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訏小说对异性之爱有较高的探讨热情,并将其上升到形而上的情爱本质的追问.本文通过徐訏的<盲恋>来分析其小说中所体现的"审美距离"说与灵肉交融的爱情美学理想的矛盾统一,并通过解决矛盾,将徐訏的情爱理想及其对世俗婚恋的认识的轮廓勾勒出来.  相似文献   

2.
距离把持中的浪漫超越——论徐訏小说中的距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徐訏小说创作追求一种超越现实的浪漫距离的视角,研究徐訏小说的创作。文章从徐訏小说的环境设置、人物刻划、情节构思等方面,梳理其小说中的“距离”,并研究徐訏企图在对宗教的沉思中,达到那种独特的“距离”感。论文在对徐訏独特的审美观的分析中,研究其创作的这种“距离”追求,并寻觅徐訏创作的发展和变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3.
徐訏认为"和谐就是自由"。只有把"谐和"视为徐訏的理想,才能把握徐訏的精神世界,把握徐訏作品的哲理性内核。  相似文献   

4.
正徐訏一生,著述丰富,当时媒体评价他"徐訏先生是文坛鬼才,也是全才,小说、新诗、散文、戏剧样样都来,也样样都精"。林语堂曾指出,徐訏与常被认为是"中国的高尔基"的鲁迅同为二十世纪中国的杰出作家。虽然林语堂对中国新诗一般都无好评,但却赞誉"徐訏是一个例外,他的诗句铿锵成章,非常自然",且认为"在短篇小说家中,鲁迅、沈从文、冯文炳(废名)和徐訏是最好的"。1943年,徐訏的代表作《风萧萧》  相似文献   

5.
徐訏在动乱的时代中长大,经历了两次大的革命,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短短几十年工夫接触了各种社会思潮,也实践着各种学说。作为"旧时代"成长起来的"新学人",徐訏处在"旧道德"崩塌与"新道德"未治的两难境地。于外,徐訏经历了从马克思主义向个人主义道德观的转变,于内,徐訏尝试建立两性和谐的性别道德观。而在其小说之中,道德观的演变与他的创作理论形成了彼此吸收、互相转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人物的塑造、爱情的唯美、情节的处理及语言的运用等方面分析了徐言于小说中所体现出的“节制”这一文本特点,并进而通过徐訏本人的性格、学养、经历和宗教信仰等方面探究了此种文本特点的根源,从而在其小说中与读者共同品味那个深埋着的徐訏。  相似文献   

7.
徐訏一生著述,爱情是其中一条或隐或显的永恒主线。伴随爱情而生的,则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女性世界和细腻深刻的人性解读。可以说,徐訏的文人情怀,亦即对"浪漫"和"爱"的苦苦追寻,是终其一生的。在早年、中年、晚年这些不同的人生阶段,这种文人情怀的表现形式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对"浪漫"和"爱"的理解也有不同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王莹 《文教资料》2012,(32):73-75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不乏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作家,徐訏就是其中的一位。在《圣经》的影响下,徐訏小说的语言表达多了温婉与清丽、沉郁与感伤,呈现出"在乐园"——"失乐园"——"复乐园"的叙事结构,基督教教义也使其小说蕴含着博爱与忏悔的内在精神。本文试从徐訏与基督教的渊源、《圣经》文本对徐訏小说的影响、基督教精神对徐訏小说内在精神的影响三个角度对徐訏小说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徐訏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创作成就特别突出的作家,文章试图对徐訏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梳理与概括,使得读者对徐訏研究状况有一个整个认识,从而对徐訏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徐訏的传统文化情结相当深厚,儒家、墨家、道家、佛家等传统文化观念与传统文学文本对徐訏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徐訏对传统文化并未全盘接受,而是接纳从传统文化肌体上剥离出来的带有民间色彩与世俗气息的思想信念.徐訏深受西方文化的浸染,马克思主义、理性与非理性人文主义、基督教、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等都对徐訏产生了很大影响.中西文化对比是徐訏文化观照的中心,他虽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但他十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落后腐化的一面与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更崇尚西方现代文化中的科学、民主、自由.传统与现代性交织并向现代性倾斜是徐訏小说明显的文化观照特征.  相似文献   

11.
徐訏伦理思想体现在作品中表现出作者的真性情,在徐訏思想中,道德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还是一种实践理性精神。徐訏伦理思想中的道德判断是以人为根本出发点,以机缘变幻为动力;道德规范是理性与同一性;职业道德和婚恋美德反映了徐訏的高尚人格。  相似文献   

