,这种策略也随之变化。因此,我们要全面了解美国在这一时期的对华政策,不能不对美国对华政策中,利用“第三方面”因素的问题,作一番考察。  相似文献   

4.
在太平洋战争不同时期,美国对华政策重点是不同的。开罗会议后,美国对华政策进入调整期,军事目标在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地位与作用下降了,而政治目标日益受到美国决策者重视,美国对华政策中心从军事目标向政治目标转移。这个调整过程直至“史迪威事件”结束而完成。  相似文献   

5.
根据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轨迹,将抗日战争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分为“不干涉”、援华制日、全面援华抗日三个阶段进行剖析,以揭示美国对华政策的实质。  相似文献   

6.
在中美建交前后十年,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是基于意识形态与现实利益双重考量下的结果。一方面,意识形态渗透是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策略;另一方面,对现实利益的考量又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根基。同时两者又不是单一存在,而是通过双重运作来达到彼此之间的动态平衡。这也为我们今天看待美国的对华政策提供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7.
随着冷战局面的结束,世界格局的多极变化,使美国不再有单一的敌人和传统意义上的真正对手.因此,美国在其重新界定其战略利益时,对外政策在某些方面也进行了重大调整,其中对华政策的调整则属重中之重.但从近年来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实施看来,明显带有霸道性、不确定性和遏制性等特点.本文拟就美对华政策的现状及走向进行分析和展望,并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美国国内政治的角度 ,分析了冷战以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发展变化。在此基础上 ,对美国对华政策的走向做了一些预测并得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刘文祥 《红领巾》2005,(5):55-58
美国总统和国会在对中国政策上的互动,表现为在制定中国政策问题上,既有矛盾和冲突又有合作和妥协.总统的决策影响着国会,国会的决策同样影响着总统.总统和国会在处理台湾问题上都制定了正式和非正式的机制.在中美关系的经贸问题上,总统和国会合作多于冲突.在中美关系人权问题上,总统和国会目标一致,那就是给中国施压,批评中国的人权状况.美国国会内部的党派区分并不能完全决定美国国会的对华政策.美国对华政策一直受美国国内政治的影响,并随美国国内政治的波动而波动.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总统和国会在对华政策上演“双簧“,也不要认为国会总是和总统过不去.  相似文献   

10.
关于抗战胜利前后美国的对华政策,学术界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各有片面之处。美国对华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包括:美国整体世界战略、远东国际关系格局、中国国内政治形势。抗战胜利前后美国的对华政策是促进国共合作,组成以蒋介石为首的联合政府。这一政策实施的时间是1944年春至1946年3月。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发生较大倒退 ,先是“以压促变”,后又提出“全面接触”,在接触中又不放弃施压。由于积极和消极两种因素都极大地影响着美国对华政策 ,中美关系在改善与恶化之间飘摇不定。展望美国对华政策 ,艰难之中的螺旋式上升将是主导趋势。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结束后,随着美国全球战略的改变,美国的亚太战略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使其对华政策也做出相应的调整。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经历了一个由以遏制为主接触为辅向下接触为主遏制为辅助的过程。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美国对中国战略地位认识的变化及美国国内不同利益集团在对华政策上的竞争和力量消长。美国对华政策上的两面性特点成为影响冷战后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从新的角度探讨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制定对华政策的依据、具体的对华政策与政策目标。文章指出对这一时期中苏关系现状的分析及其演变的预测是美国制定对华政策的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美国制定了既有敌视性又具和解性的对华政策,此政策的目标是防止中苏接近;这种政策具有不稳定性、不明确性、欺骗性、敌视性、歧视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美国新一届政府的对华政策面临着新的调整。可以预测 ,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框架不会出现重大转变 ,在贸易、人权、安全等具体问题上 ,美国新政府将会表现出共和党对外政策的色彩  相似文献   

15.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初,美国政府由于未掌握中国政局准确的情报,没有形成明确具体的对华政策。在此情势下,美国政府既与清政府交往,又与太平天国接触。在美国传教士的协助下,美国政府随着对中国局势了解的日益深入,并在英国对华政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其自身的对华政策。因此,太平天国前期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探索酝酿到初步成型的时期。  相似文献   

16.
抗战胜利前后美国的对华政策既有消极的一面,又具有积极的成分.国共两党分别从各自的立场和角度来理解和"接受"美国对华政策,并深深地影响和制约着各自的战后政策.国民党的内战企图被遏制,不得不取和平姿态,以政治谈判手段寻求和中共协商.中共顺应了这一形势并试图通过谈判建立"联合政府"来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推进民主进程.  相似文献   

17.
《莆田学院学报》2013,(6):31-35
论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麦卡锡主义的政治高压下,中国学在美国濒临灭绝。福特基金会不仅出巨资拯救中国学,为美国重新打开中国之门提供了知识和人才准备,而且还资助美国对华政策项目的研究,直接影响着美国对华政策舆论的改变。  相似文献   

18.
日本在1937年7月7日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面临亡国灭种之灾。美国罗斯福政府基于自身的国家利益,采取了消极的对华政策。随着与日本法西斯矛盾的不断加剧,美国对华政策逐渐发生了改变。但是由于国际局势及我国抗战形势的变幻,美国出于“先欧后亚“战略的考虑,又再次改变了对华立场。本文对1937年7月7日至1941年12月8日期间内,美国对华政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1945年至195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与同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出发点的矛盾日趋尖锐,使美国对华政策出现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从而逼迫美国外交政策的决策者作出一次又一次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综合国力骤增,一跃成为超级大国。基于全球战略和国家利益为基点的美国对华政策不是静止的、不变的,而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动态变化进程。从战时盟友关系的延续,到对中国各派力量的重新审视;从调节国共矛盾,到力争控制中国局势的发展;从扶蒋反共,到敌视新中国:美国对华政策的每一次微妙变动都从属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并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而适时调整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