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术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尽管学术道德建设不断升级加码,但学术失范现象仍时有发生.为了全面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水平,有效预防和根治学术失范顽疾,应进一步明确学术道德的内涵与外延,采取"政府-社会-高校-导师-研究生"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共建、共享、共管学术信息化平台,构建符合学术活动自身规律的综合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研究生能否坚守自己的学术良心是学术生态环境是否和谐的一个指标。从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视角看,研究生作为学术生态环境中的一个主体,学术生态环境对其学术道德行为具有激励或制约作用,而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行为及水平又对学术生态环境起着优化和平衡作用。本文认为可通过提高导师的学术道德素质、加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改革研究生学术评价和管理制度及发挥研究生的主体能动性来构建和谐学术生态环境,以维护研究生的学术良心。  相似文献   

3.
研究生能否坚守自己的学术良心是学术生态环境是否和谐的一个指标.从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视角看,研究生作为学术生态环境中的一个主体,学术生态环境对其学术道德行为具有激励或制约作用,而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行为及水平又对学术生态环境起着优化和平衡作用.本文认为可通过提高导师的学术道德素质、加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改革研究生学术评价和管理制度及发挥研究生的主体能动性来构建和谐学术生态环境,以维护研究生的学术良心.  相似文献   

4.
学术力是构成研究生素质结构的核心要素。研究生的学术志趣、学术培养制度以及学术生态环境是研究生学术力提升的三个最具活性的要素。基于此,需要加强德性教化与制度引导,促进研究生学术志趣的习得;创新研究生学术培养制度,夯实研究生参与学术研究的平台;净化和修复研究生的学术生态,优化研究生学术力提升的软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三个活性要素有序运行,对研究生学术力的提升形成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硕士研究生学术生态优化是主体按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要求,对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学术生态环境及其学术活动等所进行的最优管理、引导和选择活动.硕士研究生的学术生态优化要遵循关联性、整体性与动态性的原则,按照生态位原理、最低因子定律、耐度定律与边缘效应原理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6.
新农科建设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规划了新蓝图,同时为涉农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新方向。广东海洋大学作物学学科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通过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革新课程结构体系、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以及构建人才质量保证体系,探索了"五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旨在使研究生树立专业认同、培养实践能力、开拓学术视野、强化创新思维、提高培养质量,从而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科技保障。  相似文献   

7.
论大学发展型学术生态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态哲学与教育生态学的诞生,为人们研究和探讨高等教育的生态功能以及大学学术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新的方法论和研究视角.文章把握"主体与环境"关系的生态主题,以"知识、职能、理念、社会适合度"等四个基本的生态因素与学术的关系为切入点,提出了发展型学术生态新模式,它是学术生态环境与生态主体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下的理想模式,是未来大学学术发展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8.
学术生态危机与研究生学术生态的维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生学术生态处在危机之中,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背离了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研究生学术生态是一个由研究生之间及研究生与校内外环境的交互作用所构成的,以发展学术为目的的复杂系统。改革不合理的制度,革新主体的思想和行为,使各因子交互作用,维护研究生学术生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研究生学术生态处在危机之中,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背离了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研究生学术生态是一个由研究生之间及研究生与校内外环境的交互作用所构成的,以发展学术为目的的复杂系统。改革不合理的制度,革新主体的思想和行为,使各因子交互作用,维护研究生学术生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合理构建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提高创新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本文在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成功经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科学实践、学术环境、学位论文五位一体的创新型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其核心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科学实践、学术环境、学位论文五个培养环节都应当服务于培养目标、围绕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实施。  相似文献   

11.
针对机械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提出一种"探究式"培养模式。改变先理论学习后课题研究的一贯培养模式,提出入学后先进入实验室,在实践中累积问题,是为"探";然后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有的放矢地选择并学习理论知识,并反哺于实践,是为"究"。通过"探"与"究"的灵活交叉,提升研究生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促进理论知识在课题实践中的灵活运用,提高研究生自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力为后续深造奠定基础,又可促进研究生群体的"工程化"。以两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为例开展试点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见,通过该培养模式可以实现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该群体的多元化发展注入驱动力。  相似文献   

12.
学术生态、学术民主和学术问责制是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学术生态是学术民主和学术问责制的环境要素,学术民主和学术问责制是学术生态的制度安排。加强学术问责制建设,不仅有利于完善学术民主,改进和创新学术管理制度,而且有助于优化学术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的学术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3.
以学术生态视角为切入点,从学术研究的功利化、学术不端的常态化、学术成果的产业化、学术权利的弱势化以及学术生态的无序化等五个维度对研究生学术创新激励机制的异化现象进行了归纳和剖析。随后,从研究生学术生态伦理规范机制的构建、学术创新激励机制的重构、研究生学术创新心理调适机制的构建以及研究生学术创新外部支持体系构建等四个方面对研究生学术创新的治理路径进行重组和整合。  相似文献   

14.
研究生学术道德是研究生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意识、规范和实践"的三维构成体。针对新时期研究生以造假为实质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需要实施以求真为实质、以"四个学术"即"纯洁学术目标、追求学术创新、恪守学术规定、永葆学术尊严"为主要内容的学术道德建设,并通过符合道德本质要求的"三维路径",从而更好地培养研究生的学术道德。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现有的"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协同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基于协同学和协同管理的理论知识,建立了协同创新环境下"协同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理论模型;给出协同创新环境下"协同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主要实现路径:宏观上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两者要协同发展,微观上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自身也要协同发展,研究生导师队伍要强化建设,研究生主体角色要重新明确。  相似文献   

16.
文科研究生教育规模化发展带来研究生数量、质量、知识结构和学术视野、创新能力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人才与社会需求的不适应,预示着文科研究生教育需要进行内涵改革和体制改革,其中,实现文科研究生的学术转型是重要的一环,它涉及文科研究生个体对大学术、大视野和多才能的转型,也涉及培养模式的配套改革,而建构新型培养方案和共同体培养模式是实现文科研究生教育之学术转型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文秋芳教授提出的POA(产出导向法)为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本研究将POA融入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设计并探讨实际教学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以"驱动—促成—评价"教学流程为主要特征的POA外语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帮助研究生掌握学术词汇,同时提高其学术英语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8.
文科研究生的学术素养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与积累,以导师为核心建构的师生学术共同体既蕴含着一所大学的文化,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文章从师生学术共同体的本质内涵、具体模式和实效表征等维度对其展开了理论界说,并结合东北师范大学的师生学术共同体的建构实践进行了文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9.
对国内某"211工程"高校850名在读文科硕士研究生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共同方法偏差检验,采用相关分析、层级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处理数据,采用相关程序对中介效应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影响后,导师魅力、导师指导对研究生学术努力行为均具有显著解释作用,其中导师指导的解释作用更大;研究生学术认同、学术理想对研究生学术努力行为也都具有显著解释作用,同时在导师对研究生学术努力行为的预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即导师对研究生学术努力行为影响中的一部分是通过提高研究生学术认同、学术理想达到的.  相似文献   

20.
高校学术环境对研究生学术努力行为影响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实证角度探讨了学术亚文化因素对研究生学术努力行为的影响作用及影响机制问题,样本来自国内某"211工程"高校850名在读文科硕士研究生.研究发现:学术亚文化因素对研究生学术努力行为均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学术认同、学术理想在亚文化对研究生学术努力行为的影响中充当完全中介作用,即学术亚文化环境对研究生学术努力行为影响完全是通过学术认同、学术理想传递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