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史记·货殖列传》的内容与史学价值在《史记》诸多篇章中,《货殖列传》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广阔的视野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据统计,自元代  相似文献   

2.
1994年以来《货殖列传》的研究取得了较大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货殖列传》中一些难解词句作了进一步考释,再次探讨了《货殖列传》的时代与体例归属问题,深入分析了《货殖列传》与地理学、伦理学、文化、兵法、文学及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货殖列传》中进一步发掘司马迁的经济思想等几个方面。在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研究旨趣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特点,但也存在着将司马迁现代化、研究课题重复老化、材料使用不严谨及简单比附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的梳理,从中国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入手,分析了《货殖列传》中典型人物的经营方式,并由一个个的具体故事探索司马迁的商业经营思想,研究司马迁的一些经济观点和主张。  相似文献   

4.
《史记·货殖列传》历来颇受学者关注,其研究篇目"居《史记》各篇研究之首"[1]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经济方面的阐释,着眼于地域文化展开深入研究的前人亦有所涉及,但成文时间较早,且多为地域考证方面的研究。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史记》及司马迁创作精神的认识,从司马迁的地域文化观、经济基础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变化的地域文化以及大经济区划中的小经济区划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重商思想的形成,主要是基于对汉武帝时期社会现实问题的观察和认识。由《史记·货殖列传》可以看出司马迁有关商业应与农林工并举、商人应有的素质以厦政府应对商业如何管理的主张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传"体是在汉代经学潮流背景下兴盛的一种为阐释儒家经典而出现的文本,即经传。传统观念认为,司马迁《史记》是史传体裁的创立者。《伯夷列传》作为《史记》列传的第一篇,因为体例和写作方法迥异于《史记》其他列传,被视为《史记》列传之"变体"。然而通过对汉代经传向史传发展过程的基本梳理,及对《伯夷列传》文本进行细致研究,可以发现《伯夷列传》并非是后出列传的"变体",而是在经学背景下较多保留了经传的形态。并通过《伯夷列传》的经传形态,初步探视《史记》列传的文体特征深受经传影响的迹象。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上独具特色。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用西方经济学的观点对《史记.货殖列传》加以阐释,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在《史记》的一些纪传中,使用了类传方式写人叙事,但《史记》中到底哪些传纪属于类传,至今人们没有完全搞清楚。《史记》中的类传共有《外戚世家》《刺客列传》《循吏列传》《儒林列传》《酷吏列传》《游侠列传》《佞幸列传》《滑稽列传》《日者列传》《龟策列传》《货殖列传》等11篇。《史记》中的人物类传具有先议后叙、详略结合两个鲜明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货殖列传》是《史记》中很重要的一篇人物类传,近十年来,对它的研究论述颇多,研究角度也是多层次的,主要体现在经济、地理、人物、文学性、文字考证等方面。但在成果颇丰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如研究内容的重复、论证角度出现偏差、参考文献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韩喜芳 《华章》2007,(12):61-61
司马迁一生游历遍中国,他以雄厚的历史积淀和对各地的亲见亲闻,谱写了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史记》在文学和史学方面的杰出成绩有目共睹,学者们在这些方面也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关于其中丰富的民俗学思想人们却涉及不多.笔者认为在《货殖列传》和《乐书》两篇文章中有着大量的民俗学内容.本文将从经济民俗、地理民俗、礼乐民俗方面来探讨司马迁的民俗观.  相似文献   

11.
《史记》之所以是文学,其灵魂并不在于创造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甚至也不在于其写人艺术、叙事艺术及其语言艺术等。而在于写出了人之"气",即写出了人的生命本体之真。"气"郁结回荡于《史记》的人物传记之中,且成有节奏的律动,从而使这些优秀的人物传记如诗如歌,这就是被鲁迅称之为"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人物传记的诗性美学本质,同时也是《史记》的历史真实与文学真实相统一的真正切合点。  相似文献   

