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提到教学方法,人们就会想到“启发式教学法”、“发现教学法”、“问答法”及现在的“微格教学法”等。然而,尽管从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孔子直到近代的美国的杜威、斯金纳、布鲁纳等,都创造了一大套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但是在应用过程中却有不少问题和困难。根据实际工作体会,我来谈谈如何应用“发现教学法”。  相似文献   

2.
司空图的“不一字,尽得风流”精炼地概括了艺术“空白”的理论,“空白”非“空无”,而是“空灵”,是给读留下艺术创造的空间,并最终由作与读共同创造出“尽得风流”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及近代的学作品中,“病美人”、“弱书生”之类的学人物形象和人女性化自喻艺术手法频频出现,说明一种“病态美”充当着学和日常审美倾向的主流之一。不仅是在对女性和女性形象的审美上,在对男性和男性形象的审美上以及在整个传统化的美学视野中,都普遍存在着崇高品格缺席而“病态美”泛滥的现象。对“病态美”现象的分析与解构,可以促进纯粹而抽象的美学理论和艺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4.
“开民智”、“作新民”是我国近代发展社会教育的主题。自民国教育部设社会教育司以来,社会教育的理论与事业就受到教育家群体的关注,陶行知、俞庆棠、傅葆琛、雷沛鸿、陈礼江等对社会教育都有过深刻的论述,形成了创造的社会教育、扩大的社会教育、丰富的社会教育、制度化的社会教育、消极与积极的社会教育等各具特色的社会教育理论。这些社会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具有强烈的社会对策性和教育对策性,总结他们的社会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民智”的开启、“新民”的养成以及建设学习型社会有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传统教学化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政府教化意志为主导,以广大民众为教育对象,在长期教化实践中形成了一套“重民”,“养民”,“教民”的教化观,在近代各种新文化思想的冲击下,传统教化思想逐渐向“国民”观,“新民”观,“民智”观等方面转变,社会教化也逐渐向近代社会教育转型。  相似文献   

6.
通过经济礼会现代化之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是人类社会发展近代以来的主流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目标。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是探索经济落后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创造.它既借鉴了中外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又充分体现时代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特殊规定。党中央在十五大报告中制定的新“三步走”战略和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对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阐明了中国古典论中“境界说”的特征,探讨了“移情说”对近代西方美学界的影响,将“移情说”与近代中国王 国维的“境界说”两相比较,进而阐释其异同点以及“移情”因素在审美创造和审美鉴赏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教育目的观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二十世纪伟大的教育家,他批判地继承了中外历史上先进的教育学论,从中国国情出发,创立崭新的符合中国国情对各类教育都有适用的教育理论,并身体力行地执着于教育前沿的实践和探索,用自己的生命来实践培养有高尚人格的“有农夫的身手、科学家的头脑、改进社会的精神”的人的教育理想,创造着一种“以民族的生命为生命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平民教育”、“大众教育”、“困难教育”、“战时教育”等教育理念,也就是为了用最优质最适合的教育培养强健和优秀的国民.勇敢和智慧的学生,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分配理论的发展研究中,目前主要出现了用多要素创造价值来解释分配和认为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无关的两种思路。而这两种思路都还不能对现实进行科学、有效的解释。从经典著作看,劳动价值论的分配理论首先是指“生产决定分配”原理。这一原理是从“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进行揭示的。这是分配的第一原理。而在人类生活的社会历史发展有赖于生产力(类的力量)的提高过程,并表现为生产力的“类化”即社会化过程。社会化过程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转化为“人与人”的关系来表征和由此付诸实践,并导致分工、所有制及其分配方式的产生,从而形成了“所有制决定分配”的关系。“所有制决定分配”是“生产决定分配”历史运动的辩证形式。一般地,人类社会分配的内在发展表现为上述两种决定关系的辩证运动,这是马克思揭示分配辩证发展的理论内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分配理论包括上述两个原理及其辨证关系的内容。中国的经济改革在分配问题上的理论阐述应坚持这一立场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一、理论研究误区 1.“借鉴”多于“创造” 由于以往我们软硬件的极度匮乏,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两个方面,英、美等发达国家确实走在了我们的前面。对于它们的成熟理论,我们也的确没有简单地“照搬”,而是“借鉴”。“借鉴”本身是无可厚非的,在我们相关的理论研究还是“一穷二白”的时候,这是不可避免的,“借鉴”也的确成为我们相关理论形成、发展的一条“捷径”。但是,过多的“借鉴”却又制约了我们的“创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寻求祖国“自强”之策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物质接触”“制度借鉴”和“精神交往”三个阶段。但不论是处在哪个阶段上的仁人志士,都不约而同地将“兴学养才”、发展教育视为祖国救亡之道、富强之本,并由此对封建传统教育进行革新,使之走出中世纪,进入近代化。  相似文献   

