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黄梅戏是安庆地区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旅游资源更是安庆宝贵财富。黄梅戏与安庆旅游可以互动发展:通过黄梅戏艺术表演,全力促销安庆旅游产品,着力打造安庆旅游特色,注重黄梅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不断提高安庆旅游经济效益;借助安庆旅游资源,可以更好地培育观众,拓展黄梅戏题材,促进黄梅戏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针对黄梅戏每况愈下的生存状况,分析黄梅戏日见衰微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系统提出了传承、振兴、发展黄梅戏的观点:牢固树立黄梅戏文化生态系统的大黄梅理念,以黄梅戏教育教学为基础,以黄梅戏研究为动力,以黄梅戏文化产业为平台,构建黄梅戏产学研一体化传承模式。  相似文献   

3.
基于布迪厄场域理论,从历时、系统关系角度重新审视当代安徽黄梅戏发展环境,考察影响其发展的社会因素,剖析当代安徽黄梅戏场域结构变迁和不同黄梅戏场域的生产、消费惯习。当代安徽黄梅戏发展主要集中在以各级黄梅戏专业剧团为生产主体的黄梅戏场域,它深受传统场域影响并引发长达数十年的黄梅戏改革。黄梅戏改革能否推动黄梅戏繁荣主要取决于它是否顺应黄梅戏自身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4.
黄梅戏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民间黄梅戏班社是发展传承黄梅戏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2008年11月到2009年3月,调查小组一行三人对安庆地区相关民间黄梅戏班社构成、数量分布、演出市场、场所、季节、请戏事由、班社收入、运营模式、政府管理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真实地反映了当前民间黄梅戏班社的生存状况,揭示了其内在运营机制。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黄冈师范学院进行抽样调查,了解黄梅戏在大学校园的传播情况,同时对调查情况进行总结,并引发对黄梅戏传播诸问题的反思。了解到黄梅戏的复兴发展之路应该是与时代相结合,黄梅戏是人民的戏曲应当回归到人民群众中,同时黄梅戏也应该要走进大学校园,走进学生们的课堂。只有充分了解黄梅戏在大学校园的传播情况,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让本地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走进大学校园,更好地推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黄梅戏在湖北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湖北黄梅戏理论研究的人才相对缺乏,理论研究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黄冈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申报立项的“黄梅戏艺术研究”课题下确定了三个研究方向,即黄梅戏声腔及其发展研究;黄梅戏表演研究;黄梅戏剧目及起源研究。要通过这一研究为从整体上促进黄梅戏艺术在湖北发展作出努力,并在相关的学科研究领域推出一批具有较高学术质量和一定学术影响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正>2017年8月,安庆师范大学以黄梅戏艺术发展研究中心为依托申报的项目"黄梅戏青年旦角演员培养"获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并联合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启动实施。国家艺术基金是由国家设立,旨在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原创精品力作、培养艺术创作人才、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基金。"黄梅戏青年旦角演员培养"项目针对黄梅戏旦角艺术传承发展中的特殊问题和地方戏传承发展中的一些共性问题,通过集中理论培训和表演实践训练,引导演员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理念,提升其审美境界、理论素质、表演技能和创新意识,从而为促进黄梅戏艺术的传承和振兴,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以来,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实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黄梅戏艺术改革转型,使黄梅戏理论研究、文化生态、传播形式呈现新特点,涌现出很多富有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的作品。理论研究聚焦戏曲本位,关注传承发展。媒体融合时代的信息传播改变了传统的黄梅戏传播生态。黄梅戏创作、表演在继承中创新,黄梅戏传播形态呈现多元化。  相似文献   

9.
舞台美术是黄梅戏艺术的一个重要艺术部门,其随着黄梅戏艺术的发展而发展。当代黄梅戏舞台美术的舞台理念已经不是传统的画画布景、摆些道具、打打灯光的简单艺术形式,而是随着黄梅戏艺术的发展,不断寻求黄梅戏艺术整体的完整性,舞台美术的程式样式与现代审美价值、审美精神相融合,与当代舞台科技相融合,与当代艺术的发展意识形态、艺术观念相融合。但是,当代黄梅舞台美术的发展有很多问题制约着其发展,如黄梅戏艺术市场的不景气、传统黄梅戏对舞台美术的忽视、黄梅戏舞台美术研究与设计人员的缺乏、黄梅戏舞台美术人才培养的后继无人,等等。  相似文献   

