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李林凤 《现代语文》2010,(6):114-115
语文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它的最高境界也应该是“有味”,那就是“语文味”。在语文课上,教师动人的语言至关重要,它有如一缕花香,让人沉静,让人动容,让人留恋。  相似文献   

2.
所谓教育艺术,主要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的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艺术的教育,教育的艺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教学艺术“是一种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并且它又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或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员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此外,它又是一种教得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情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卢梭说:“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我国古…  相似文献   

3.
科学研究崇尚真实,科学教育肩负着培育祖国未来一代科学素养的使命,更应崇尚真实。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理解科学、善待科学,是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然而,我们留意一下课堂,便会发现,在小学生的实验探究中存在着一些“失真”现象,甚至出现了“造假”,应该引起我们共同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当下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处处充斥着“策划”的时代,它如影随形,无处不有,无处不在。虽然我们已经习惯了商家的各种“策划”,但我们的教育仍然不能被“策划”,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教育的方针政策,切切实实地按教育自身的规律办事,多一些平和,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理性,少一些功利,让它能够更接近一种真实、自然的状态。假如我们也热衷于“策划”,我们的经验是“策划”出来的,我们的成果是“包装”出来的,那我们的教育必然会误入歧途。  相似文献   

5.
夏兰英 《山东教育》2005,(12):41-41
艺术教育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已成为教育界这些年来特别热切的呼声。让枯竭冷漠的教育回到真实、鲜活、丰富的生活中来,让它获得源头活水,这既是儿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将知识技能本位的艺术教育变成体验本位的艺术教育变成体验本位的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6.
“课程”不仅仅是“跑道”,更是“跑”的“过程”。李吉林老师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的开发,将情境教育的实践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其实,每个一线教师几乎都在实践着情境教学,开发着一个个“微”情境课程,只不过境界有不同、功效有差异而已。拜读了李吉林老师关于情境课程开发的理论,结合《航天飞机》一课的教学,我体会到,情境课程的境界之分,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教育教学效果。关键是要引领学生能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努力让学生成为情境课程中的“小主人”。  相似文献   

7.
最近看到《中国教师报》上的一篇文章《教育无痕是一种智慧》,读完后,很有一些想法。无痕的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就像武侠小说中说的剑术的最高境界是人剑合一。这是一种美好的追求,但面对现实中的教育问题,我们还是要清醒地看到,无痕的教育对于一些情商较高的孩子是非常有用的,教育效果是最好的,影响是终身的,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实际上老师都有这样的教育智慧,这种艺术的教育方式也一直在应用着,但是笔者觉得教育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是复杂的、纷繁的,需要我们应用多种教育手段与方式来教育学生,单一的教育方式是满足不了现实的教育状况。  相似文献   

8.
《论语》子罕篇第九: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孔子,万世师表也。他的道德境界、教育艺术让他的弟子喟然长叹:“老师的为师之道,仰看越发觉得其高,钻研越发觉得其深。看看在前面,一下子又在后头了。老师由浅入深善于诱导我们,以文献丰富我  相似文献   

9.
如何让课堂气氛活跃.兴趣盎然?如何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留恋忘返?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中得到最大的收获?……这些都是有志于教育事业的老师们孜孜以求的目标。笔者认为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营造不同的课堂氛围.因此课堂也要巧“经营”。  相似文献   

10.
庄学培 《师道》2014,(7):22-24
随着“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各种冠以“微”的热词走进我们的生活,中国已悄然进入全新的“微”时代,教育也烙上了“微”的印记“微课堂”、“微教研”、“微观察”、“微课程!”、“微公益”……彤微”时代下的课堂内外会有什么样新的风貌呢?能否给我们教育教学新的启示?让我们跟随几位老师一起来体验。“微”教育吧!  相似文献   

11.
有这样一则广告,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老师问:“小朋友,谁会唱歌?”顿时孩子们小手如林,七嘴八舌:“我爸爸会!”“我妈妈会!”“我也会!”……就在这吵闹声中,一声“我家的盘子会唱歌!”让人耳目一新。这个广告因此让观众难忘。每次看到这个广告,我都为这个与众不同的回答而拍手叫绝。是啊,多么意外的回答啊!如果我们的课堂也能多一些这样“意外”的回答,是否意味着我们的课堂也因此而变得更加真实、更加精彩呢?  相似文献   

