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海氏认为为传统形而上学是一种“在场形而上学”,这种“在场形而上学”导致了技术至上、主体主涨、精神沦丧,这种种形而上学已进入“终结”。为欣喜上述危机,海氏提出“存在之思”即艺术、天地人神四重整体存在等三个方面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批评海德格尔未能揭示形而上学命运之原因的同时,《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一声称在西方哲学中发现了一个最深刻的“内在矛盾”,并断言海氏思想其实乃是一种比他所竭力解构的传统形而上学更高层次的“存在的形而上学”。这种说法貌似玄妙,其实缺乏充足的理据。事实上,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克服根本不是什么在更高层次上“复兴”形而上学,而是把形而上学带向其边缘状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非历史的摧毁或否定。  相似文献   

3.
德里达的“解构”一词来源于海德格尔的“摧毁”概念,二者都是针对传统形而上学。然而海氏的摧毁通过追问“存在的意义”却固执于一个问题的意义。但德里达的解构策略作为一种游戏式反讽形式却允许形而上学解构自身。  相似文献   

4.
尼采把虚无主义的诞生归结到其所否定的柏拉图主义虚设的瓦解,也即:上帝死了之后。海德格尔对尼采的研究首先是对于当时对尼采哲学所谓的“虚无主义”问题的批驳与澄清。海氏对于尼采的虚无主义给予了“仍是在传统形而上学遗忘存在之中思考虚无主义”的结论,称尼采只是“颠倒的柏拉图主义”。海氏对尼采之“虚无主义”的深刻误读说明其思想的“形而上学”痕迹及其无视尼采的生命本体论的实际。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的真理之思是其哲学、诗学与美学思想中的核心命题,其通过真理的“遮蔽一敞开”涵摄性运演机制彰显诗学的本源性内涵及诗人之诗才等重要思想。梳理“真理之非本质”“存在者之真理”以及“存在之真理”3个层面的蕴义,旨在彰显出海氏真理观内在旨趣,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传统形而上学真理观的“符合论”色彩,赋予真理源初性的存在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关于美的言说是在存在之思道路上对艺术、真理以及美的本真呈现方式,其从存在论的角度为“美”奠基了存在之品性,并透显出美与真理、美与艺术之间本真的存在之关系。同时,海氏以存在意义上的“美”对美学学科进行了根本性的质疑,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美学感性之维的膨胀,症治了美学的传统形而上学之症候,为当代美学的存在可能性开启了它者之维。  相似文献   

7.
本文细致分析了德里达的“补充”概念 ,指出这种非同一性的逻辑构成了其解构论的运作特征 ,补充逻辑表明在场乃一原始的差异和延迟 ,从而解除了在场的本源性 ,意义的在场无限地差延 ,不仅能指处于补充之链中 ,所指同样处于补充之链中 ,因而一切意指活动借一定契机给定的意义必然是补充性的 ,暂时性的。德里达的这一推论深深地动摇了西方的在场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8.
遮蔽与澄明——关于教学场域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目前的教学场域观固囿于“在场形而上学”的框架之内,所以人们仅仅专注于教学过程中在场的知性,而置不在场的德性于不顾。要从根本上摆脱教学活动中的现代性危机,就必须超越在场的知性,达于一种在场与不在场、知性与德性相通相融的崇高境界。超越在场就是超越同一、超越有限、超越思维、超越语言、超越功利。  相似文献   

9.
在古希腊,智慧活动是一种脱离了实用目的的沉思活动。亚里士多德认为理论沉思的生活是人最高的幸福生活。他对智慧的说明启发了海德格尔对存在的揭示。在智慧这种生活形式中,人的存在的最高可能性被展现出来。这种对存在的意义的揭示活动起源于生产制作,所揭示出来的存在的意义就是在场。海德格尔认为,这种保持为运动的在场体现了存在的恰当意义,但当亚里士多德的存在概念被当成了一种存在论.形而上学的基础的时候,却出现了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德里达对结构主义的解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里达把一切具有等级结构和以结构为中心的哲学理论体系叫做“逻各斯中心论”。德里达认为,“逻各斯中心主义”是“在场形而上学”和“语音中心论”的结合体,通过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打乱了逻各斯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传统,从而颠覆了形而上学的根基,改变了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使我们以一个全新的思维角度来审视一切。  相似文献   

