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在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若瑟夫·达佛朗司可谓一个非常神秘、奇特的存在。于勒在浪荡、潦倒期,全家人都视他为流氓、无赖甚至贼,唯独若瑟夫称呼于勒"我的叔叔",从小到大,一直没变;当母亲叫他去付给于勒牡蛎钱时,他不经父母同意,擅自做主,给了于勒半个法郎的小  相似文献   

2.
若要说到船长在《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作用,答案似乎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当“这个卖牡蛎的”出现在菲利普的视线中时,菲利普是多么地不愿意这个卖牡蛎的就是于勒。他叫妻子克拉丽去看看,而她看过之后立刻作出了“我想就是他”的判断。她跟丈夫一样地也不情愿这个卖牡蛎的就是于勒,于是又叫丈夫再去向船长打听打听。船长回答说这个卖牡蛎的就是于勒——毫无疑问,船长在这里起到了一个证人证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占杰 《学语文》2010,(3):20-21
与原作相比,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删节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若瑟夫伙伴的叙事部分。原作开头以第一人称叙述了若瑟夫的惊人举动:“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讨钱。我的同伴约瑟夫·达弗朗什竟给了他一个五法郎的银币。”(《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下面由若瑟夫自己解释为什么这样。  相似文献   

4.
《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一般都认为是以“我”的父母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叔叔态度的几度变化为线索。即菲利普夫妇先是把“行为不正,糟蹋钱”的于勒打发到美洲去;后来从于勒的来信中得悉其在美洲做买卖赚了钱,发了财,并要赔偿他们的损失时,却又渴盼于勒赶快回来,并对其大加赞扬,说他是一个“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有办法的人”;可是在去哲尔赛岛途中的轮船上意外地发现于勒不是一个赚了钱、发了财的“大商人”,而是一个“衣服槛楼的年老水手”时,又让全家人赶快躲开他,并对其破口大骂,说他是一个“流氓”,一个讨饭…  相似文献   

5.
教师在讲《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往往津津乐道于大讲菲利普夫妇这两个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爱慕虚荣的人物形象,好像抓住了这两个主要人物,就剖析了作品的主题。对于于勒只字不提或是提及很少,于勒成了一个“多余的人”。于勒是否值得一提呢?一、于勒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于勒是一个“冒险失败沦落为乞丐的形象”。其性格特征具有两重性。年轻时轻浮、放荡,染上了“花花公子”的恶习,吃喝玩乐,行为不正,糟蹋钱,花光了父母留给他的遗产,并且还大大的占用了哥哥菲利普应得的那一部分。因而遭厄运,被视为“坏蛋”、…  相似文献   

6.
×××问:“钱老师,《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以于勒为题,为什么作品的主人公不是于勒?”的确,《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从题目到内容,作者多次提及于勒这个人物。写他糊涂荒唐的年青时代,提及他发财走运的南美生活,交代他最后的潦倒结局,笔墨所费甚多。但是,由此就认为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却是错误的。我们可以就“主人公”这个概念的含义和课文的实际,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看财产、地位分别对待人,看富人是一副嘴脸,看穷人又是一副嘴脸;看人富时一副嘴脸,看人穷时又是一副嘴脸,这叫势利。中国人向来把这种人斥为势利小人,鄙薄他们。势利眼古今中外都有,不过在金钱主义盛行的社会,势利眼更加突出。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给势利眼画像的,他画得很成功。成功的秘诀,据我看,就是他研制成一种检测势利眼的“仪器”,用这种仪器检测,那是百试不爽的,这种仪器可以名之曰“势利眼检测仪”。莫泊桑给于勒的人生道路设计成三部曲,当初糟塌钱,后来发财阔绰了,再后来却破产了。于勒就成了一台检测…  相似文献   

8.
我一直在找寻《我的叔叔于勒》的深入角度,所以,当有学生说如果他是若瑟夫,他会把余下的钱全部送给于勒时,我觉得机会来了。  相似文献   

9.
邱兴宇 《现代语文》2008,(9):121-122
法国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中课文中的经典篇章。历年来的教参提示都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从“盼于勒”到“躲于勒”前后态度的变化,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确实,整个小说写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都缘于钱,可以看出金钱对人性的扭曲。  相似文献   

10.
<正>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在选入初中语文教材时做了"掐头去尾"式的删减——掐头:"一个白胡子老头儿向我们讨钱。我的同伴约瑟夫·达尔朗什竟给了他一个五法郎的银币,我感到好奇。他于是对我说……"于是,讲了文中的这个故事。去尾:"今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这样"掐头去尾"式的删减,表面看起来让文章结构更紧凑,主题更鲜明、突出,但是却让作者的格  相似文献   

