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从解释学的视野中来看教学活动,教学是一个相互理解的过程。教材、讲解、回答等,是教学中作为理解对象的文本。书面文本和口头文本各有优缺点,应当互补。为了达到正确理解,教学必须有必要的对话、讨论,以达到“视界融合”。理解是在“前理解”中的理解,而预习是确立“前理解”的必要环节。理解必须经过“解释学循环”,复习是“解释学循环”的环节。对文本的理解总会有歧义,因此,出题要尽可能避免歧义,而阅卷则应当宽容。  相似文献   

2.
解释学主要是指关于文本的意义理解与解释的理论和学问,它的方法论意蕴主要包括视域融合促成新意义的生成、超越文本促成新思想的发明、主体间性的关系是视域融合的必要前提、解释学循环是个体认识发展的重要机制、文本意义的增益需求理解和解释、彼此共识的达成依赖于对话与互动、一切的理解建基于个人的历史经验.解释学方法论对教育研究的启示在于:教育研究应将对象"文本化",促进文本意义的生成,形成一种新型关系,深入挖掘教育存在的本质意义,使用解释和理解的方法,将其作为一种对话,了解并解释教育事实背后的意求.  相似文献   

3.
跟往事干杯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重在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然而。这在解释学看来,理解就是一种“视野融合”。用这样的观点来把握文本.文本也就自然进入了理解的范畴。理解文本不是师生对外在的客体的把握,而是师生视野与文本视野的整合,是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在对话中.文本向师生开放,即文本要面对师生的追问不断提供新的答案;师生向文本开放.也就是师生在文本中理解自己、扩展自己、提升自己。  相似文献   

4.
一解释学亦被译作“释义学”或“诠释学”,它的核心问题是解读者对被解释文本的解读和理解问题,因而,理解便成为解释学的核心话语。在解释学里,以对待被解释文本的不同观念和看法又可以将其分为新旧两种,分别称为旧解释学和新解释学。旧解释学要求解释者在面对文本时要抛弃自己  相似文献   

5.
教科书文本的权威性诠释使教师和学生都沦为客体。消解了其生命活力和创造性;教科书文本的主体性诠释克服了权威性诠释的弊病,但是理论上的缺陷使其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问题。教科书文本诠释的“解释学循环”,从本体的层次上重视每一个个体的经验及其对文本的理解以及不同个体之间的对话.促进了每个个体的解放与和谐的共同体的建立,从而超越了权威性诠释和主体性诠释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教科书文本的权威性诠释使教师和学生都沦为客体。消解了其生命活力和创造性;教科书文本的主体性诠释克服了权威性诠释的弊病,但是理论上的缺陷使其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问题。教科书文本诠释的“解释学循环”,从本体的层次上重视每一个个体的经验及其对文本的理解以及不同个体之间的对话.促进了每个个体的解放与和谐的共同体的建立,从而超越了权威性诠释和主体性诠释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问题是智力活动的起点。阅读是一种对话,阅读理解就是读者和文本建立起相互问答的伙伴关系。达到双方的视界融合。理解的标准则是“解释学循环”:所有部分和整体的和谐。教师的提问是导读。提问设计应遵循“解释学循环”的原则,做到系统性、层次性、恰当性,帮助学生在阅读中达到“双重建构”,即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带来的教学变革之一就是变讲课为对话 ,《语文课程标》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表明 ,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态 ,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这种对话分为两种 :学生与文本教材的对话 ,包括对文本的理解、欣赏与批判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是师生双方敞开心灵、人格对等地进行精神交流 ,实现这种对话 ,它要求教师的 ,不仅要有个性的自我完善——需要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悦纳学生的情怀 ,更要有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9.
刘彬 《考试周刊》2009,(16):57-58
解释学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影响。在文本解读方面,尊重了读者的主体性与差异性。本文从理解的前结构与语文教学,"解释循环"与语文教学,"文本意义"的理解与语文教学等几方面分析了哲学解释学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一切理解都是以前理解为基础的,这是现代哲学解释学中被公认的命题。它告诉我们:每一个读者对文本的理解都受文本及读者的制约,受读者原有图式的制约,任何理解都不是从空白开始的。要促成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继而与文本进行对话,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原有图式,以适切的情景、开放的问题让学生一下子与文本建立起意义联系,产生阅读的张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20,(94):11-12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的对话,一种精神与另一种精神的融合,一种素养对另一种素养的提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及思想碰撞的互动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生与文本对话时,要指导学生尊重文本,慢慢读,慢慢欣赏,慢慢浸润心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走进文本的最深处,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传达的思想,真正尊重文本和理解文本,挖掘出文本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解释学,又称释义学或诠释学,起源于古希腊。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形成了一般解释学;海德格尔则把一般解释学提升到现代哲学解释学阶段。理解与对话构成了现代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理解是解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伽达默尔认为,视界主要是指人的前判断,是文体的作者和解释者对文本意义的预期表达,被融合的视界即是文本的“原初的视界”和解释者的“现在的视界”,  相似文献   

13.
丁玖 《教书育人》2010,(2):62-63
关于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关于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主要包括老师与学生、老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受和解读,不是把自己或权威的解读灌输给学生,而是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互相交流,进行对话。  相似文献   

14.
对话是阅读文本的方法之一,阅读文本的过程,其实质也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自我对话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文本是一种对话的载体,交流的平台。文本内的对话,就是师生、学生的对话交流始终落在文本上,把文本分析落到文章的关键词、重点句、精彩段上,挖掘出文本潜藏的内涵,让学生从独自品尝到交流分析,在不断地与同伴,与老师的对碰中获得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5.
一、“前理解”是理解的通道 所谓“前理解”。通俗地说.就是“理解前的理解”,即主体理解文本前所已有的价值观念、经验、知识、思维方式等等。人们在阅读作品时.实际上情不自禁地加入了许多“先入之见”甚至“传统偏见”。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要设法让学生克服这种“先入之见”.从而进行所谓“清白的阅读”。在传统解释学中.受18世纪理性主义的影响,先见、偏见、传统等“前理解”确实曾被看作是影响正确理解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教师应是文本优秀的阅读者,文本能动的展开者。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教师先得与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取得和学生对话的资格,进了课堂才能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才能和学生交流。”笔者认为,在解读文本时,教师要读好“三字经”,着力提高文本解读的厚度、效度与宽度。  相似文献   

17.
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新思路,而在“多重对话”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对话的前提,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我们应抓住这一关键,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相似文献   

18.
按照现代哲学解释学的理论,文本是一种召唤,它渴求被理解。而学生则对文本做出积极的回应,双方不断发生关系,最终实现融合。而意义就在这种对话中生成。建构主义心理学也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学生用自己的经验、知识解读文本内容,从而在自己头脑中建构出新知识与新世界,这种建构是和教学同步进行的,学习者的学习完全是自主的活动。  相似文献   

19.
何伟俊 《云南教育》2008,(11):20-2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学生、教师、文本这三者中,教师应先有自己和文本对话的心得和收获,才能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并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供必要的帮助。当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学生也会有自己和文本对话的独特理解,这样的理解也会给教师以启发。但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间对话的过程。”文本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凭借,因此教师要准确地解读文本,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才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