12.
面对中国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魏源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师夷”思想,将“制夷”与“强国”有机结合起来,开启了中国近代化之先河。他提出“去人心之积患”与“筹夷情”思想,促进观念的近代化;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的主张,促进外交的近代化;提出“师夷之长技”的思想,促进军事的近代化;主张创办新式工业企业,萌发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向往西方民主制度,萌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此外,他还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与选拔。魏源的“师夷”思想,在中国乃至亚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近代民族工业的先驱者张弼士是“客商”文化的开拓者。他成功的一生,和“客商”文化“崇名务实”的职业品质、“仕”“商”相济的人生理念、鲜明的“儒商”情怀以及深沉的“家国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张弼士是近代敢于国际竞争并且取得成功的中国实业家之一。他是中国葡萄酒制造、农业机械制造业和玻璃制造业的创始人,是中国近代航运业、铁路业、金融业和海外华文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海外“华商”组织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者。他是中国最早注重营销策划和品牌效应的企业家之一。今天研究张弼士和近代“客商”文化,对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华商国际竞争力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关于社会发展的问题上,近代以来主要有马克思提出的“人类解放”理论和缘起于西方的“现代化”理论,它们作为一种文化建构在社会主义国家得到了整合重构,而这种重构在两种理论中是否存在统一的学理基础,这相关性的理论课题是过去人们较少关注的,本文在考察两种理论的来源与特点前提下,认为实际上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涵盖了“现代化”论题,这在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批判中,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历史与逻辑辩证统一的分析时得到了涵指,在现实上,现代化不管是以资本主义的方式进行还是其他方式进行,都是不发达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过程。不过,在现实上,“人类解放”虽然赖于生产力的发展,但“现代化”不等于“人类解放”,它不过是“人类解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罢了。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引入“市场经济”,就是从上述两种理论的这种相关性出发,对现实落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进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造的新结晶。  相似文献   

15.
"经世致用"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早期现代化的视角入手,探讨“经世致用”传统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实现近代转型的关系,揭示了“经世致用”传统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接受西学的最初依据,是实现近代中国社会和文化转型的重要的内在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儿童观经历了由“小大人”观向“儿童本位”观的转变,这集中表现在《申报》中“小朋友”称谓内涵的演进方面。“小朋友”一词在现代汉语语境中一般与儿童相联系。实际上,最初的“小朋友”与儿童无关,而是一个成人专属称谓,它是随着近代中国“儿童本位”观的建立而变为儿童专属性质的。“小朋友”在中国古代“小大人”观指导下产生。从《申报》记载中可以看出,随着近代中国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该称呼又经历了同龄化、低龄化和昵称化转向,这是其“儿童本位”内涵形成的过渡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以“发现儿童”为目的的“儿童本位”观在中国的流行,“小朋友”一词的“儿童本位”内涵最终定型,并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7.
朱承才 《中学理科》2005,(10):66-66
陶行知先生主张:手脑一块儿干是创造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的目的,“教学中都以做为中心”.我根据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在化学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深化对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中,理论界有部分学认为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并试图另起炉灶,重建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或代之以“整体劳动价值论”、“社会劳动创造价值论”等。章在坚持“劳动价值论”没有过时的基础上,对种种“过时说”进行批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作用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是自成体系的,他是一位从我国国情出发,并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思想进行教育改革探索的先驱者。他所倡导的普及教育,全面教育,终身教育思想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特别是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一是“生活”即“教育”;二是“社会”即“学校”;三是“教学做合一”。这三大主张包容着教育目标、途径、方法的革新理念,也提出了教育最终让受教育者去创造生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服务于人类的本质特征,这对当前教育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近代汉语中,“却”字的虚词用法灵活多样,通过对近代汉语代表性作品的调查,希望对廓清近代汉语中的“却”字虚词用法的全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