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原大学学报》2019,(6):91-96
《艾约堡秘史》是一部充满"荒凉"意识的小说。小说以人物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患病为焦点,探析物质财富占有后,精神情感世界的走向归属。为了治愈"荒凉",主人公淳于宝册试图在情感世界寻找良方,以诗意的文学想象放逐荒凉,渴望精神世界的自我痊愈。在经过反复的自我审视、怀疑、忏悔后,最终以积极"融入大地"的姿态和"道德确认"的深思完成了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的忏悔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忏悔意识在西方文化中对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所内涵的自我反省与自我批判的精神成为中国现代作家的思想武器。巴金是中国文坛上第一位以忏悔形象出现的作家,将忏悔主题带进了新埋藏文坛,展开了人格与文学的双重忏悔。巴金的《随想录》与韦君宜的《思痛录》对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想录》是对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对时代的反省与批判以及对自己深刻反思的继承和发展。对自身存在状态进行严肃的历史反思,对国民性的反省和批判,是五四时期作家所忏悔的主题,也是巴金《随想录》忏悔的主题。《随想录》中,作者与民族和时代共忏悔,也开创了新时期散文创作自我审判自我忏悔意识的新风气。  相似文献   

4.
《随想录》是对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对时代的反省与批判以及对自己深刻反思的继承和发展。对自身存在状态进行严肃的历史反思,对国民性的反省和批判,是五四时期作家所忏悔的主题,也是巴金《随想录》忏悔的主题。《随想录》中,作者与民族和时代共忏悔,也开创了新时期散文创作自我审判自我忏悔意识的新风气。  相似文献   

5.
阿瑟·丁梅斯代尔:霍桑忏悔意识的化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瑟·丁梅斯代尔是《红字》中的男主人公,是霍桑忏悔意识的集中体现者。面对罪孽,丁梅斯代尔历经7年的自审与忏悔,最终在上帝恩典的感召下在公众面前承认自己的罪恶,以生命的代价获得了灵魂的救赎。本文以丁梅斯代尔为中心,通过分析其忏悔和赎罪的历程来阐释作家霍桑的忏悔意识。  相似文献   

6.
原罪意识是从基督教的教义中幻化出来的一种罪恶观念.为了探究西方基督文化和原罪意识对曹禺的影响,可以从其早期话剧作品《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入手.曹禺从小便受基督教和圣经文化的熏染,成为其原罪意识的渊源和基础.曹禺对原罪的进一步思考:既然惩罚报应是原罪的必然后果,那么要想从某种意义上摆脱原罪的束缚,复活是唯一的出路.要想复活,必须内心充满罪感和忏悔;要想复活,必须身经或自我赎罪或耶稣救赎.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中的忏悔主要是为了追求真理、对人生进行反思,追求真善美。借助文学作品表现其忏悔意识,体现的是作者追求完美、超越自我的精神,这是值得赞美和提倡的行为。我国古代文学中经常出现一些例如悔过、追悔之类的内容,这就属于西方文学中常见的忏悔意识的范畴。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忏悔意识的表现和成因,以期能够为研究我国古代文学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嘉应学院学报》2016,(1):63-69
忏悔精神一直贯穿在郭小东小说创作中,小说中的人物在忏悔中自我救赎。不管是小说的想象时间艺术,还是叙事的碎片化,郭小东都是在寻找一种契合心灵的文学表述,既能更好地演绎忏悔精神,同时又以忏悔来重构"文革"和知青记忆,阐释了他眼中与别的作家不一样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霍桑的《红字》是一部充满了神秘清教思想的作品。他一方面将清教的道德观念作为认识社会的基准,渗透了清教的"原罪"与"自我救赎"的意识;另一方面他又抨击清教苛刻的教条对人性的摧残和迫害。本文主要通过对三位主人公的分析研究,探讨《红字》中原罪与自我救赎的思想以及霍桑对社会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忏悔意识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宗教意识,宗教的忏悔意在洗清人的灵魂。在西方,忏悔意识来自于基督教文化,即直接导致原罪说,这种宗教意识渗入文学中,于是有了古斯丁与卢梭的《忏悔录》,托尔斯泰的《复活》,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地下室手记》等一系列忏悔意识强烈的作品与一个个忏悔主人公,这些主人公又多是知识分子。而中国文学自先秦以来,就崇尚理性精神,宗教意识较为薄弱,因此在中国文化心理的历史积淀中,很少乃至没有宗教意义上的忏悔精神,文学作品中也缺乏忏悔意识,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正是这种追求真理拯救民族而至死不忏悔的崇高精神打动了人们。《莺莺传》中张生虽有反省,但却把责任推向“女人是祸水”,对自己的始乱终弃用“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便推得干干净净。  相似文献   

