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尼采的虚无主义与上帝之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从中西哲学界对尼采认识与评价的回顾中肯定了尼采哲学思想的重要地位,继而对尼采的虚无主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论述。文章着重讨论尼采“上帝死了”这一命题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文章指出:尼采由“上帝死了”而提出“一切皆允许”,不仅动摇了基督教的基础,也否定了柏拉图以来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哲学观,但“上帝死了”与“一切皆虚妄”的思想又取消了人们在精神上的寄托,从而导致了社会尤其是西方社会严重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2.
尼采在批判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所生成的现代处境时带出虚无主义的两种含义,其一为隐藏于柏拉图主义中而为基督教保罗传统所彰显的卑劣的虚无主义,表现为以超感性世界的价值否定感性世界的价值,尼采认为这是弱者的价值建构,其中包括马克思、施蒂纳等现代社会主义或无政府主义诸理论形态。在探求克服卑劣的虚无主义道路时,尼采提出了一种高贵的虚无主义,亦即其虚无主义的隐微义。对隐微义的理解,存在多种差异巨大甚至截然相反的解释。根本问题在于,尼采对生命的肯定与其超人概念如何圆融、对价值的否定和重新开启价值创造如何同一。尼采是在西方文化自我批判中、尤其在东西文化对比批判中提出并塑造其高贵的虚无主义内涵的,即以耶稣教义、尤其以佛教为镜像。以佛教的般若学说看,尼采的生命永恒轮回的生成实相为真空,超人的价值创造为妙有,真空即妙有保证了尼采学说的矛盾同一,从而使得其虚无主义的隐微义得以圆融地呈现。  相似文献   

3.
尼采把现代性视为柏拉图主义的一种变体。他通过对柏拉图主义教育哲学的批判达到了对现代性教育的批判。他认为自柏拉图以来的教育所指向的真理和道德体系,是用逻辑手段虚构出来的道德化的世界本体。他主张通过彻底的虚无主义来根治虚无主义,把传统形而上学和基督教的颠倒了的东西重新颠倒过来,重新肯定生命是最高的价值,从而在根源上彻底批判现代性教育。  相似文献   

4.
虚无主义问题在现时代已经成为人类精神和灵魂上的重要问题。然而不同时期、不同思想家对其有不同阐述,因此对虚无主义不同内涵的探讨和梳理就具有了必要性和重要性。作为非哲学内涵的虚无主义经过雅可比和施蒂纳的不断发展成为重要的哲学问题。尼采首次在哲学上系统阐述了虚无主义的价值本质,海德格尔将虚无主义纳入到整个形而上学体系,开辟了一条思考意义和价值问题的新思路,也对后来虚无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认为,尼采在最后的创作岁月里的努力,无非就是对柏拉图主义的倒转,柏拉图那里超感性之物为衡量尺度的东西,尼采将其反过来,使超感性为感性之物效力,真实之物就是感性之物。海德格尔把尼采看作西方形而上学哲学的最后完成阶段,柏拉图—尼采,一前一后,柏拉图谈彼岸,尼采只相信此岸,柏拉图谈本体世界,尼采只相信现象。  相似文献   

6.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思想的任务思的任务将是放弃以前的所思,把真正应该思想的事情决定下来。——海德格尔海德格尔给思以这样的任务。尼采本着对盛行于西方的柏拉图主义,即形而上学的反动,思出了一句"上帝已死",道出了西方两千年前历史的天命,是对西方虚无主义最卓越的反对。《悲剧的诞  相似文献   

7.
本文尝试将形而上学的“真理”结构概括为三个方面 :认识对象———“真实世界” ,认识主体———“纯粹理性” ,表达手段———“再现性语言” ,进而在这三个方面探讨尼采对形而上学真理观的批判以及对“我们的真理”的思考。本文不同意将尼采在真理问题上的看法归为虚无主义的流俗做法 ,辨析了尼采自己的真理立场和形而上学真理意识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8.
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促进了上帝世俗化的进程。尼采认为传统形而上学在感性和理性的二元对立中强调理性,使之成为脱离肉体的精神实体,而基督教的上帝便是把这种精神实体即理性加以神圣化的产物。尼采以“上帝死了”的惊人口号来宣告欧洲传统宗教意识的崩溃及其“虚无主义无神论”的诞生。  相似文献   

