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科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而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和谐社会的形成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重新审视反思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确立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和谐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助于形成科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科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而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和谐社会的形成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重新审视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确立人文主义教育价值观,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助于形成科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和谐教育思想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源头,都重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说互补,开我国和谐教育思想之先河,儒家吸取诸子百家和谐教育思想之精华,使我国和谐教育思想逐步可操作化并为统治阶级所接受。西方继古希腊、古罗马先哲和谐教育思想之后,在文艺复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契约论、民约论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近现代和谐教育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当代和谐教育思想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从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来看,都离不开人的和谐发展。和谐发展像一条红线贯穿在人的各个方面的发展之中。没有和谐发展,就不会有人的本性的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个性的充分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和谐教育思想与其全面发展思想、个性自由发展思想是完全一致的,而且把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新的高度。马克思主义和谐教育思想对我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它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素质教育中渗透和谐教育思想的指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着重抓好6个方面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5.
以和谐教育思想为契机构建大学生和谐教育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古代的和谐教育思想和西方的和谐教育思想都强调教育要遵循自然原则,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要激发人的主动性,教育要注重人格和谐的培养,这些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都有所启示。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以和谐教育思想为契机,构建大学生的和谐教育机制,应该做到:树立和谐的教育目标;构建和谐的工作体系;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建立为广大学生办实事、办好事的服务机制。  相似文献   

6.
全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他在30多年的教学和管理中,建立和完善了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全面和谐教育是社会化、民主化和个性化的统一。优化育人环境、重视师德建设、多元评价学生、关注家长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四大主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树立和谐教育理念改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处于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战略转移的关键时期,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高低,关系着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在新形势下,树立和谐教育理念,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新的途径,并有助于彰显高校思政建设的魅力,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是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途径,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包括要素和谐、内容和谐、关系和谐、过程和谐、方法和谐等。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发展的研究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苏霍姆林斯基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创造性地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融合在一起,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标,作为他全部理论的起点和归宿。在简要论述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对当今我国实施的教育关于如何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进行了几点思考,以期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荣华伟 《江苏高教》2023,(9):104-10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高质量人才培养、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历史使命的中心环节。持续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高校要立足新形势新特点,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逻辑,分析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在加强党的全面统一领导、打造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构建"大思政课"体系、激发学生内生动力、融入党史和红色文化教育、开展网络育人等方面寻求新方法新路径,进一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以及党中央人才强国战略的大背景下,详细研究了国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四种模式,并分析其特点;详细阐述了我国现行的典型的四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最后结合时代发展需要所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要求,提出了三种我国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应重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人才培养已经成为直面竞争的一个重要课题。该文主要基于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多方面来讨论学生能力达成评价,分析通过科学建立人才培养体系让高校能力素质教育桥接人才市场,培养出更具专业与非专业能力的学生,以利于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通过对传统生产实习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讨,在实习基地选择与建设、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大胆的改革探索,建立项目化实习、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教师引导与督查以及创造和谐的教育实习环境等专业生产实习新模式。教学实践表明,这种阶段性专业生产实习模式具有质量高、效果好等优点,对促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符合当前国家人才培养改革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高校和谐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教育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出发。调控教育中诸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高校是瑶养人才的基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和谐社会中的高校如何构建,如何将政治的民主和教育的和谐结合起来从而相得益彰,这是本文着眼的基本点。  相似文献   

15.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催生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型",校企合作作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发展的共同需要,是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既契合我国应用型本科学生对于自身学习成长的需要,也是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自产生以来,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发展背景下有不同的高等教育人才观和人才培养模式,从较早的通才教育到新中国成立后受苏联模式的影响而实施彻底的专才教育,再从改革开放后对专才教育的反思到素质教育的提出,直至有创新人才观的提出,无不是高等教育人才观和人才培养对当时社会发展需求的反映。为回应当下中国社会发展对人才资源的迫切需求,正面临着转型、改革、创新和发展任务的我国高等教育人才观必须与时俱进,确立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多样化的人才观;以此人才观为指导,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当依据各自的办学定位确立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在学时数和学科门类上的比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大量的高素质的各级各类人才。  相似文献   

17.
劳动教育具有长期性、多维性、融通性,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工程。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在20世纪90年代就积极推进劳动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在课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作出积极有效的探索。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聚焦技术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质是学校劳动教育20余年一以贯之的思想。新时代赋予劳动教育新的内涵和使命,学校从"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视角梳理、总结经验,探索劳动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新思路,为建设创新型社会奠定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中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中国矿业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教师对新工科背景下的建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实践,针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建环专业从人才培养特色定位、优化课程体系、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综合特色教学资源平台、拓展学科...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当前高等农林院校农学类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协同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活动中,调控教学系统结构诸要素,从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发展,开展科研活动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实现了多种资源的共享。这种新的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现代农科大学生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提高了农学类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  相似文献   

20.
针对社会学中“和谐社会”的高频率出现,“和谐教育”在教育学中的倡导也成了必要。“和谐教育”的内涵很丰富,但其真谛在于实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个体能够全面发展。师生关系作为教育中重要因素是影响教育成败的关键,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教育的关键。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要求在充分坚持教师和学生双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建立良好的主体间关系。在教育中实现观念、话语和方法的转变都是建立良好主体间关系的一系列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