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体系·观念·语言——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史经历了从白话文本体、社会-白话文本体、政治本体、社会-历史本体、"文学革命"本体,诸现代性本体,到现代汉语本体的变化.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回到语言载体本体.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采人文性、审美性、现代汉语文学性三者统一之标准,分为先导期、成形期、成熟期、转型期、繁荣期、多元期凡六期.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诸文体,中国现代汉语文学思潮流派,文学社团流派,都有其自身发展规律.中国现代汉语文学与西方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具有承传关系与源流关系.现代汉语是中国现代文学存在的语言载体,是中国现代文学区别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根本标志.回到现代语言本体,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命名,对时代歧见引起的分期争议等闸题的解决,对全球现代汉语热,均有意义.回到语言艺术本体的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可以科学、真实地把握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政治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等执政资源进行适时地转换和开发,其发展规律成为我党发展的宝贵财富,使党的地位得到不断的巩固。高校作为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之一,加强党的建设是其重要使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学,上下四千年,源远流长,浩如渊海。在这丰富的文学史料基础上来构建中国古代文学史,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地表述中国古代文学的概貌和发展脉络,科学地阐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渊源和规律,力求反映出古代文学发展的本来面目。 中国古代文学史主要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但是,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它受着一定历史时代的政治、经济的制约和影响;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又和文化的其它领域如历史、哲学、宗教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文学史的撰述必须正确阐释文学发展中的内外关系。既要看到文学发展中文学和时代的经济、政治以及哲学、历史、宗教、艺术等的密切关系,从而认识文学作为优秀民族文化传统重要部分的历史价值;同时,更要着眼于文学本身,不使文学变成政治与经济的简单图解,成为哲学和历史的失掉个性的附庸,而单明其自身发展的先后继承、消长得失以及独具情性和美感的文学特性,成为一部真正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4.
从政治权威社会到公民权利社会的转变,导致国家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结构中的地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改变了国家意识形态与道德的关系,而且也改变了国家意识形态在道德教育中表达的方式,从而使现代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着新的任务与新的选择。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旨在揭示政治权威社会向公民权利社会转变中国家意识形态与道德教育演变之规律,以期增进人们对社会转型中的国家意识形态与道德教育之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当代文学经过一个世纪的沧桑演进,逐渐由弱到强,由隐到显,成为上世纪末有影响力的一门高等院校的重要基础课或主干课,但是这一门课程的教学,长期以来受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成为阐释社会发展史的手段。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重写文学史”的口号,已使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转向”,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对这一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主题内容认知。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是近现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在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领域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爱国性和阶段性。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并成为思想文化的主流。学习本专题历史,要掌握思想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正确认识和分析文化成就的继承与发展关系;掌握文化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注意运用历史唯物差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评价各派政治力量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位、活动和作用.加强对共性与个性特点的理解,提高分析、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史著分期疏议邢铁华(1)中国古代文学史或古典文学史的分期,大体有三种类型,反映出三种文学史著的“眼光”和编著方法。第一种类型,承认文学历史与社会历史有不同的发展轨变迹,文学演变史是文学本身的逻辑发展过程,它既受社会变动的影响,又保持本身的相对...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史编撰的话语系统经历了由政治意识形态话语到西方话语的过程。运用这两套话语所编撰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虽贡献显著,但教训也深刻。这两套话语系统各自的特殊性既赋予所编撰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以不同的时代面貌与学术风格,也导致了各自明显的偏颇。要矫正这些偏颇,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根据中国现代文学的本体规定性和发展的规律性以及它自身所包含的中西知识的内容,采取西方话语与民族话语相结合的方法来编撰中国现代文学史。  相似文献   

9.
学术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欲在新世纪获得活力,必须对所有命题进行当代转换。审美意识形态论这一传统命题的当代转换从现代中国的意识形态批判反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本的重新解、转型社会审美化的意识形态阐释欲望三个方面肯定了其当代转换的可能性。一方面以这种当代转换去丰富发展意识形态论本身,另一方面以此揭示出当代审美化的内在机制和可能走向。  相似文献   

10.
《商洛学院学报》2019,(1):60-66
《中国新文学史稿》是王瑶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为适应建国初期高校学科调整而编写的第一本新文学史教材。它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的"书写范式",自觉地以正史的姿态融入集体的时代合唱,向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主导的政治意识形态靠拢。但王瑶在真诚地借用新文学史的抒写为新政权的合法性"正名"的过程之中,又尽量调解集体化的政治话语与个人化的学术话语之间的矛盾冲突,试图使两者达成某种微妙的契合和共鸣。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从张爱玲入史的个案来探讨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和中国大陆现代文学史的两种不同生成环境。前者倾向于研究型文学史,后者大部分是教科书文学史,这不同的书写取向是如何导致书写范式的两种不同选择:风格史和精神史的对立。论文先从新世纪夏志清和刘再复对张爱玲的有关争论,回顾了建国前后中国大陆对张爱玲的接受史,是后来如何围绕在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有关争论和影响中展开。最后对《中国现代小说史》和中国新时期以来数十部现代文学史的张爱玲论述,做出了比较、分析和检讨,并指出了精神史的书写范式是如何紧附着意识形态的幽灵,始终跟随着新时期的张爱玲论述,它在大陆史家的心眼上划上了一道对张爱玲的接受限度,甚至从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几则大陆现代文学史书写在论述张爱玲的几条“金科玉律”,而这些至今都在无形中导致了大陆文学史写作以很暧昧的态度欲迎还拒着张爱玲幽魂的海外归来。  相似文献   

