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陈影 《文学教育(上)》2014,(17):150-151
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将生命观教育纳入其中,研究生的生命观教育的内容主要有认识生命的教育、敬畏生命的教育和生命价值的教育。加强对研究生生命观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研究生的需要,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以生命观教育为核心加强研究生生命意识的培养,发挥导师的带领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为指导,从而塑造全面发展的研究生。  相似文献   

2.
认为区域研究生教育具有体系的匀质性、办学的开放性、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和服务面向的多维性等基本属性.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研究假设和评价标准不科学、忽视教育对社会的引领作用、以教育机构的职能观代替教育系统的功能观、研究缺乏系统性等不足.提出应深入研究区域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社会互动机制;探索省级政府统筹区域研究生教育发展新机制;深入研究区域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本理论、利益相关者、科学评价标准以及如何提升研究的系统性等,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区域研究生教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研究生生命教育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研究生自杀的原因,概述了我国生命教育的开展情况;认为可通过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合作,加强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和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研究这四个途径来进行研究生生命教育;引导研究生认识生命、关爱生命、珍爱生命。  相似文献   

4.
人生观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其所包括的内容也是极为丰富的.作为社会精神层面的人生观,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而相应地丰富自己的内容.作为人生观内容的生命观,就是在社会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中而逐渐凸显出来的.从生命观教育的状况、大学生成才及当今中国国情等角度看,在人生观中增加并凸显生命观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辽宁教育研究》2014,(8):F0002-F0002
正质量是教育之本,研究生教育质量就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之本,是保证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在精英高等教育时期,研究生教育质量由国家统一标准衡量。然而,随着研究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尤其是1999年以来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发展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凸显,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如何保证与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并构建一个有效、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不仅是我国研究生教育领  相似文献   

6.
高校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建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已刻不容缓;针对高校研究生现实思想教育中多方面的偏差,要突出强调研究生个体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发挥思想教育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的有效作用;建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则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服务环境、树立“三点”落实的研究生观、优化和谐校园文化促进隐形教育作用、建构和谐的研究生管理模式、加强研究生“四种能力”培养等多视角加以建构。  相似文献   

7.
工业文明在带给人们物质的丰富与便利的同时,破坏了人们内心原有的宁静,使人的功利化达到了极致。受此影响,中国式教育的功利取向更为突出。这种教育的价值取向不但无法引领社会向善趋美的发展方向,而且使人变得易于浮躁与盲从。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社会必然转型的现实,教育需要重新诠释生命教育的价值取向,通过基于生命立场的基础教育价值观、教师观、学生观、师生观和教学观建构,让学校重新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与乐园,并引领社会的美好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石河子大学为例,从政治观、学习观、择业观、婚恋观、心理状态、课外生活等六个方面对新疆高校的研究生价值观进行调查,提出当前新疆高校研究生应当加强政治观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在研究生专业学习的全过程中进行学术诚信监督,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术道德习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建立导师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制,积极占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视域下研究生教育的创新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新时期发展中的研究生教育入手,创新改革破解发展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研究生教育,提高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为国家实现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文章试从三个方面对研究生创新观的实践途径加以论述,首先,确保质量观,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把提高培养质量贯穿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其次,提升创新观,创造新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实施有效、能动、积极的创新理念。最后,开放的国际观,广阔的国际视野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同国际高水平大学的合作和交流,借鉴和吸收先进的教育和管理理念。以此构建新时期研究生教育创新观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0.
生命意义感即对生命意义的感受,是个体对生活的态度、目的和方向的看法。当代社会,研究生面临着诸多压力,在这些压力的影响下,研究生常常感到无助、迷茫和痛苦,出现了"消沉"、"冷漠"、"空虚"等不良状态,严重影响了其心理健康和学业进步。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从引导研究生追求积极的情感体验、正视消极情绪、形成积极的人格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生命意义教育,可引导其逐步形成正确的生命意义观,更加自信、乐观地面对生活和未来。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下大学生诚信教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建立大学生诚信体系是现代高校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大学生中出现的诚信危机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高校德育工作存在误区都有关系,因此,可通过诚信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相结合、加强诚信制度建设、组织学生对成功企业、成功人士的采访以及进行有关诚信观的社会调查等方法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从而使大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树立诚信观念,养成诚信品德,达到诚信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人生观问题是干部素质的重要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当代干部素质提高的首要问题。不断地强化这方面的教育,增强干部践履意识,培养其自觉的行为,越来越关乎到当前我国社会的稳定,关乎到我们事业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3.
学校德育面临着复杂的环境和严峻的挑战,从社会视角审视学校德育的价值取向,应树立科学的德育价值观。主要包括:德育社会观、德育功能观、德育素质观、德育效益观、德育层次观、正确的学生观。学校德育应对青年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注意在德育实践中避免道德教育上的绝对灌输和相对主义,最大限度地实现德育价值,实现对学生精神人格的真正提升。  相似文献   

14.
高校在大学生价值观引领中面临着困境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能否解决好大学生价值观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成为衡量高校德育成效的重要标准。从高中到大学的纵向角度,高校德育与社会生态环境的横向角度,以及价值多元背景下高校德育面临的一元与多元的平衡困扰,探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成长过程中的断裂与失衡。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时期中学生价值观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学生,面对着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和多元文化的价值选择。通过对北京市中学生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文化价值观和生活价值观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中学生价值观的基本特征是矛盾与多元。社会转型时期中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需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恰当定位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当前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不断对我国实施渗透,企图利用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集中的特点,与我争夺青年。民族高校要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工作,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肩负起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任。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各个领域,因此,在教育领域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本文主要论述为什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和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主要从重视主体性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两个方面来具体阐述怎么做到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8.
就业观是人们在面对择业或就业相关问题时所持的价值取向。自我及职业认知、评判标准是指导就业观形成的要素。科学就业观体现为在科学认知和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实现个人理想、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统一。高校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从职业理想、职业精神、职业观念三个方面开展。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导向鲜明,寓意深刻,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树立良好社会道德风尚,进一步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正显现出愈来愈巨大的作用.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赖于有效的教育.形成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同是教育取得实效的前提.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遵循科学的教育规律,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才能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20.
从"政府主导下的合规格性单向度质量观"向"多主体介入表达的合需要性复合质量观"的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基本演进路向。单向度的质量观与我国社会整体的精英主义制度化有密切关联。并且,标准单一的、精英主义的制度基础与市场结合产生的实践机制进一步诱导了质量的趋同和单一性。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席卷而来的市场力量以作用于基层教育组织上的"体制性的市场化逻辑"深刻影响着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质量的现状。同时,由"客体性"合规格质量观走向"客体—主体性"合需求性质量观的发展态势也很有可能预示着高等教育质量的制度基础正在发生着潜在而深刻的"复合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