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表现了马尔克斯把“小世界”和“大世界”相结合的审美体验。从艺术观念说,这是一种以“魔幻的现实”和呼唤文学相结合的文学观;从艺术风格说,这是一种以严肃的内容与荒诞形式相结合的夸张象征为主的现代主义风格。这种审美体验和艺术特征,来源于马尔克斯的“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使其失真”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2.
“亲历其境”说揭示文学源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一种生活体验论,是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体现。本文主要讨论脂评“新历其境说”的内涵和审美意蕴。对亲历其境说进行阐释,以探讨脂砚斋小说美学思想和《红楼梦》成功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目前国内学术界有关审美体验的本质的几种观点,认为以“自由”和“生命”这两个概念来界定审美体验的本质都有一定的缺陷。笔者认为审美体验的本质是“超越”,只有“超越”这一概念才能最深刻、最充分地揭示审美体验的内涵,因为从本体论意义上说,“超越”一词的含义比“自由”和“生命”更丰富、更宽泛,它既包含了“自由”和“生命”的双重含义,又超越了这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4.
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说:“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对音乐的学习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它是一种情感——审美体验.”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主体对事物能否满足事物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而音乐是被世人誉为最具情感的艺术。《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课程的定位是:“音乐课程是以音乐艺术为载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基础课程”。新理念的提出突出并强化了音乐教育的审美核心。  相似文献   

5.
审美体验是艺术教育重要的特征。通过艺术教育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获得审美体验 ,并在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这对培养学生艺术审美素养 ,陶冶高尚的情操 ,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艺术教育中的审美体验问题作一些肤浅的阐述。一体验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对这个概念的解释 ,众说纷纭。从认知心理学的范畴说 ,体验是一种认识方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则要讲求“美”。对语文教学的反思使我们认识到:应该把语文视为美学载体,其中既有文学形态的精美显现,也有教学形态的审美表现。可以说,语文几乎可以传达世界上美学家们致力研究的一切美。本文就从《巴尔扎克葬词》的教学实际,谈谈在课堂中进行审美教学的体验。体验之一:精心创设审美情境审美情境的创设具有丰富多彩的审美因素,通过启发想象,诱导联想,激活学生的审美激情、审美体验,从而全面建构审美心理结构,这是语文审美教学的切入点。1.渲染审美氛围。教师可用精美生动、亲切感人的语言,描述与课文联系紧密的…  相似文献   

7.
所有的艺术门类 ,比如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 ,都是以审美意象表现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但是 ,由于各自使用不同的物质材料作为载体塑造艺术意象 ,因此 ,不同的艺术载体就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功能。从现代符号学的角度研究 ,这不同的艺术载体就是不同的艺术符号。那么 ,文学的艺术符号就是文学语言。而语言的“所指”和“能指”作用及抽象性特征 ,又使其美学功能尤为突出 ,给人的美感更加生动、深刻和丰富。一、语言艺术符号“能指”的美学功能文学作品的语言 ,是一种将作者头脑中的审美意象物化为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一种情感的体验 ,一种审美的满足 ,一种生命与生活的感悟 ,也是读者“缘文会友”的交流过程。中学文学作品的教学在贯彻《语文教学大纲》(指试验版 ,下同 )提出的培养高中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感受文学形象 ,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 ,不但要遵循文学作品的阅读规律 ,指导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还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人生的感悟、培养人文情怀的文学教育 ,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然而 ,由于长期以来的阅读指向作者 ,把文学…  相似文献   

