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1979年,按理说应该是我从部队退伍之年;我是1976年从上海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应征入伍的。当时很明确,服兵役满二年即可退役。1979年与我一起到部队的10位上海兵中的确有好几位退伍回沪了。然而,我却在这时接到部队命令,调我到南京军区司令部档案馆继续服兵役,至此开始了我档案工作的生涯。1981  相似文献   

2.
(一)如果说人生总有几次抉择比较艰难的话,我仅有的两次都与西藏有关。第一次是1995年春天,人民日报需要派一名援藏干部到西藏日报任副总编辑,根据条件,许多同志认为我是较佳人选,动员我报名;第二次是1998年春天,我3年援藏任务即将期满。当我拿着3年援藏总结到人民日报汇报时,邵华泽社长见我的第一句话就是:“西藏自治区党委给报社发来电报,请求将你留下来再干一期(3年)。我已经作了批示,首先就是要征求你的意见。”其实,这两次抉择的主动权都在我自己手中,我要不报名、不表态,已不会受到任何的责备,但我最终还是选择了…  相似文献   

3.
2002年10月,我随上海科技代表团到西藏采访。时值秋天,拍摄了一组新闻图片《科教援藏绽新花》(10月20日在《文汇报》发表)同时,也拍摄了一些风光、人文的照片,借此请同仁斧正。  相似文献   

4.
岁月之河漂走我的许多回忆,却冲刷不去1976年国庆节我在唐山抗震学校参加升国旗仪式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相似文献   

5.
《兰台世界》2017,(Z2):74-76
<正>1976年我国"文化大革命"结束,这年,我中学毕业响应国家号召下乡到丹东市东港市北井子镇临海村插队落户(原东沟县北井子公社临海大队青年点),成为一名下乡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77年10月份国家恢复高考,12月份我参加了国家恢复高考的首次考试,没有考上,但我没有灰心,边劳动边学习,1978年我又报名参加了高考,终于考上了辽宁省人民警察学校,成为国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恢复警察学校的首届学生。1980年毕业,年底分配在丹  相似文献   

6.
1978年冬,当大雪覆盖西北大地的时候,一封来自香港的邀请信寄到了我所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这封信,一时间成了当地的特大新闻. 事情还得从十多年前说起…… 一 1964年,我从上海支边到新疆.才两年时间,因为家庭出身问题,被戴上"反革命分子"帽子,交群众监督劳动,喂猪、养鸡、放牛、种菜. 1976年,"四人帮"垮台了,很多支青开始想方设法回城,或佯装身体有病,或借口接替退休的父母,我没办法可想,只能留下来安心改造.  相似文献   

7.
徐雁 《出版科学》2013,(3):103-107
回顾新中国初期"十七年"的外国文艺作品译介活动,以上海为重镇的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出版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果;而在1966—1976年间,外国文艺作品译介和阅读活动被迫中辍,文人学者们也在此期间留有难以磨灭的外国文艺图书的禁锢回忆。  相似文献   

8.
正我与外公张闻天共同生活的时间有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5年至1959年,那时我9至14岁。当时外公从苏联回国,担任外交部常务副部长;我在北京读小学三年级一直到初一读完,1959年庐山会议后回上海父母身边。第二阶段在1975年3月,那年我29岁。我去广东肇庆探望被幽禁的外公,时间有两个星期。第三阶段是1975年8月至1976年7月,外公最后  相似文献   

9.
郭秀玲 《北京档案》2008,(10):21-22
1976年我从学校步入社会,30多年来,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历程。1987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这一年,恰逢我工作调动,从机关档案室到丰台区档案局工作,亲历了档案事业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记者部落     
他三次进入可可西里,记录野牦牛队护卫藏羚羊的惊险经历;他援藏三年,在雪域高原拍摄下动人的画面。"传媒骄子"刊登天津电视台记者陈国望的专稿《走进可可西里》。  相似文献   

11.
回音     
<正>侯庆山:拜读了贵刊"我的上海缘"征文中的诸多文章,感慨良多。我是上海人,今年79周岁。几十年来,我曾辗转多地:早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求学,毕业后到外交部,被派往我国驻瑞典大使馆工作,后来又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无论我身在何处,上海一直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上世纪80年代,我从部队转业回上海工作,亲历并见证了  相似文献   