10.
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在其唱腔、表演、伴奏、旋律调式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吸取借鉴了其他剧种,经过历史的打磨造就了现今黄梅戏较为统一的形式。但时代潮流的发展以及传播媒介的变化,人们普遍忽略了戏曲这一优秀传统文化。黄梅戏电影在继续发扬黄梅戏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变化,将黄梅戏与各种姊妹艺术结合起来。因此,不妨从黄梅戏电影去看黄梅戏近些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黄梅戏《徽州女人》以其鲜明的音乐特色占据了戏曲舞台的重要位置,它在沿袭传统黄梅戏基本特征的同时,音乐本体又有了适当的创新,即调式使用有了延伸,音域运用进行了扩展,调高有了新的设定.这些创新虽然引起了“像与不像”之争,但在黄梅戏音乐发展道路上确实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2.
论天柱山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柱山具有发展文化旅游的条件.其中,以三祖寺为主轴的宗教文化游,以薛家岗遗址为主轴的古文化游,以黄梅戏和"孔雀东南飞"为主轴的爱情游,既代表着天柱山文化旅游的精华,又与周边的旅游景点有一定的错位,因此大力发展很有前途  相似文献   

13.
黄梅戏原本是一个地方小戏,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由京剧、豫剧、越剧、评剧共同组成的全国五大剧种之一。她虽脱胎于民歌小调,但经过与舞蹈、念白、戏剧表演的结合,进而转变为综合性较强的戏曲表演形式。在这个过程中,黄梅戏中的舞蹈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程式化的发展过程。黄梅戏舞蹈虽然尚没有自成体系,但在黄梅戏中起着很重要的衬托作用,是黄梅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黄梅戏舞蹈语汇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形态,可以为研究安徽省戏曲舞蹈提供参考借鉴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黄梅戏艺术孕育、成熟于安徽安庆地区。黄梅戏舞台道白、唱词及声腔与安庆方言水乳交融。无论是音乐行腔的节奏掌控、唱词道白的合辙押韵,还是剧种个性、地域文化的呈现,黄梅戏无一处不受到安庆方言的浸染和渗透。黄梅戏的传承发展不但不能淡化安庆方言因素,而且要进一步强化方言特色,同时还应将安庆方言作为黄梅戏的语言生态加以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今的商业化社会,分析了黄梅戏实现市场价值的必要性,认为必须采取合理的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模式,进行理性、宽容的边际创新,实现与现代科技和现代传媒的高度融合,实施链式人才培养与明星团队打造战略等,才能促进文化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的融合,最终实现黄梅戏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黄梅戏艺术两次由地方走向全国的历史进程是依托现代传媒完成的。现有四十余部黄梅戏电视剧作品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表现出诗意化的审美特征。然而,戏曲表演作为剧场艺术具有的互动性以及各自不同的演唱风格是电视这样的平面媒体永远不能给予的,黄梅戏电视剧作品也不例外,必须引起足够的注意。  相似文献   

17.
黄梅戏《西厢记》在主控思想上和王实甫《西厢记》有前后承继之处,但黄梅戏剧目更突出了“真情’’的地位。黄梅戏《西厢记》在很多地方对王实甫作品进行了超越,这表现在故事更加真实可感、结尾更为合情合理、语言更加雅致等方面。黄梅戏《西厢记》也可被看作是黄梅戏改编文学经典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8.
黄梅戏的语言改革与坚守是其存续路径选择中的核心问题,它需要动态发展观及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思考。动态发展观表明:黄梅戏既产生于语言、生活、文化的发展变化又需要存续于语言、生活、文化的发展变化,黄梅戏存续路径选择上坚守与创新的两手也因此都不宜松弛。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审思则表明:黄梅戏社群可以视为地方戏言语社区,在存续路径选择问题上既不能一味坚持方言表演而失去社区内外人口,也不能一味追求改革而失去社区的内部一致性和黄梅戏自身的个性。改革创新和坚守黄梅戏特色两者兼顾才是黄梅戏存续的理性路径。  相似文献   

19.
黄梅戏作为地方大戏,其传承与改良的形态样式主要包括:扎根传统,推陈出新;嫁接借鉴,与时俱进;改良求变,个性缺失;关注现实,去粗取精.黄梅戏的发展,应时刻警惕娱乐时代对其形态样式的冲击与侵害,在剧目创作、表演样式和音乐风格上应把握好"度",应在高度保持其音乐特质与表演样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20.
黄梅调电影脱胎自传统黄梅戏,电影剧本选择和情节安排在内容和思想上与黄梅戏截然不同。李翰祥对黄梅调电影剧本的选择有明显的倾向性。造成其作品在思想情节上的连贯性,电影最终超越原有戏曲的框架而拥有更多个人印记。“身份变化”、“女性自残自杀”等情节的反复出现不仅是黄梅调作为类型片的一个特性,也是李翰祥在黄梅调电影中构筑其“多重世界”的重要手段,潜藏着他对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多重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