12.
所谓“对句”,是指一组以相对的形成对比或并列的的句子,以复线的方式来看待事件,加强表达的艺术效果,增强渲染氛围的力量。对句在《史记》中数量巨大,在各种传体中大量存在,为《史记》增色不少。本文从人物刻画、叙事写状、表情达意、谋篇布局四个方面分析“对句”在《史记》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往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对《史记.货殖列传》的研究,学者们大多关注于经济区的划分问题,讨论也很深入,而对于经济大多一笔带过,未作深论。老一辈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曾对经济都会作过论述,详实而具体。但并未引起历史地理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相关的书籍对经济都会的介绍,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未有统一的说法。笔者认同史先生经济都会二十一说,但其对经济都会等级的划分似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在《史记》中使用了许多附传来写人物。他之所以用附传写人,主要是因为一些人物或权位或名行影响较大,但事迹寡少,司马迁或不愿或不能为其单独立传。《史记》中的人物附传,具有节省笔墨、交代原委、表达思想等功能作用,并且呈现出内容上详略不一、形式上灵活多变的鲜明特点。《史记》中的人物附传,无论是其价值作用还是其写作手法都值得人们认真研究和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我们研究屈原最重要的原始材料之一 ,但又是近百年来屈原否定论者攻击的对象。本文从汉代人的思想观念入手对这篇作品进行了新的解读 ,说明了三个问题 :第一 ,司马迁把怀才不遇当作为屈原作传的一条主线来写 ,这说明在此篇作品中包含着作者对屈原的理解 ;第二 ,司马迁在这篇传记中写出了自己的思想困惑 ,同时也写出屈原和贾谊之间的时代思想差异 ,让我们了解了两个时代不同的文化精神 ;第三 ,司马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 ,他不但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屈原的物质史料方面的基本真实 ,同时也写出了屈原在文化精神上的真实。这恰恰是证明屈原其人可信的有力证明 ,是司马迁给我们留下的研究屈原精神思想的最可靠材料  相似文献   

16.
子贡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出场次数最多、成就最大的一位 ,也是司马迁最着意用笔的人物。司马迁在子贡身上不仅倾注了深深的赏爱之情 ,也寄寓了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道德判断的标准和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反问是一种无疑而问的问句。在《史记.列传》中,作者多次使用了反问,其类型、出现的语境、运用的方式都值得我们学习。它比一般句式具有更强烈的语气和感情色彩,增强了语言的感染性和有力性,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感情更饱满。  相似文献   

18.
元杂剧《冻苏秦衣锦还乡》取材于《史记》中的《苏秦列传》、《张仪列传》,但是在《史记》的基础上,剧作家通过采用情节移植、设置悬念、改简略为具体的艺术手法,实现了叙事焦点的转移。《史记》关注的是苏秦的政治作为,而杂剧关注的是苏秦在争取功名前后亲人之间的关系,通过苏秦前后的落魄与富贵来表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从重历史到重人情,苏秦的形象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司马迁笔下的苏秦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纵横家形象,而元杂剧中的苏秦还参杂着落魄文人的形象,并且恩怨思想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史记》写人记事是以历史、现实为主,同时有志怪成分。它保留、改造了一些神话传说,记载了来自民间的神异传闻,是志怪小说的母体。从汉魏六朝时期小说家创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志怪小说家多以史学家司马迁的实录原则来规范小说创作。志怪小说在思想观点和叙事方法上继承发展了《史记》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是最为杰出的辞赋理论家之一。司马迁为辞赋家立传并在其传中大量录入辞赋作品。“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学思想,只有联系屈原屈作,才能全面理解“发愤著书”说的丰富内涵与深层意蕴。《史记》中首次出现了“楚辞”的名称。考察《史记》中“辞”、“赋”、“辞赋”、“楚辞”等概念的使用有利于我们了解辞赋名称在汉代的演变情况。在辞赋的功用问题上,司马迁明确地表达了自己重于讽谏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