12.
胡倩 《唐山学院学报》2016,29(2):21-26,53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吴汉全3卷本《中国现代政治史》展示了现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宏大场景。该书有这样几个突出特点:一是在大政治视域中呈现现代中国政治演变的历程;二是对现代中国的政治演变规律作出创造性的解读;三是以独特的诠释理念与范式对待相关的史料;四是将国共关系置于现代中国政治演进的关键位置;五是注重现代中国政治与世界政治格局关系的揭示。吴汉全的这一著作,将中国现代政治史的研究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并为中国现代政治史建成一门学科打下了很好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文学,以其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学状态。可以说,整个20世纪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就是一部文学与政治的结盟史,是一部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双向作拉锯战的历史。本文希望能通过分析巴金的创作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对2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与政治的关系作个总结疏通,以期对我们以后的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能起到一些警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写作在短短的几十年间经历了风风雨雨,文学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文革"前以政治意识形态为指导思想到20世纪80年代提出"重写文学史"的口号,对从前的政治话语进行了颠覆,致力于追踪现当代文学的"现代化"脚步;90年代对80年代的思潮进行了深刻反思,加上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学界对文学史的理解逐渐趋向多元或者说不确定性。本文以赵树理为个案,勾勒了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历程,对各种文学史观作出了自己的评价,认为几十年来文学史观念从单一走向多元,从肯定走向怀疑,每一次的转变与其说是向真理巅峰的逼近,不如说是对文学史领域的扩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的精神实质是中国社会历史主体在实现差序格局现代表达过程中所实现的市民社会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逻辑互动;总的来说,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突出地体现为市民社会、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政治文明现代化等视域中差序格局现代表达方式的历史嬗变。  相似文献   

16.
王德威的《历史与怪兽》关注20世纪中国文学中历史暴力及其文学书写,直指现代性进程中种种意识形态与心理机制加诸国人身上的规范和训诫。现代性(modernity)与怪兽性(monstrosity)相伴相生,现代性有时反而更需仰仗暴力以正其身。它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历史与历史再现之间的落差,尤其是革命男女如何于政治与身体、信仰与欲望、现实与虚构间串演幕幕悲喜剧;二是文学纪恶与其否定的辩证,探讨“文学所思所愿”与其“所写”之间的距离;三是“自杀”作为一种非传统的现代中国主体性的独特的生成方式。最后总结全书.探讨当代中文文学描写历史迷魅与文学记忆的面貌。  相似文献   

17.
陶希圣在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究竟占有何种地位?陶希圣最大的史学贡献,是创办和主持了《食货》半月刊。《食货》的创办,是陶希圣对中国社会史论战作学术反思以及在政治失意后转向教学之境遇的一个结果,也是适应时代思想和学术发展的需要,开拓历史研究新领域的一个结果。《食货》创办的史学意义,在于明确打出“社会史专攻”的旗帜,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开展,起到了拓荒与奠基的作用,在中国史学融入世界史学新潮的历程中,起到了推进的作用。《食货》的成功,得益于陶希圣在会通史料与理论之研究理路上的探索。所有这些对他在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最好的说明。  相似文献   

18.
文艺学的发展由来已久,我国文艺学的发展始于19世纪末,经过了古典文艺学时期、古典与现代文艺学过渡时期、现代文艺学时期、文艺学融合与多元化时期。文艺学的发展与社会、政治、民间文化等存在密切的联系。在当代文艺学趋于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新时期,对文艺学的发展和变迁进行回顾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存在着思想史挤压文学史的现象,不论是"进化论"、"阶级论"还是"现代性"等著史理念都更多地关注了文学艺术形态的外在,忽略了从语词、修辞及其背后的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等层面关注作家作品,漠视了以人文为视角评判作品史学价值的高低的诉求,导致不同的文学形态没有得到平等的对待。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带上了思想史的编写特征,受政治因素影响很大。鉴于此点,应强化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中的人文视角。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中国汉语文学史上,"反思文学"与时俱进地在政治的主流意识形态、作家的个体精神诉求和读者的艺术审美期待中实现空前结盟,用小说文本这一艺术形式展现了特定时代语境下的社会历史变迁和政治文化生态。小说《天云山传奇》、《灵与肉》、《芙蓉镇》真实地再现了右派知识分子自我身份确认的精神矛盾:苦难反思与道德拯救的二律背反;主体建构与民粹诉求的二元对立;时代精英与落难书生的双重身份。"反思文学"以其绝对敏锐的艺术眼光和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为这一特殊群体的身份确认提供了鲜活的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