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集宁师专学报》2018,(3):77-81
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调查福建高校太极运动推广和太极文化传承现状,综合分析太极文化对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意义。旨在促进太极文化在高校中的发展,丰富福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使之具有地域特色和传统特色,同时为传承我国优良的民族传统文化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开发太极拳校本课程,可以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体育,培育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体育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为把我校的"太极特色"发扬光大,大力发展学校群众性太极活动,笔者主要抓以下四个方面。一、加强宣传,提高认知度太极精神在带动校风、班风建设上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3.
《集宁师专学报》2016,(5):75-78
太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太极文化的影响下,武术家以阴阳哲学的原理创编出太极拳,通过习练太极拳可以疏通经络、缓解压力、增强体质。该文通过文献研究,阐述太极文化内涵思想演变的三个重要阶段,从太极文化的演变阐述太极拳的发展及特点,旨在对太极文化及运动更好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中国传统哲学范畴探析太极拳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进一步探析中国传统哲学对太极拳基础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太极阴阳学对太极拳的产生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是太极拳哲理思维的基础.太极拳是一种自然规律形成于客观社会中的文化现象,太极拳的作用在于全面地促进人的身体、思想、精神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精髓与需要。中国传统哲学与太极拳的关系,有很多东西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化的特有背景下,产生了以中国传统哲学为理论基础的太极拳。从太极哲学到太极拳术,古代的习武者通过练习太极拳来表达自己对传统哲学的理解,同时也将中国武术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从太极拳文化看其竞技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是一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是一种集哲学、美学、医学、教育学、伦理学等为一体的科学.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太极拳运动中的哲理、古典美学,以及太极医学的需要分析,进一步揭示出太极竞技是对太极文化认识的深层延伸.  相似文献   

7.
<正>太极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近年来,太极拳在正阳县得到普及推广,太极文化在正阳县各行各业中生根发芽,也渗透到了教育领域。古老的太极文化和现代教育相结合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正阳县大春文武学校以太极拳为特色,把太极拳套路、器械纳入课程开设体系,把太极文化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太极课堂。教为阴,学为阳,以  相似文献   

8.
针对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现状研究发现,在太极拳的传播过程中太极文化的传播很少,而太极文化和西方文化体系具有互补性,通过太极这种体育文化的传播,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和解读,分析太极拳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太极拳的文化内涵进行解析,找到可以实现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法,指出通过简化太极拳动作是实现太极拳文化传播的前提;挖掘太极拳文化中的人文教育价值是太极文化输出的关键;应通过对动作名称和太极服饰的改革来体现太极文化。  相似文献   

9.
《嘉应学院学报》2017,(8):92-95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涵了许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小学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接班人.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提出太极拳运动在中小学推广的依据和价值,探讨推广太极拳的可行性及方法,为丰富校园文化和太极拳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高波  任聪  王晓莉 《考试周刊》2014,(79):99-100
本文主要采用统计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渭南四所高校太极拳发展运动的现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此类活动开展很少,教师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大学生对练习太极拳的热情不高,学校不够重视等。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把太极拳运动融入到体育教学乃至全面素质教育之中的观点,对于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的改革有指导意义,有利于促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通过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加深学生对太极拳此项运动的认识;提高专业教师的能力修养,满足教学及文化需求;继承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太极拳运动包括套路和推手,作为武术课教学的太极拳,大多数学校只教套路不学推手,因太极拳慢练的运动方式,许多学生认为太极拳只适合老年人运动,对太极拳学习失去兴趣.高校学生年轻有活力,纯套路的教学没有竞争与对抗,不适合青年人的特点,应该增加太极推手的对抗形式,增强学生对太极拳理法的了解与热爱.  相似文献   

12.
太极推手运动是太极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太极拳的精华部分.通过对30名在校大学男生长期科学的太极推手训练并对训练效果进行针对性的统计研究,研究结果证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或课余活动中推广太极推手运动,将对大学生的体质增强、人格培养等多个方面起到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太极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灵瑰,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易学,发展于中国的道学、儒学文化,并且涵盖由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太极文化以太极图形、色彩的相互矛盾关系,表达了"全息一元"和"一分为二"的宇宙观,说明了一切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对立统一的根本规律;太极图包含了关天事物发展的终极目的和根本规律的哲学理念:在相互矛盾的对立体中追求平衡与统一,实现矛盾各方的相互包容、化解,最终使矛盾的对立各方趋向多元的和谐统一;以太极图为标示的太极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维和文化观念等,为太极拳运动实践提供了思想依据。太极拳作为表述中华太极文化的生命形态或典形载体,太极图示所表达的哲学思维和文化观念应是其核心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广府太极拳传播推广和太极拳产业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借鉴其他项目的发展经验,分析广府太极拳产业发展的优势,提出对策,探索不断提高太极文化影响力,促进广府经济、文化、旅游的健康持续性发展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是一项追求个体自身,以及个体与自然、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讲究礼教性、教育性的文化活动;是净化广大青少年心灵,培养青少年高尚道德情操的有效手段。技击不仅仅是太极拳拳术运动的本质功能,也是太极拳文化思想的载体。了解太极拳的思想渊源,全面认识太极拳技击人文思想内涵,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校园传播太极拳文化视域,分析技击在传播、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中之价值,为促进民族文化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和太极运动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的太极拳运动,通过融摄“太极哲理”,以太极哲理规范太极拳技,完成了太极哲理与太极拳拳理的融合,促成了人体运动规律与“太极哲理”的交融,构建起了包容有以动养生、以内导外、逆向运动、顺应阴阳、中和律己、和谐处外六大要素的太极运动观.她以区别于西方体育运动观的特征和独具特色的运动价值,从文化学意义上丰富了世界体坛的多样性,从生命学意义上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一种已被亿万人的锻炼实践证明、经现代科学研究验证的太极健身运动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来论述传统太极拳的继承与创新,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学习前辈那种博大胸怀、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本着尊师重道、扎实苦练、用心领悟、客观务实的态度,将自己的太极功夫练得更好,让传统太极拳能得以继承和发展,我们才不负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作为传统太极拳的传承人,使太极拳得以规范和提高,我们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8.
邯郸广府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太极拳由武式第二代传人李亦畭命名于斯地,并由十三式改名为太极拳。太极拳文化源远流长,与中华文明同生同长;是健身术,是哲学,是文化,是艺术。为了大力发展太极文化,邯郸学院太极学院实施"12345"工程,着力推进太极文化的研究、开发、推广等工作,进而实现太极拳大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9.
《易经》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对太极拳运动的形成、发展、完善也同样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象思维模型是以"图"和"象"为思维工具,以太极图、阴阳、五行、八卦、六十四卦、河图洛书、天干地支等象思维符号为基本结构来揭示、认知宇宙的普遍运动规律,成为太极拳理论的主要思维方式,是太极拳象思维模型的核心思维。本文从象思维、观物取象、太极阴阳、卦爻、五行模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太极拳运动是一个整体,又是一个整体运动.运动整体是个圆,因是阴阳运动的统一体,它的理论基础是太极整体观和整体生命观;整体运动是形、气、神运动的统一体.所以太极整体观和整体生命观都是太极拳的理论基础,这两种整体观在太极拳中运用,产生了太极拳运动整体观和太极拳整体运动观.太极拳运动整体观说的是太极运动的全面性.它和太极拳整体运动观相结合,就是太极拳整体观.太极拳整体观是拳术运动与生命运动相结合的整体观.练太极拳不只是形体练习,还要练意和气,达到形、气、神俱练,使太极拳成为具有民族文化风格的整体健身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