12.
《今日教育》2013,(1):13-13
教育关系国计民生.牵动家庭未来。回顾2012年,中国教育书写了华彩的乐章.注解了“信念、力量、希望”,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境界。教育的信念——让每一位孩子健康全面快乐地成长:力量——教育在政策的指引下日趋完善。高考改革在推进、各地公办幼儿园在兴建、“择校热”在降温、教育经费投入在加大、农村教育在改善等等:希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是口号,不是一纸文件,而是真实与具体地体现在各地区教育发展的规划与行动中。站在2013的起点回顾过去的一年,教育留给我们诸多思考,也让我们对未来有更多期许。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其实教育也是有境界的。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想出神人化。同样需要经过三种境界。  相似文献   

14.
激励是一种艺术。在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激励形式一般为:体验式激励、沟通式激励、鼓励式激励。鼓励,可以让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有一定的期盼,只要抓准这个期盼的点,一切都会变得简单。经常用以上的激励方法,我们定然会看见效果。那么,在教学中要怎么样去面对学生的“不懂事”呢?我们可以去体罚吗?不可以!所以让我们尝试下“惩罚”教育吧!  相似文献   

15.
“同学们,让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给课文加上……”公开课上,老师们挖空心思地进行课文拓展,努力让课文“柳暗花明又一村”。比如,让卖火柴的小女孩飞上天堂享受温暖,为千古趣谈龟兔赛跑补上第二场赛事等,这些补充,确实体现了老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创新思维。但我们每每又想:这些拓展是学生的主动需要吗?会不会是我们老师的“一厢情愿”?有的孩子对课文才刚刚理解,他们的思维能达到这个境界吗?是不是有“揠苗助长”之嫌?况且语文教材内容比较多,普遍存在课时不够的现象,这些课文的拓展会不会影响教学任务的从容完成?会不会加重老师备课的负担?…  相似文献   

16.
方叶强 《贵州教育》2012,(22):36-38
在孩子的教育、教学上一味求“快”,容不得“慢”,恨不得立竿见影,是目前很多教师教学的一种“通病”。“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有时候我们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教育是一种互相巡视、发现的过程。”张文质先生的阐述,让我们知道教育是慢的艺术。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讲求“留白”的技法。一处运用得恰到好处的“留白”,可以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思,作品的意境也会因此得到无尽的拓展,这就是“留白”的魅力。最近,在教育一个孩子的过程中,我深切地体会到:教育更需要“留白”。  相似文献   

18.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一句甸带有“必须”的话:你必须做什么,你必须怎么样……其实,我们也许不曾想到,也许不愿深思,用其他词语来代替“必须”——比如“应该”,比如“可以”,会有更好的效果。我认为,“必须、应该、可以”代表了三种教育理念,也恰好形成了教育的三重境界。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园林。诗画的情趣.意境的韵味.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追求幽美的山林景色.以达到“虽有人作.宛白天开”的艺术境界.让人叹为观止。而极具文化意蕴的“石”雕艺术之美.更是通过“瘦、皱、漏、透”这四个特点充分展现。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也能引入这样的审美意趣,追求“瘦、皱、漏、透”的美学课堂,就会让师生享受到诗画的情意和自然的情趣.在愉悦的课堂境界中体验生命的尊贵。  相似文献   

20.
于荣 《湖南教育》2004,(11):8-8
让孩子“跳起来摘到果子”,这是广大教师的心愿,也是教育的永恒追求。但我们目前的教育方式与手段,能否让孩子真正“摘到果子”,这就值得深思了。看看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吧: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师生的全部生活就是上课上课再上课。学生基本上是在老师的支配下度过的,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甚至双休日也排满了各种名目的补课、“特长训练”。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的生活和人生命运掌握在老师的手里。而我们的老师又是怎样的呢?他们为了学生将来能“摘到果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于是乎,按照自己的预想去要求学生:学生读书没有自觉性,所以需要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