11.
目前对学生的生存状态越来越关注,但与此相关的研究却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框架。藉此,文章在对生存、生存状态进行语词分析的基础上,从学生与环境的关系和学生与自身的关系两个维度出发建构研究学生生存状态的理论框架,为学生生存状态的实证研究提供一种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日记体小说《恶心》是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代表作。通过主人公洛根丁对存在的意识,萨特揭示出了人的存在特性和方式。人的存在具有偶然性、普遍性与时间性,人的存在方式表现为自欺与自我。  相似文献   

13.
"存在"对于哲学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纵观西方哲学史,几乎每个哲学家都有对"存在"的主张。哲学家们也因为对"存在"的认识不同而构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由于对"存在"的理解也被定性为唯心主义、唯物主义间或二元论的标签。西方现代哲学的存在主义表现出了对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心物等二分法的厌倦,且想对此超越,对"存在"的理解又有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大学里的教育研究组织不仅为现代大学按教育规律办学提供了教育理论支撑 ,而且是现代大学的宝贵财富 ,是大学提高其知名度的重要力量。失却了这一学科群体与能力 ,很难成就完整意义上的大学 ,很难成就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精神 ,也很难造就时代需要的大师。因此 ,为了促进大学教育研究组织摆脱尴尬的境地 ,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强化其独特职能要做到 :领导重视 ,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定位确切 ,强化它的学术职能 ;因地制宜 ,鼓励和支持学院制模式、独立所模式等多种模式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针对现实教育中师生冲突事件的频发,学校教育中遗忘人、歧视人、压抑人、摧残人等非人道现象,本文从人的存在性角度出发,阐述教育和存在性的"人"的密切关系;探讨"人"的存在性特征及其对教育的启示;勾勒"人"的存在性教学图景,试图在一个教育理念分崩离析、人的理念彻底碎片化的时代里回归教育之本真。  相似文献   

16.
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的提出是人类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学术回应,有着强大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学理渊源,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态危机与中国芙学学术焦虑的应对;其思想切入点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及人、自然与社会应遵循的生态规律,三者的有机结合升华为一种超越现象界的、不在场的“存在”层面,从而营造芙好的精神家园,获得高层次的情感慰藉和精神升华。生态存在论荧学是在生态存在观哲学基础上产生的新型美学思想;它的视角是把审美当作人最根本的生存方式。曾繁仁的生态存在论芙学的提出丰富了当代美学,由此而派生出相应的文学生态批评方法;为中外美学思想的交流搭建了一座平等对话的平台,打通了中西美学的交流通道。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知名语言学家、修辞学家王希杰教授所提“章法之零点与偏离”的理论框架,指出了他的章法观对写作教学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8.
孤独意识是石评梅孤独敏感的天性与个人生活感情遭遇相融合的结果,也是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相对立、相冲突的必然结果,更是她的自我认识觉醒后的一种必然心理。这种孤独意识主要表现在石评梅的生存状态上。  相似文献   

19.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对此学术界早已有了共识和定论,但对其辩证统一关系具体内容的理解,仍存在一定分歧。文章认为,绝大多数哲学教材和论著的理解中存在前后矛盾,正确的理解应是:二者的统一针对它们的存在,二者的对立针对它们的实现,并且它们的存在与实现也是辩证统一的。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存在与实现及其辩证关系,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坎坷的人生经历,引发了史铁生对生与死的深层思考:明了死是一个无需寻求而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人应珍视生之“过程”。从个人的苦难中审视并发现整个人类生命存在的状态是与生俱存的永恒困境,并试图指出人类走出困境的救赎之路一从绝对独立自由的精神上实现超越,由敬畏生命而谱写出一曲人类不屈的生命壮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