11.
有问必答     
山东日照市五莲县三中的尚南慧同学来信问:   《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若从标题看,于勒应是小说的主人公;从人物所占篇幅看,“我”应是小说的主人公。但老师却说菲利普夫妇才是小说真正的主人公。为什么 ? 天津武清县第四中学的许文怀老师答:   尚南慧同学所问的是一个如何确定小说主人公的问题。   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我” (约瑟夫 )只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小说中各类人物的活动都是在“我”的视野内发生的。于勒在小说中也是个辅助人物,菲利普夫妇前后语言行为的变化都是由于勒这一人物的贫富变化而引起的。而作者所要…  相似文献   

12.
法国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中课文中的经典篇章。历年来的教参都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从“盼于勒”到“躲于勒”前后态度的变化,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确,整个小说写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都缘于钱,可以看出金钱对人性的扭曲,但因此就说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相似文献   

13.
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以菲利普夫妇对待他们的弟弟、“我的叔叔于勒”的反复无常的态度为线索,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文章情节曲折,构思匠心独具。小说开始先交待了“我们全家”热切盼望于勒叔叔归来的心情,这种盼望缘于于勒叔叔lO年前的一封来信,“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全家沉浸在将有好日子过的喜悦之中,并且这盼望和喜悦与日俱增,父亲甚至已经有些痴迷,“唉,要是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该叫人多  相似文献   

14.
《我的叔叔于勒》的情节可以归纳为两个字:盼、躲。当于勒有钱时,菲利普夫妇急切地盼望于勒归来。并不断地念叨他、赞美他;然而,当于勒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却大骂于勒,并生怕于勒认出他们来,慌慌张张躲开了于勒——因为于勒成了穷光蛋,他们怕他回来拖累自己。这样,“盼”与“躲”相映成趣,使菲利普夫妇的丑恶灵魂完全暴露出来。下面,我们具体地分析一下这篇小说的情节安排。于勒年轻时行为不正,很糟塌钱。家里将他打发到了美洲。不久,他便写信回来,说他赚了钱,希望能够赔偿给家里造成的损失。这封信,使菲利普全家深切感动,都认为于勒这个分文不值的人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接着,又写来第二封信,说他买卖很好,等发财之后便要回来,跟家里人一起快活地过日子。  相似文献   

15.
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思想深刻、艺术高超的作品。它的艺术特色,在我看来,主要表现在形象塑造,情节安排和人物设计三个方面。 首先,关于形象塑造 本文的主角是于勒的兄嫂菲利普夫妇。这一对夫妇又是本文塑造非常成功的艺术形象。 小说一开头,作者便通过“我”的嘴介绍给读者:“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挣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这个介绍虽然简短,却安排了一个形成人物典型性格的典型环境,为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干什么都离不开金钱的资本主义社会,一家五口,只一个人挣钱,生活自然“拮据”。对这种“拮据”的生活,女主人“感到非常痛苦”。作者借“我”的嘴说:“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读到一篇教育硕士论文——《〈我的叔叔于勒〉主题及人物形象解读的嬗变》,该文对《我的叔叔于勒》的“解读史”做了较为详细的陈述,认为它突出反映了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意识形态下,人们对待外国文学的态度变化轨迹,表明了语文教学在结束了“精神专制主义”之后,已经“逐渐淡化了学科的政治功能”,开始了“超越了社会意识形态、民族...  相似文献   

17.
【我解读】 一、小中见大的主题 《我的叔叔于勒》取材于家庭生活。主要讲述菲利普夫妇和“我”的叔叔于勒由于遗产分割问题而产生的家庭矛盾。以及菲利普夫妇随着于勒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不断变化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于勒给家里人写的第二封信,可以说是解开小说的最重要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9.
于勒是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人物。他是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倾轧的一个受害者和失败者。在小说中,于勒首先是一个推动情节发展变化的人物,是一条线索。于勒的命运构成了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围绕“于勒”这条线索,作者安排了四个情节发展的过程: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这样使文章条分缕析,一线贯之。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曾说:“……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地把它指点出来。”当我们带着恩格斯的这句话重读《我的叔叔于勒》,这部代表法国批判主义大师莫泊桑炉火纯青的写作技艺的扛鼎之作时,就有兴趣了解作者是如何将他的主观倾向反映在这部现实主义的短篇小说之中的。 小说的点题人物,即我的叔叔于勒,实则是贯穿小说起始、发展、高潮乃至结尾的一根红线。但如果我们采用“细读法”深人《我的叔叔于勒》这部小说,就不难发现,这部看似平实简单、却能掀起跌宕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