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实际工作中,新闻评论之所以被人们忽视,有一个重要而具体的原因,就是评论写作上的困惑。大则怕空洞说教,小则怕琐碎无物,往往陷于两难的境地,于  相似文献   

2.
唐棣 《视听纵横》2002,(1):87-89
在绘画与摄影的构图中,均有“留白”的讲究:即整个画中不要被景物所填满,要留有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有一种“此处无物胜有物”的意境,才算绝妙。国画中有一句话描述这种艺术形式的空间布局比较经典,就是“计白当黑”,表明了白也就是空的地方和着的墨一样都是国画整体的组成部分。王摩诘画山而不见云,齐白石画虾而不见水,那留出的空白,便是云,是水。  相似文献   

3.
信仰的钟摆     
对于印度佛教的衰亡,众说纷纭,然而论者甚少从佛教教义上去思考。在我看来,恰恰是其教义本身蕴涵着衰亡的危机。释迦牟尼佛以"空"立教,否定诸"有",然而随时代迁流,却又回归到"有",走的是一个"有→空→有"的过程,就像钟摆。  相似文献   

4.
科技期刊摘要的编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管灵 《编辑之友》1997,(3):36-37
在编辑部的来稿中,作者的摘要可谓千差万别,林林种种。有的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成果,言过其实;有的过于冗长,生怕表达不清;有的原封不动地搬来结论代替摘要;有的抓不住重点,介绍一般知识太多,空嗣无物,重复标题,或把引言写入摘要……即使出板的期刊,有些摘要也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说话、作文,最忌嗲味和无病呻吟。鲁迅把无故拉人闲扯,浪费别人的时间,说成“图财害命”;毛泽东把言之无物的长文章,比作懒婆娘的缠脚布“又臭又长”。谴责可谓严厉,挖苦入木三分。要说整治写长而空文章的作者,朱元津的办法真是高人一筹。朱元津,这个要过饭、当过和尚的明朝开国之君,大字不识,但为人精明。他登上皇帝的宝座后,经过一段实践,深怕大权旁落,就废除了丞相职务,由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和其他中央政权机构。他事必躬亲,日理万机,有时一天要处理四百件事,要看二百个报告,也真够累的。当时有的官员觉得对这个没有念过…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人对于著文立言,一向重视。“左传”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言,其次有立功。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后人也有“文章千古事”的诗句。我看这些话并不算夸大。试看古今中外多少名文佳作,真是历千古而不朽。至于怎样写文章,古今人议论的甚多,而首先注重在“诚”。古人说“修辞立其诚”;又说“不诚无物”。“诚”是认真。所谓“诚心诚意”,就是认真。“诚”也相当代表内容。“诚”了,固然不一定就有内容;而“不诚”一定“无物”。毛主席指责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说空话写空文的人,必然是没有诚意的。“诚”是热诚和热情。文章要有感情,特别是议论文需要有感情。人们读到好文章,可以击节叹赏,一咏三叹;可以眉飞色舞,击碎唾壶;可以拍案而起,鬚眉皆竖;也可以低徊惆  相似文献   

7.
家有韩迷     
女儿什么时候成了韩迷,我说不清楚,只知道她现在是地道的韩迷。 首先是迷韩剧。一日女儿回家对我说:妈,我觉得你真是老古董,别人的妈妈都爱看韩剧,你不看吧,也不让我看。我说。韩剧婆婆妈妈,家长里短,像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你有那时间看吗?  相似文献   

8.
1992年5月,在阔别老家数十年后,范敬宜先生回苏州考察工作十余天。6月3日,在《苏州人的性格变了》一文中(刊载于当日《经济日报·扩大版》),范敬宜先生写道:"在历史上,‘空’曾经是苏州人的主要性格弱点。‘苏空头’这个‘雅号’加在苏州人身上,至少已有数百年之久。所谓‘空’,主要指虚多实少,尚清谈而轻实务……这次来到苏州,真想寻找一番‘空’字在当代苏州人身上的表现,而且做好了在社交场合表演‘空对空’的思想准备。遗憾得很,都落空了。"因为,"实,逐渐成为苏州人性格的一部分。"历史上,"苏州人性格的另一特征是:‘文’。这个‘文’,既有斯文、儒雅的一面,又有经济细胞不发达的另一面。"然而,范敬宜先生在文章中说:"在苏州,我接触了许多不同层次、不同  相似文献   

