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郭玉婷 《海外英语》2013,(6X):228-230
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借助于网络和CNKI数据库,基于"语言和社会共变"理论,对2009年中国的流行语"不差钱"这一短语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走红于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的东北方言"不差钱"的意思是"不缺钱"。其流行背后有着深层次的语言、社会、文化和经济原因。它的流行也反映了人民群众追求幽默、时尚和认同感的社会心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是慢慢被人们所遗忘,被新的流行语所替代。  相似文献   

2.
张波 《文教资料》2012,(18):55-56
仿拟是网络流行语体生成的主要方式,网络流行语体的层出不穷与其生成方式密不可分。仿拟在网络流行语体中大量出现,这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同时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和强烈的社会时代特征。从语言和社会两个角度对流行语体中的仿拟现象进行分析,揭示流行语体存在和发展的一些规律和原因,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网络流行语体、发挥流行语体的社会文化价值都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因此网络用语逐渐流行,成为一种流行语。网络流行语深受社会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新近网络流行语"给力"的特征,从社会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给力"这一流行语及其流行原因。  相似文献   

4.
语言作为人交流的工具,是人类社会心理最集中的体现,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依托网络得以发展的网络流行语逐步成为网络语言文化的一部分,本文从网络流行语和社会心理的联系入手,分析了“给力”作为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机制,认为“给力”的流行之所以能够被人们所接受,离不开社会的繁荣和网络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变更,文章最后对网络流行语“给力”的流行进行了总结,认为现当代人们的社会心理状况和中国以后现代为精神标签的文化表征是流行语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生态与社会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网络流行语成为网络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因其传播速度之快,影响力之大,网络流行语已超越网络流行范围,正从"网上"走入"网下",从小众走向大众,延伸至反映社会热点、形成社会评判,甚至显示出动摇传统媒体话语霸权地位的倾向,因此值得深入关注和研究,并加以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依托网络得以发展的网络流行语逐步成为网络语言文化的一部分,该文从认知语用角度入手,利用模因顺应论分析了"hold住"作为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机制,认为"hold住"的流行之所以能够被人们所接受,离不开社会的繁荣和网络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变更,文章最后对网络流行语"hold住"的流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7.
作为2017年度的流行句式之一的"社会我××",一出现就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反响,该句式以其简明扼要、幽默风趣的特点而深得人们喜爱,被广泛地运用在各个方面。本文结合一定的语料对"社会我××"句式进行语言学角度的分析,进而探讨现代网络流行语对于现代汉语的影响,从而能够更好地规范使用网络流行用语。  相似文献   

8.
2012年网络流行语精彩纷呈,"屌丝"文化彰显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力量,流行语体的风行也带动人们语言的狂欢。网络流行语言体现了人们对时事热点的关注和群体诉求,而个人意识的参与和外来文化的加入丰富了网络流行语的内涵,这些网络流行语成为2012年度社会事件和人们心理状态的时代见证。  相似文献   

9.
基于隐喻的社会修辞功能,选用网络语言中的流行语为分析对象,从隐喻在社会交往中加强“亲密程度”和隐喻作为社会批评对象两个方面,探讨网络流行语的基本语义功能,力图阐释隐喻的社会修辞功能对网络语言的构建作用。网络流行语在很多情况下都要借助隐喻的社会修辞功能来建构,以实现其特定的亲密、幽默及遮掩等功能。隐喻社会功能的分析原则和方法能够比较合理、有效地解释网络流行语言现象的基本语义功能特征。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科技乃至文化有着重要影响。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流行语言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其影响范围已经远远超越网络本身,已经延伸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显示出动摇传统媒体话语霸权地位的倾向。网络流行语流行如此之广,影响如此之大,这和大众的社会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拟从当代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动因及社会心理变化入手,探寻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粉丝"经历了一般流行词语的产生、消退和新意复兴的使用过程,是当下网络流行语表达大众心理,历经网络文化变迁依然呈现非凡活力的典型代表。本文试图从语言学视角探究"粉丝"的成词、演变,从社会文化及语用视角探寻其产生原因,借此一窥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奥秘。  相似文献   

12.
2018年夏天,随着各类综艺选秀节目的爆红,从中衍生的网络流行语也随之愈发愈盛,"pick一下""C位出道""skr"等网络流行词充斥在网络平台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病毒般迅速蔓延开来,引起了新一轮的网络狂欢,对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本文将围绕综艺选秀节目中网络流行语的来源含义、流行原因及其社会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饶宏泉 《唐山学院学报》2011,24(4):49-50,54
从分析"××哥/姐"的个案扩展到众多网络流行语,认为它们采用能够娱乐大众的流行元素来包装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凸显其新闻娱乐价值,并对所概括事件的真实性和严肃性进行娱乐化的解构。从网络新词到网络流行语的过程能给修辞传播学的构建带来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4.
网络社会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网络社会中最流行的术语,它不同于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发展制约和影响。本文主要分析网络流行语的分类,讨论了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5.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方言,深受社会的影响。本文根据形式结构和表义形式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简单分类,对其时尚简洁、幽默诙谐、联想丰富的特征进行社会学角度的探讨。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对语言产生了重大影响,需要我们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  相似文献   

16.
"XX的说"是网络流行句式之一,本文对其进行语法分析,探讨其语义及句法功能,分析其来源及流行的原因,再结合日源流行语讨论网络流行语的规范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使用自行编制的问卷对大一新生在近几年网络流行语使用中的性别及生源地差异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检验“女性在新语言形式使用中起着引领作用”这一在国外广为接受的观点。结果显示:整体而言,女性使用网络流行语的频率大于男性;流行时间较短的网络流行语使用性别差异大于流行时间已较长的网络流行语;来自城市的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频率大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对这些差异的进一步分析揭示了其背后的社会现实和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8.
网络流行语研究与话语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网络流行语研究存在单向度的缺陷,未能解释网络流行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话语理论对网络流行语研究有积极意义,其三种分析向度为研究网络流行语提供了全面视角,能更好探讨网络流行语与社会变迁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9.
网络传播开创了人类认知世界、表达心性的新方式,催生了新的语言模式.传统媒体和网络传媒等多种类别传播媒介的叠合接力是网络流行语体得以诞生、传播的重要原因.网络传播和人际传播共同促成了这些新型网络语体的流行.网络流行语体的主要使用者是青年人,网络流行语体不仅反映出了一个时代的文化时尚,更彰显了在这一时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青年人的精神特质.网络流行语体的产生既与大众的从众心理有关,也体现了公民积极表达意愿、介入社会、追求民主权利的自觉.但网络流行语体除了积极的意义外,也不乏令人担忧的缺憾.  相似文献   

20.
网络流行语是伴随着网络兴起而产生的新兴语言形式。近几年,由于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社交媒体异常活跃,因而网络流行语的生成速度极快,变化发展日新月异。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新时代网民用以表达自我个性、彰显自我价值、关注社会热点事件、联系社会现实的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文章主要通过对网络流行语形成的基本机制、主要特征、对现代汉语发展的影响等进行简要分析,从而对网络流行语有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