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新闻语言的准确与模糊是辩证的。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武汉大学新闻系的李元授副教授给本刊写来专论《新闻中的模糊语言问题》,本刊分两期刊出,以飨读者。这期先刊登“问题的提出”与“准确和模糊的辩证法”两节;下期刊登“模糊语言的特性、构成和修辞作用”与“模糊语言理论概述”两节。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新闻报道的表现手法日趋丰富,模糊语言已大量运用于新闻报道中。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许多人片面强调“真实”。把“新闻真实性”与“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对立起来,认为“模糊语言”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新闻”是格格不入的。时至今日,模糊语言已在新闻报道中普遍运用,还有人不敢理直气壮的承认。我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常现象。“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加强对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研究,让其沿着健康、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本文试图探讨模糊语言  相似文献   

3.
一般来说,电视新闻应力求用精确的语言表现事物的客观真实。然而在许多电视新闻中,尤其是在暗访新闻和突发事件新闻中,我们接触更多的是一种“模糊”的真实,可将其称为电视新闻的模糊语言。电视新闻的模糊语言可定义为:通过电视媒介传播,受现场环境制约或编辑意图需要的影响,采用不够精确的视听模糊效果描述新闻事物的不确定性,并利用受众的思维活动传播新闻信息的语言。  相似文献   

4.
新闻语言要准确,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新闻语言也需要“模糊”,似乎不可思议。其实,准确和模糊并不矛盾,有时采用模糊语言更能准确地表达事物。因此,我们在讲新闻语言时,不仅不要回避这一问题,而且应该对它加以研究。实际上,不管自觉或不自觉,模糊语言在新闻写作中早已被广泛运用。远的不说,就拿毛主席写的新闻名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篇报道来说吧,全文只有200多字,文中就有“大约30万人”、“20日午  相似文献   

5.
新闻要求真实、准确、及时、有趣,这就要求用最佳的报道手段来反映客观事物.对新闻事实作模糊处理就是这种手段之一。在新闻报道中,模糊处理是指主要运用模糊语言或模糊语境来报道新闻事实。需要指出的是,模糊处理并不排除使用精确语言。在大多数情况下,信息越精确,受众的接受率反而越低,有时,精确语言反而使受众产生模糊感。模糊处理虽然有模糊色彩,但却能准确地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如“喧闹的集贸市场,噪音高达100分贝”。100分贝是精确语言,但受众并不觉得噪音大,而“喧闹”,“高达”反而使受众对集贸市场人声鼎沸、高声叫卖的热闹场面有了准确体  相似文献   

6.
许多人把“新闻真实性”与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对立起来,认为“模糊语言”与新闻写作是格格不入的。其实,模糊语言在新闻报道中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那么,什么是模糊语言呢? 1965年,美国数学家扎德首先提出了“模糊”这一概念,接着便产生了模糊数学,模糊逻辑,模糊语言学。我国对模糊语言的研究始于1980年,伍铁平同志发表《模糊语言学》一文,第一次在汉语言研究中引进了“模糊”与“精确”这对概念。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有人提出《模糊新闻学》。这在新闻学科上,倒是一种新创。我觉得有必要进一步探索一下模糊语言在新闻中的应用。为此,写了这篇长文。命题为《新闻模糊语言初探》。共分十四个章节。一、新闻语言与模糊语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报道的工具是语言。马克思、恩格斯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p525)高  相似文献   

8.
吕叔湘指出:“新闻语言的首要要求是准确。”可见,新闻是非常强调语言的准确性的,而用模糊语言似乎是一个忌讳。实际上,在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运用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近些年,各类新闻文体尤其是预测性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社会认同度也越来越强。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模糊语言现象,了解其使用的合理性与恰当性,使之更好地为新闻写作服务。  相似文献   

9.
散文一直被称为“文艺的轻骑兵”,是一切文学模式中最自由、最活泼、最不拘一格的写作形式。散文讲求谋篇布局的结构艺术,讲究诗一般的意境,讲求文采,要求语言优美,如抚弦美曲,娓娓动听;要求行文生动活泼,光彩照人。如果将新闻评论与散文“联姻”,从而把大道理说得优美动听,就能“优生”出更好的评论作品来,就  相似文献   

10.
“你们把本地区的丑事捅到报纸上,这不是给本地区抹黑吗?”新闻界的朋友在一起聊天,普遍对这一类指责感到头痛。新闻以真实为生命,以弘扬正气、鞭笞邪恶为使命。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得讲求一个“准”字,无中生有地乱批评不行,吹牛溜须地乱表扬也不行。但是在新闻...  相似文献   

11.
新闻语言要准确,这是无可厚非的。有时,新闻语言也需要“模糊”,模糊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得更准确、更清晰。 所谓模糊语言,是指用不定词、词组构成语意,用来反映新闻事实的难以确定或不便确定的语言。新闻中的模糊语言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示时间、程度、范围、数量方面不确定的词或词组,如深夜、漂亮极了、方圆几十里、一大批;另一类是在相对具体的语境中其指向显得模糊的词语,如热情大方、冷酷无情、大概如此等。实践表明,运用模糊语言能使新闻产生真实美、形象美、准确美。通常情况下,有以下三种情况需要采用模糊语言进行模糊处理。 一、模糊与确定性——用模糊语言处理确定的事物——获得准确美 春节将到,记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邮电管理局,看到了跟一年前大不相同的情况,过去忙于分拣从内地寄来的大批副食品包裹,而今天却忙于收订大量报刊。  相似文献   