9.
自柏拉图将诗人逐出理想国以来,艺术和身体在西方思想中地位每况愈下,尼采用艺术拯救理性,用身体克服虚无主义,并通过艺术形而上学,重返古希腊传统,崇尚身体本能,高扬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0.
尼采哲学与现代性的虚无主义问题的关系,不仅紧密,而且复杂。虚无主义在尼采这里有多种含义,而且尼采自己提出的、以权力意志和永恒复返为实质性真理的未来哲学理念,最终仍然是一种虚无主义。尼采对虚无主义的克服,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1.
在身体与灵魂的二分中,柏拉图以来的传统形而上学强调灵魂、理性、思想对身体的贬低、鄙视和压制,尼采颠覆了这一传统,他反对以理性为准绳,主张身体才是生命的基本条件,强调"对肉体的信仰"。尼采肇始的以身体为中心代替以灵魂为中心的观点,并没有自然而然地导致身体的解放。相反,伴随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身体不可避免地被资本强暴了,它被纳入资本的结构化运作体系之中,异化为工具性和效用性的存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的身体异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性的身体异化,另一种是消费性的身体异化。这两种异化都是在空间生产过程中完成的。身体及其异化造成意义的消解。具体来讲,它造成三种不同类型的虚无主义:尼采意义上的虚无主义;马克思意义上的生产主义虚无主义;鲍德里亚意义上的消费主义虚无主义。克服虚无主义的关键在于资本原则的超出,就此而言,马克思依然彰显出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是尼采哲学最终的形而上学的结论,由此,海德格尔说尼采是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他的哲学被称为尼采的锤子,他用这把锤子试探一切,杂碎一切。他考察西方几千年的哲学史,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到中世纪,近代的叔本华,对人类的理性,道德,以及宗教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试探、敲击,提出“偶像的黄昏”。在偶像的黄昏的时刻,运用自己生命的强力意志,创造出超人,整个世界就是超人的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  相似文献   

13.
历史虚无主义同解释学历史观有着历史相对主义的共同源头。历史虚无主义在理解历史、诠释历史上,无限放大历史解释“先见”,放大历史著述的主体性,解构历史,彻底陷入主观化泥潭;在历史方法上,由于其历史观本质上的缺陷,使其同解释学一样无法祛除形而上学的弊病;在政治属性上,尽管历史虚无主义通过隐晦的话语,号称“价值中立”,但基于“效用历史”角度的主观化的意识形态话语修辞,恰恰鲜明地反映了其价值取向与潜隐的意识形态属性。解释学历史观是历史相对主义的典型。基于批判解释学历史观的视角,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三维透视,为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辨别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面对价值虚无主义的泛滥,海德格尔认为它根据于西方的传统形而上学,并随着人类中心主义和技术统治世界的发展而达到楔峰。而克服价值虚无主义的途径在于让“诗”和“思”赋予世界以新的意义和价值,使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海德格尔的这一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价值虚无主义的新视角,但由于他漠视实践理性的作用,不可能真正克服价值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5.
“形而上学”形式的辩证法似乎是一个怪诞的命题,它正是柏拉图辩证法的特征。柏拉图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理念”论的思想。“理念”是事物的原型和根据,认识了“理念”,就达到了最高的认识。这种关于“理念”的最高知识,就是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追求的目标。柏拉图的辩证法正好是对“理念”的认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柏拉图的辩证法就是关于“理念”的知识,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前者对后者的批判关系,在形而上学问题上海德格尔有过由重塑形而上学到克服形而上学的心路历程。克服形而上学的主张明确之后,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在不同的时候或地方有不同的认识,但这些认识相互关联,虚无主义、柏拉图主义、人本主义、本体-神-逻辑学等共同构成形而上学的本质特征。海德格尔哲学的主题不能简单归结为单向的主体形而上学批判,克服形而上学应纳入整个海德格尔思想的“林中路”中考察,“存在论差异”的意义在于提出了形而上学的合理性问题,对古希腊思想的回溯捏拿住了形而上学发生的脉络并深挖出了形而上学的表象思维方式,此在、无、真理、语言、本然等则是海德格尔克服形而上学、走向非形而上学之思的路途中的路标。  相似文献   

17.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作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种新变体和新样态,对党、国家和社会产生了雾霾般的蔓延性毒害效果。它表现为话语表达生活化、话语形态多样化、传播效果迷惑化,但其实质依旧是认识论上的唯心主义、方法论上的形而上学、价值论上的个人主义。为此,亟需加强学理研判,掌握思潮动向;加强思想引领,树立正确历史观;优化网络治理,构建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18.
正是在对形而上学或柏拉图主义实在论批判的基础上,尼采的视角主义形成了。根据这个思想,任何对实在或存在的解释都关联生命的视角主义条件,我们不可能在人类的视角和解释之外寻找和认清这个世界及其价值,所有一切都是围绕着我们的利益、兴趣以及生活方式进行的。尼采的视角主义既避免了实在论预设,也没有走向相对主义;仅仅将视角主义看成一种认识论思想,肯定会错失这个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19.
海氏认为传统形而上学是一种“在场形而上学” ,这种“在场形而上学”导致了技术至上、主体高涨、精神沦丧 ,这种形而上学已进入“终结”。为挽救上述危机 ,海氏提出“存在之思”即艺术、天地人神四重整体存在等三个方面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20.
<正>“狂人”刘晓波由于插手学潮、煽动动乱和反革命暴乱,已经成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历史罪人。刘晓波走到这一步,不是偶然的,是他的极端个人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世界观和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必然结果。本文拟就他的民族虚无主义、卖国主义谬论给予批判,以期肃清流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