9.
"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恰如其分地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体验特征。意境是我国古典文学批评特有的术语。它是我国古代艺术审美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意境融有限与无限、虚与实、情与景等几个对立的范畴为一体,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特有的生命体验。作为一种文学体验形态,意境把艺术审美体验和诗意人生体验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学审美理论的核心在于“味”,西方文学审美理论的灵魂在于“真”。中西文学审美理论的这一差异源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是以生命为本的文化,而西方文化是以知识(智慧、真理)为本的文化。这种文化差异表现在文学审美理论上,就有了中国的“滋味说”和西方的“真理说”。虽然中西文学审美理论各有优长,但是,中国文学还是应该学习西方文学执着于“真”的境界;中国的批评美学应该在坚持“真”与“善”统一的前提下更重视“真”,重视作品的思想深度。因此,在重视“滋味”的同时又能够获得深刻的思想应当成为中国文学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1.
文学赏评方法论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论题,中国古代文论家提出许多真知灼见。择要而论: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是孟子提出的读《诗》方法,意谓读诗要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推测作者的本意,要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及作者思想生平。二,“将阅文情,先标六观”。是说文学赏评要从艺术形式六方面入手及于内容。三,“披文入情”,“深识鉴奥”。是说文学赏评要作审美体验,感其情,又要作理性思维,识其理。四,比较研究,显示特色。文论家常用此法研究各种文学现象的异同优劣,显示其特色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幼儿对艺术的审美体验是综合性的。幼儿的这种审美特性决定了"超文本"性是幼儿文学的原初艺术特征。幼儿文学不是一种普通的文学文本,而是一种综合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游戏、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超文本"文学门类。不过,文学性仍然是幼儿文学的根基。  相似文献   

13.
“古雅”说是王国维融合中西有关理论提炼的一个新的中国特色的美学范畴。王国维从审美形式上界定了古雅主要属于艺术形式美,而不存在于自然。古雅是结合中国传统文学的实际,创造出来的一种可学可教而富有创造性的艺术美的共性。古雅,作为中国现代文论新话语,是对康德命题“审美判断”和“天才”说的一种修正。  相似文献   

14.
审美批评就是以审美为圭臬的文学批评.在审美批评中,艺术隐喻不是一种文学修辞,而是一种艺术思维方式.艺术隐喻作为批评的渡河之筏,不但实现了批评主体与批评对象的契合,而且使批评主体在审美体验与人生感悟的传达中自然而然地揭示了批评对象的审美特征与艺术水准.艺术隐喻是实现审美批评文本文学意味的心理桥梁,也是实现人性共鸣的中介.  相似文献   

15.
音乐审美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学生的审美体验与教师的理性指导相结合的实践活动.音乐审美教育是一种感性体验与理性指导相结合的教育过程,它是以一定的知识沉淀为前提的.审美是理解基础上的深刻感觉,如果缺乏理解,就难以获得深刻感觉.  相似文献   

16.
审美体验是艺术教育重要的特征。通过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并在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这对培养学生艺术审美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体验是一种认识方式,是情感的重要成分之一,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内心体验,是一种审美境态和神思。根据上述理解,我们在艺术教育中积极引导学生获得审美体验,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的视角对人的生存状况进行审美观照、审视和体验,以艺术形式进行形象的“显现”,马明奎的长篇小说《归》就是这样一种新的探索。《归》所反映的是我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前这一历史阶段中以乡村农民和城镇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生存状况、文化心态。“文学是人学”这一传统的命题站在世纪之交的今天重新审视。会有一种更切实更深途的体味。而现当代兴起的文化人类学所研究所关注的也恰好和文学一样,是人。于是,从文化学的视角以学者型的眼光审视人生,以作家式的体验和表现手法“显现”人生,这就是《归》的独特之处。一那是…  相似文献   

18.
器乐演奏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演奏过程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展示,还伴随着一系列审美心理体验和情绪反应。本文具体从“知”、“情”、“意”三方面论述二胡演奏的审美心理要素。  相似文献   

19.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这并无异议。但由于人们对“特殊性”的不同认识,导致了艺术的形象特征说、情感特征说、审美特征说的对立。笔者认为审美性是对艺术特征的深层把握,它比形象特征说、情感特征说更具有规范性和目的性的意义。什么是艺术的审美性?审美性是满足人们审美需要、提高人们审美能力的属性。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是“自然——物质形式和社会——人的内容的辩证统一。任何一个对  相似文献   

20.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学派的一个文学主张,他们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对常见的事物失去敏锐的感觉,以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即产生了所谓“自动化”的现象。而艺术则不同,它应当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使人感受到这种事物的特征,而不是仅仅为了让人知道这是什么。这就需要运用艺术技巧。形式主义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说:“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