12.
<正>从"北漂"到"沪漂"套用一个时髦的说法,我也是个新上海人。我的家乡远在甘肃,父亲是西北人;上海是我母亲的故乡。因为父母工作都忙,我从小是跟着外婆长大的,小学中学都是在上海读的,直到1984年高考前夕才回到家乡甘肃。上海于我而言,可谓生于斯,长于斯,是比自己故乡更亲切的地方。高考成绩优异的我,以当地高考状元身份,于1984年考入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1988年当我大学毕业时,中国的计算机产业刚刚起步。因为看到了计算机行业的无限前景,就一心想利用所学,在北京搞出点名堂。于是,我留在了北京中关村,开始编软件、开电脑贸易公司,照现在流行的讲法是当北漂、搞创业。因  相似文献   

13.
谊醇青稞酒,情浓酥油茶.1974年7月,我们复旦10多位教师和上海其他高校共40位首批援藏教师,跨上了西行列车.难忘的两年西藏生活真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  相似文献   

14.
今年3月15日,我作为烟台市赴西藏采访团中唯一的广播记者,到烟台市对口支援的西藏日喀则地区聂拉木县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采访。一位援藏干部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三年援藏,终身受益”;而对我来说,半个多月的赴藏采访,时间虽然短暂,却对我今后怎样当好记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我是在西藏学会怎样当记者的──尽管在此之前我已经做了十二年的记者。启示之一:记者是一种艰苦的职业记者是怎样一种职业?或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在不少人眼里,记者是一种风光体面的职业。此次赴藏采访,使我对自己从事了十多年的记者职…  相似文献   

15.
<正>琉璃工房在上海,已经近二十年,我自然也在上海生活近二十年。一个生在台湾的北平人,在上海过了二十年。对这一代的中国人而言,不能不说这是海峡两岸的大变化。琉璃工房为什么在上海?可能连我自己都没有好好想过。我父亲是北平人,但是,1993年之前,我没有到过大陆,更不用说北京。在台湾受教育长大,对于"我是中国人",概念上完全清楚,而且没有疑惑。但是,脑海中的大陆印象里,第一阶段全是"四万万五千万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考察1949年至1952年间上海华东新闻学院和上海新闻学校对新闻从业者的整编改造,探讨该新闻教育机构在新闻从业者职业意识与角色身份转换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在人事整编中,华东新闻学院和上海新闻学校发挥了临时接纳和改造旧有新闻工作人员的作用。在华东新闻学院成立之时,其学员还不具备"国家干部"身份;而在第二次整编之时,私营报业的旧报人是"国家干部"的观念,在上海新闻学校成立之前,就已经在思想改造的过程之中被提出和贯彻,并成为这一群报人的新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7.
以1920年文华图书科的创建作为中国现代图书馆学教育诞生的标志,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程,回望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百年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六个时期:①发轫期(1920年-1941年7月);②成长期(1941年8月-1949年9月);③转型期(1949年10月-1966年4月);④停滞期(1966年5月-1976年10月);⑤恢复发展时期(1976年11月-1992年9月);⑥突破变革时期(1992年10月-)。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百年历史演进路径为:①专业化、规范化不断提升;②学校教育由单层次向多层次再向高层次演进;③培训教育始终是图书馆学教育的重要形式;④图书馆学教育"盲点效应"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18.
<正>上海,一个外号"魔都"的城市。从小到大,听过、看过、读过不少关于上海的资料、影视作品。在港人的印象中,每每谈及上海,第一个反应大概都是那"浪奔,浪流"的《上海滩》电视剧主题曲吧。当然,还有那炫目华丽的外滩景色。我在作为交换生来上海前,曾到此旅游两次,但每次总是匆匆一瞥,未能好好品味这座城市。如今回想起2014年上半年在上海生活的点点滴滴,亦算是感受到了"魔都"的魅力吧。虽然我不知道"魔都"这称号的真正由来,但我猜大概是其景  相似文献   

19.
回音     
正瞿铭荣:《档案春秋》2020年2月刊上《伏罗希洛夫访问上海记》一文,使我回忆起当年情景。1957年4月,我就读于"时代中学"读初一下,那时学校在延安中路1135弄底(今"延安饭店"西侧弄底,靠近华山路)。伏罗希洛夫到沪那天市里组织市民在马路上夹道欢迎,正好路经延安中路。我家住在"慈厚南里"的安南路(今安义路)弄口(现在静安嘉里中心香格里拉大酒店),下午我到"慈厚南里"的延安中路  相似文献   

20.
正2020年春节前夕,杨浦区第八批援藏干部、拉孜县委常务副书记施忠民兴奋地告诉我:"去年12月,拉孜县实现脱贫摘帽,提前完成了中央、西藏自治区和上海市委赋予的扶贫任务……"闻此喜讯,我感慨万分,在那雪域高原学习、工作、生活一千天的峥嵘岁月,顷刻浮现眼前。往昔虽已远去,但依然历历在目,恍如昨日……向往神鹰,情系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