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化前进方向的代表,这是党的性质和任务的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人类先进化的结晶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解决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化传统、努力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的优秀化成果等三个问题。在新的世纪中,面对国际国内新的形势,中国共产党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代表先进化前进方向所面临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对于前一个结合,理论界已有充分、全面的论述。对于后一个结合,则人们常常只是从毛泽东与传统文化的角度,从侧面加以涉及,而很少直接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去寻找根源。我认为,毛泽东能够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首先也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关系有相似之处。具体地考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以及二者在毛泽东思想中的结合,是我们深入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的文化渊源,全面地、科学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历史必然。中国先进文化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体现中国文化的时代风貌,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脉相承,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营养。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产业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文化与当代国情、世情相结合的崭新事物。只有站在世界的制高点上,以时代的眼光去审视它,回顾它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总结它的发展经验,才能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经济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思想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其主要内涵包括五个基本方面:一是中国先进文化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文化,具有科学性;二是中国先进文化是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文化,具有实践性;三是中国先进文化是面向大众的、服务于人民的文化,具有群众性;四是中国先进文化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文化,具有民族性;五是中国先进文化是学习、吸收、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文化,具有开放性.  相似文献   

6.
学习江 总书记关于 “三个代表”的 重要思想,特 别是其中关于 “代表中国先 进文化的前进 方向”的论述, 关键在于贯彻 落实。要实现 代表中国先进 文化的前进方 向,就必须在 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 中,不断加强 先进文化的建 设,只有重建 设才能永葆先 进文化的勃勃 生机,才能体 现出先进文化 的前进方向。 而工人文化宫 如何成为先进 文化前进方向 的代表的模范 实践者,我认 为必须努力做 到“六个坚持”: 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职…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在谈到学习马克思主义时有一个著名的论断:“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六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以及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充分证明了这个论断的正确。马克思主义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理论武器。在政治上,对于各国革命来说,无疑是应该与各国的实际、各国的民族特点相结合;在文化上也必然要同各国的民族文化及其遗产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各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共产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上优秀精神财富的结晶。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而使我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代表是其重要思想之一.要真正学习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中国先进文化中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实现中国化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诸多相同之处也为其结合提供了现实基础,而毛泽东思想正是这两种文化结合的典范。同时,两种文化的结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从宇宙观、天下观和道德观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这是实现“结合”的前提;“结合”需要“返本开新”,“返本开新”就是要在传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理论、文明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彼此借鉴和融合,创造出新的契合中国实际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现代文明;“结合”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根基、现实根基、文明根基,只有正确处理好“两个结合”的关系、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关系、“结合”与有效吸收借鉴世界其他文明成果的关系,才能更好筑牢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有力地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只有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推进思想解放,坚持问题导向,才能不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