12.
对于徐讠于的成名作《鬼恋》,历来研究者都对女主人公的"革命者"身份深信不疑,并以之为出发点将小说解读为一个世俗男子和一个女性"革命幻灭者"的爱情悲剧。本文通过细读,却发现了包裹在文本表层"革命"外衣之下的虚妄,其背后隐藏着作者真正要说的主题:"都市漫游者"的心灵危机。这种对"都市"现代性的悖谬姿态恰恰是徐訏在很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内在心理。  相似文献   

13.
徐訏深受西方文化的浸染,基督教与西方现代主义对徐訏产生了很大影响。中西文化对比是徐訏文化反思的中心,他虽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但他十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落后腐化的一面与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更崇尚西方现代文化中的科学、民主、自由。徐訏小说的文化反思明显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为他的小说创作增添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所没有的文化因子,研究这一影响对徐訏的文化反思来说,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爱情是美好并且令人向往的,尤其是在动荡与漂泊中的爱情,带给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更多人生哲理性的思考。无名氏的《北极风情画》与徐訏的《吉普赛的诱惑》,在书写爱情的缠绵与纠葛时,也映照出主人公在高贵与卑贱、美丽与丑陋、幸福与存在中的选择和取舍,小说中人物对个体自由的追求及生命存在状态的反思,使得作者在描写男才女貌、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的故事中,表达生命和人生意义的思索。  相似文献   

15.
文人自古就和旅行结下了不解之缘。浩浩几千年的人类文学史有很多都是在旅途过程中写下的。徐訏以旅途的见闻和感受、旅行地的风俗习惯等为题材创作了一大批反映作家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小说。旅行是徐訏的存在方式,他要在时间的无涯荒野里寻找生存的"牧场",寻找人类精神的家园。  相似文献   

16.
徐訏的传统情结相当深厚,儒家、墨家、道家、佛家等传统文化观念与传统文学文本对徐訏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徐訏对传统文化并未全盘接受,而是接纳从传统文化肌体上剥离出来的带有民间色彩与世俗气息的思想信念。中西文化对比是徐訏文化反思的中心,他虽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但他十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落后腐化的一面与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更崇尚西方现代文化中的科学、民主、自由。徐訏小说受到中西文化两方面的影响,传统与现代性交织并向现代性倾斜是其小说明显的文化反思特征。  相似文献   

17.
吴义勤先生是中国大陆徐訏研究的开拓者,上世纪90年代初,他的硕士论文《漂泊的都市之魂—徐訏论》对徐訏的文学创作进行了系统的学理分析,让这位在现代文学史上曾名噪一肘,但其后久被大陆学界淡忘遮蔽的人物浮出话语地表,很有拨云见日之功,论文出版后获得了江苏省社科优秀成果奖。近日,为纪念徐訏诞辰100周年,  相似文献   

18.
过往,以徐訏为研究课题的文章虽然不少,但并没有深入研究徐哥在当时主流创作下是有意识地坚持自己的写作方式和语言等,以及他对当时主流的革命丈学的种种意见。因此,没有完全描绘出徐訏三四十年代小说的独特风格和成就。此文分析徐打小说的一个特征:疏离(包括主题和语言),将会重点分析徐訏在当时主流话语——革命文学下的创作。通过他对当时文学流派和文学运动史的认识,特别是对主流的革命文学的看法,而他的小说多写城市、爱情和婚姻,并不过多涉及什么经世救国的大业,以揭示他有意识地坚持自己在文学内容和语言上的主张,甚至背离当时的主流写作。  相似文献   

19.
徐訏逝世已经八周年了。他是个具有童心、爱心和故国心的爱国作家,值得纪念。 徐訏是位横跨两代的大手笔。今年是他诞辰八十周年,时值海峡三岸文学生机勃勃,交流频繁,硕果累累,尤其值得告慰徐訏在天之灵:您生前的愿望与呐喊,期待与呼唤,于今实现了。安息吧,孤寂的灵魂! 徐訏的小说以1950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下面略加评析。  相似文献   

20.
徐訏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有着独特创作个性的作家,其中篇小说《盲恋》打破传统男女组合模式,讲述了一段"丑男盲女"的奇情奇恋。小说借距离设置曲折的情节,也借距离来成全人物的选择,以此达到奇异效果,从而传达作者对人性、现实的思考和对美、真、善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