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谱牒作为一种宗族文化产品,很早便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谱牒作为宗族历史的记录形式,它的延续何以能够如此漫长,它何以能够在中国广阔的空间上得以存在。笔者认为,对儒家文化全面的通俗化的宣传是其得以长期传播的重要原因,而共同体文化基础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新媒体则有可能更进一步拓展谱牒文化传播的时空。  相似文献   

2.
杨国藏  马瑞贤 《传媒》2023,(22):46-48
人工智能时代,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迎来全新发展机遇,文化传播云参与活动增多,但是文化传播的叙事思维仍较为粗放。在国际传播中,语言服务为文化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文化传播是语言服务的附加价值,新时代的数字语言服务对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跨文化数据分析平台、基于大数据形成中国文化翻译工具系统、创新语言服务人才培养路径,数字语言服务能够助力中国文化分层传播,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3.
刘鹏 《今传媒》2023,(11):104-109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外合拍片数量逐步提升,呈现出日趋繁荣的景象,但是,合拍片的跨文化传播效果尚不显著。对此,笔者基于中国优秀文化构建的中外合拍片跨文化传播模式以及评价体系,对跨越种族、文化和地缘等传统边界展开的中外合拍的主体定位、合拍内容、合拍方式、跨文化传播受众、规避文化折扣以及探寻文化间性等问题展开探讨,旨在助力合拍实践,推动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4.
从政府对传媒的管制看中国古代禁书──中国古代禁书专题研究之一师曾志文化典籍作为宣传思想、传播民意的一种舆论工具,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漫长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虽然战乱频繁、朝代更迭,但是对文化典籍从总体上还是形成了较严密、系统的管理和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是其精神和智慧的长期积累和凝聚。文化的影响力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但是,当前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与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大国的地位明显不相称。其原因固然复杂,但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作者在对文化和跨文化传播界定的基础上,回顾了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历史,分析了其现状,并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提出了真正树立以受众为导向的观念、整合跨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跨文化传播的渠道整合、跨文化传播的战略整合等方面的对策,从而为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提供借鉴,以提高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如何将中国文化更好地传播成为当下中国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数据阐释在中国节俗文化中春节文化的影响之重。同时,笔者透过民俗视角,对春节的部分习俗内涵展开介绍并进行初步的教学设想,又在春节文化对外传播的意义方面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7.
经济一体化、世界一体化的形势带动各国文化的大融合。在这种文化大背景之下中国品牌如何实现跨文化广告传播的成功呢,中国品牌又当如何在广告传播中保持中国品牌文化之心呢。笔者结实教学工作对此问题进行了相关探析。本文首先从跨文化广告传播含义及特征对跨文化广告传播进行了概述,继而对中国品牌跨文化广告传播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相关论述,最后笔者总结了中国品牌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具体策略实施。  相似文献   

8.
进入新世纪,信息传播的内容及表现形式表现出明显的娱乐化倾向,其影响波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已呈现明显的娱乐化趋势。笔者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娱乐化模式  相似文献   

9.
王石泉 《新闻记者》2012,(10):83-87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受世界关注的程度在不断增加。但是中国在文化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软实力"(soft power)要远远落后于其经济增长的"硬实力"(hard power)。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中国的对外形象塑造,加大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开展中国的国际传播和国际公关的力度,树立中国健康的国际形象。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在国际传播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对一些必须的能力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引起文化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在此背景下,中国媒体既要固守中国的文化版图,又要吸引外国文化的精华,同时还要进一步向外国受众传播中华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跨文化传播的挑战。本文以全球化为背景,探讨中国传媒如何采取新的跨文化传播对策,同时涉及对策的传播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郝鑫岐 《新闻世界》2012,(5):217-218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但是目前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以及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与中国文化本身的内涵和蕴力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反差。经济全球化使跨国公司成为促进各个国家联系交往的纽带,很多中国企业走上了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他们身上所承载的中华文明,也将在世界的舞台上熠熠闪光。本文以同仁堂的海外发展为参考,以求探索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之路。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加强与世界的交流和沟通,争取国际社会更多的理解,壮大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的官方传播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海外孔子学院的推广、国家形象片的海外传播等。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官方传播有时也会引起海外民众的警惕和误解,亟需构建海外民间传播体系或机制。借助新媒体和民间传播,有利于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为此,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用新媒体技术"软化"传播内容,立体化讲述"中国文化故事";用好民间传播力量,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入海外社区;转变传播战略思维,注重情感传播,构建处理海外传播不利因素的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电影国际获奖看新时期中国电影外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电影作为中国文化形象的传播载体,在对外文化传播、国家形象塑造上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中国电影频繁摘取国际影奖,但在一片繁华的背后显示出中国电影外宣的一系列问题。笔者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从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和独立电影三人类影片入手分析其原因,并试图从政策引导、业界重心、人才培养和策略把握上探究下一步电影外宣的发展对策,探索如何为中国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4.
朱赟 《今传媒》2016,(1):85-90
近年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各级政府的推动下,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越来越重视.作为只有在动态传播中才能保持文化活力、传承特定文化意义和文化符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体在其传播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增强现实宣纸技艺文化系统这一新型媒体传播方式为例,从使用与满足理论探究宣纸文化传播的新模式.笔者通过对增强现实宣纸技艺文化系统和目前现有的宣纸技艺文化传播媒介实证研究和对比分析发现:传播宣纸技艺文化的媒介中,受众选择增强现实技术的使用动机更强,并能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获得更强烈的满足效果.因此,增强现实技术可以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或路径促进宣纸技艺以及更广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  相似文献   

15.
邓妍  刘嘉毅 《东南传播》2013,(9):154-156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文化之所以能够引领企业崇"孝"热潮并迅速成为中国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正在于它在企业中以孝道、孝义、孝行为主体传播内容,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拥有较强的文化接近性与文化管理价值。同时,与西方企业文化相比,正是通过其同心圆传播路径及复合传播模式形成的特殊传播机制,孝文化才为企业获得了由内及外的多重传播效应,展现出强大的企业文化力量,它同时也说明企业管理、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的结合已成趋势。  相似文献   

16.
李孟淇 《今传媒》2012,(6):139-141
中华体育文化历史悠久,具有本民族体育文化的鲜明特色并广泛传播。这不仅是建设体育强国、复兴中华文明的需要,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体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更是快速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方法之一。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分析中华体育文化能够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原因及当前中华体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现状,探究利用中华体育文化传播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策略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都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与交流,而基督教早期在中国传播却因各种原因频频受阻,并在近代史上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和抵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跨文化传播效率的角度,阐述了中国文化在跨文化影视传播中的优势与劣势。在此基础上,笔者以2008年奥运会这一历史性的跨文化传播机遇为例,结合好莱坞影视界对《西游记》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实践,就有效提升中国文化的跨境传播效率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战略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19.
广告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承担着重要的文化职能,传播主流价值观、引导精神追求的公益广告更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内化于人心的民族心理必然会影响中国公益广告的发展,公益广告只有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心理,才能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因此,研究其传播机制,增强对传统文化心理运用的系统性对于公益广告创造性地利用传统文化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健康传播研究自开始以来就一直受到国外健康传播研究的影响,在40多年的研究历程中,由缓慢推进到快速向前,受到中国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至今仍处于一个无系统理论与无完整学科建制的阶段。笔者通过对其转译过程、困境分析两方面的解读,试着提出相应的突围建议,最后立足于中国国家意志的思想层面,强调健康传播研究对于中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