12.
新闻报道一般要经历从选题到采访再到写作这一生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选题居于首发位置.新闻选题是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就新闻批评而言,只有过好了选题关.新闻批评才能得以健康有序的进行。新闻批评的选题既具有一般新闻报道的选题规律,同时批评报道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新闻批评在选题上有特殊的要求。总的来说,新闻批评的选题应把握“两不”、“三点”、“一小”“两不”是:一不“四面出击”。四面出击指的是新闻单位开展新闻批评时批评对象和范围过宽、过泛,滥用新闻批评。“四面出击”是文革遇风,早就应该遭到摒弃。我国目前正沿着…  相似文献   

13.
学生在新闻写作实践中,常常写出些新闻非新闻、文学非文学的东西。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新闻与文学的语言特点把握不当,思想认识上的模糊,不能不说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紊。新闻语言的本质是“信息传播的语言、报道事实的语言、解释问题的语言、快速交流的语言”①,因而特点是准确、通俗、简洁;文学语言的本质是塑造形象的语言、传达感情的语言、审美独创的语言,因而特点是准确、形象、富于感情。诚然,新闻为丰富、扩大自己的表现功能,往往借助文学作品的篇章结构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正如艾丰在《新闻写作方法论》中说:“新闻…  相似文献   

14.
此文值得一读。作者通过观察和反思,肯定了当前新闻摄影采访取得的成绩,批评了在摄影采访中存在的重成组照片、轻独幅照片,重文字说明、轻形象表现的模糊倾向,提出了摄影记者要解决“拍什么”和“怎么拍”的问题。摄影记者们似应认真思考一下:如何用“摄影眼光”观察新闻现象,如何用“摄影语言”选择适于摄影表现的题材,以记录文字不能代替的历史瞬间。  相似文献   

15.
此文值得一读。作者通过观察和反思,肯定了当前新闻摄影采访取得的成绩,批评了在摄影采访中存在的重成组照片、轻独幅照片,重文字说明、轻形象表现的模糊倾向,提出了摄影记者要解决“拍什么”和“怎么拍”的问题。摄影记者们似应认真思考一下:如何用“摄影眼光”观察新闻现象,如何用“摄影语言”选择适于摄影表现的题材,以记录文字不能代替的历史瞬间。  相似文献   

16.
本刊第4期刊登了本文的“问题的提出”与“准确和模糊的辩证法”两节;本期刊登“模糊语言的特性、构成和修辞作用”与“模糊语言理论概述”两节。欢迎读者们阅读后,继续就新闻语言的准确与模糊问题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17.
宋颖 《新闻前哨》2002,(11):9-10
根据新闻批评的定义,凡通过新闻媒介用新闻和评论两种形式进行批评的都叫新闻批评。故本文不谈对批评性新闻的采访(主要为隐性和体验式采访),因为光采访而未报道的事实不属新闻批评的严格意义范围,新闻批评的最大属性便是公开性,没公开便构不成新闻批评。行使新闻批评的责任。好比穿钉鞋,拄拐棍,要小心谨慎,要做到:第一:“用事实说话”新闻批评的权威性来源于用事实说话,不但关注时间、地点等细节的真实,更关注事实的整体真实,即“二度客观”。二十多年来成功的舆论监督或批评报道,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在“叙述事实”,有时其“…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前段时间两次关于新闻工作的讲话都十分强调“讲究新闻宣传艺术”的问题。《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的讲话》中指出“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要讲求宣传艺术,提高宣传水平,努力使自己的宣传报道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读者,使广大读者喜闻乐见。”接着他对“文字干巴巴的,翻来覆去老是那么几句套话……”的部分新闻作品提出了批评。笔者认为江泽民同志的批评击中了新闻质量不高的要害,讲究宣传艺术,提高新闻质量,就是要彻底解决“干巴巴”、“老套套”的问题。这里的关键是全体办报人员要转变观念,从旧有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  相似文献   

19.
数学中的模糊与精确两个概念,是数学家们研究的课题。模糊语言和精确语言,则是语言学研究的范畴。笔者作为一名新闻从业人员,对于业界有关新闻语言的模糊是否影响真实性的话题给予关注,认为不能以偏狭的观点对待精确、模糊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应对两者在新闻语言表述中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作辩证的考析。  相似文献   

20.
新闻评论是一种批判性极强的文体,当它与政治和利益联姻之时,批判便有可能转为“批评”与“打击”,结果会导致“克制“尽失,“行为暴力”演变为“语言暴力”. 新闻评论语言与语言暴力 新闻评论中的语言暴力,是指不以逻辑推理为手段,直接以“攻击性,辱骂性、贬斥性、威胁性”①或权威性语言表达主体自身诉求,其意在建立主体的道德优势与社会权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