11.
乔叶的新作《认罪书》将西方的宗教忏悔理念和中国的善恶学说结合,在世俗化的书写中讲述了一个家族的悲剧,并反映了社会现实、残酷的面貌。小说着眼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鼓励人们在化解矛盾时重新审视自己,实现自我救赎和人性的升华。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的思想、创作既是人文主义的又是宗教的.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一种"基督教悲剧",更多地体现了原罪、忏悔和救赎等宗教观念,他四大悲剧作品之一<麦克白>,就很好地阐释了原罪意识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和悲剧.  相似文献   

13.
不同于通常所说的忏悔与救赎主题,本文认为小说《蛙》以人物塑造为核心,在忏悔与救赎的背后蕴含着的是对制度的批判、对人性的批判乃至对整个社会的批判,是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对人性扭曲的书写。这同时使《蛙》产生了一定的警世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志  赵静 《现代语文》2006,(12):57-58
郁达夫是一代小说宗师,不仅由于他的主情浪漫主义风格,更重要的是他的小说创作中蕴涵的个性自由、自我忏悔以拯救内在生命的思想意识,这种思想意识可具体归纳为善恶意识、忏悔意识和救赎意识,这三大思想意识在郁达夫小说创作中的轨迹体现了其对内在生命的执着和精神的终极追求,这三大意识也使郁达夫小说具有了独特的精神魅力。  相似文献   

15.
《囚绿记》写了什么?遇绿、赏绿、囚绿、释绿、念绿。"遇绿、赏绿"情感经历是初恋(一见钟情)、留恋、迷恋。因为迷恋,走向"占有",情感也有三个阶段,喜悦、不快、可怜。最后走向"开释"。爱得迷失、爱得自私、爱的忏悔。因迷失而自私,因自私而忏悔。情感一波三折,展现了人性的真实与复杂,表现了人性的迷失与回归。师生一起"素读",一起"净读",将自己的语文经验和生活经验与文本勾连,读出自我。  相似文献   

16.
基督教以有罪的灵魂通过忏悔、赎罪获得拯救.奥尼尔以带有浓郁"自我忏悔"意味的戏剧承栽他的内省意识,苦行、圣爱、皈依--基督教的这一基本救赎精神构成了他的救世之途.曹禺通过剧中不少负罪角色的行动替代性地完成他的赎罪,表达了生命自觉有罪而产生的负疚、悔恨直至补赎的意向.在寻求解救的路途上,曹禹也坚信博爱和皈依是人类脱离苦难和罪恶人生的灵丹妙药.  相似文献   

17.
《金陵十三钗》讴歌了十三个秦淮女子的舍生取义,肯定了人性升华中完成的"自我救赎",但当把"救赎"看为一个事件,察看卷入这场事件中的人物,他们的身体、思想、情感、心理、生活因此受到的影响时,发现文本叙事中的"救赎"更多是指向对他人一种本能的、责任的、身体层面上的保护,而缺乏一种精神式的、人性反思的救赎,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一种更为宽广的生命维度视野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犹太裔小说家索尔.贝娄的小说《雨王亨德森》中的主人公亨德森虽是一位百万富翁,但具有深深的失落和负罪感。渴望救赎、寻找自我是亨德森最突出的意识,流浪与受难是他进行自我救赎的独特方式。亨德森历尽了种种艰辛和危难之后,终于认识到只有依靠自我才能达到拯救的目的,因此他不再选择逃避而是重新回归美国社会,从亨德森身上表明了作者所倡导的自我救赎的现代理念。  相似文献   

19.
正《小狗包弟》是巴金收录在《随想录》中的一篇,作为"二十世纪中国良心"的巴金,在他76岁高龄时带病抒写了心中真诚的忏悔。《小狗包弟》将人性当成批判的对象,讲述了作者家中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侧面反映那个疯狂时代惨无人道的现实。一、自我解剖、人性忏悔包弟是一个活泼、可爱、聪明、忠诚、通人性的小狗,给家庭和朋友带来了欢乐。但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作者觉得  相似文献   

20.
在索尔.贝娄的作品中,“负罪—救赎”母题在《雨王亨德森》中得到了典型的体现。主人公亨德森虽是一位百万富翁,但具有深深的失落和负罪之感。渴望救赎、寻找自我是亨德森最突出的意识,流浪与受难是他进行自我救赎的独特方式。亨德森历尽了种种艰辛和危难之后,终于认识到只有依靠自我才能达到拯救的目的,因此他不再选择逃避而是重新回归美国社会,从亨德森身上表明了作者的一种现代的救赎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