9.
姜涌  付丽 《中国广播》2008,(4):70-71
我们国家大大小小的法律、法规、规章、具有强制力的政策等等加在一起,完全勾勒出了一个法治化国家的框架,但是,依然有个别官员或政府机关视百姓利益于无物,轻则践踏,重则败坏,此时,法律由于缺少了有力的执行而显得空洞而无奈。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蔡云骜 《军事记者》2007,(10):26-27
军事训练报道怕太实,练什么写什么,不注意主题思想的提炼,让人看了乏味。政治工作报道又怕太虚,通篇"认识到"、"体会到",大而空,让人望文生厌。怎样把政治工作宣传的稿件写实写活,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当游客站在峨眉山金顶背向太阳而立,而前下方又弥漫着云雾时,有时会在前下方的天幕上,看到一个外红内紫的彩色光环,中间显现出观者的身影,且人动影随,人去环空.即使两人拥抱在一起,每个人也只能看到各自的身影.这就是四川峨眉山神奇的"佛光"现象.这种"佛光"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相似文献   

12.
理论版,是主流媒体新闻舆论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报理论版,承担着引导人、教育人、提升人的素质的功能,担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重任。理论上的成熟,有利于干部群体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指导工作具有现实意义。但是,理论版又是比较难以办好的版面。首先,在选题上,如何既有一定的深度又贴近当地实际,难度不小;又由于理论文章的来稿往往有缺少针对性和形式刻板陈旧的通病,容易落入"空"和"旧"的俗套,也造成理论版难以引人入胜。针对这些问题,如何办好办活地方党报的理论版呢?  相似文献   

13.
<正>十年前,因为约稿通过电话认识了吴树江。而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伊春空难的报道上。我们杂志的用图理念是"别人有的,我们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们必须有"。因此,在图片的搜集上,要找到新闻事件的所有影像资料,然后优选。并且需要摄影记者在拍摄时做深入地采访。在我广泛撒网寻找第一现场照片的过程中,自  相似文献   

14.
假设你被蒙住眼睛,站到一个桌子面前。又假设有一个水桶放在桌子上,然后你被问到桶里是空的还是盛满水。  相似文献   

15.
<礼记·中庸>告诉我们:"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是天的德行,使自身做到"诚"也是人的德行,"诚"就是人的自我完善.诚信是毛泽东人际交往思想的基础,是巨大交往活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16.
"客里空"是假新闻的代名词。客里空这个虚构的文学典型人物出自前苏联作家考涅楚克的话剧《前线》,剧中有个特派记者叫客里空,此人捕风捉影,弄虚作假,后来这个名字就成为了新闻中虚构胡编的代名词。1947年6月15日《晋绥日报》以客里空为题,向读者作了介绍,希望每  相似文献   

17.
如今,在记者中流行着一种现象:"不到现场也能写出新闻,已然是科技进步后的新闻现象了.电话普及了,可以不必长途‘奔袭',直接拨号采访就可了事;有了互联网,省情市情县情乃至乡情村情,一搜便知,再加上电话补充采访,在‘线'几乎可以全部搞定,不必下到县里乡里与当地的干部群众打照面了.这样做,既赢得了时间,又节约了采访成本."笔者认为,这是网络时代的"客里空"变异现象,并想就此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心有物,天地皆窄;心无物,则天宽地阔。开放的胸襟能接受新观念,适应新的情况和挑战,古云:“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有一个活泼的心便容易接纳新想法而得利,老子所说“上善若水”就是同样的意思。  相似文献   

19.
常有读者议论:“我就烦看会议消息,又臭又长”.也常有记者感叹:“搞会议报道最没意思,出力不落好”.写者不愿写,读者不愿读.取消会议报道,行不行?不行.我们的报纸多是党委机关报,党和政府的许多重大决策是通过会议制定的,并要通过各种会议进行贯彻.况且,多数会议的召开是事出有因的,深入钻进去,你会发现会议还是信息的集散地.换句话说,会议是新闻的重要来源之一.纵观以往经济会议报道,主要弊病是:滥、长、空及写作的程式化,不要说读者不愿看,就是自己也觉得讨厌.  相似文献   

20.
《兰台内外》2006,(1):18-19
“四个基地”建设工作是一项推进档案事业快速向前发展的重大工程。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感到“四个基地”建设最难的是教育基地建设,而教育基地最难的又是爱国主义教育展馆建设。作为元权、无钱、无物的“三无”档案部门,若实现这项宏大的工程又谈何容易?况且,教育基地的教育展馆离开人、财、物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