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精武》2009,(8):F0002-F0002
陈太平先生,为当代知名的太极拳技击家,于医武道都有极深体认,对于太极拳技击体系化的主张更是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
李驻军 《精武》2009,(8):52-53
洪式太极拳源于陈式太极拳,经太极拳理论家、技击家洪均生先生几十年的研究,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其它拳法之优,并融自己的研究、技击心得创编而成,其结构更加科学合理,简洁实用。整个拳法以螺旋缠丝劲为基础,以“怎么练就怎么用,怎么用就怎么练”为主导思想,赋予了新的内涵,为学者开辟了一条走向掌握太极拳技击奥妙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刘治良 《精武》2009,(9):62-62
形意拳与太极拳作为实用性较强的内功拳法流传了数百年,其间高手辈出,不论养生长寿,还是技击抗敌,都为武林留下了诸多佳话。我们今天接触到的李氏形意太极拳功法就是融会贯通了这两种拳法,通过武林盛誉的传奇武术家“东北神力王”李春苓先生的演练、研究、创编而来的,为内功拳法之精华,堪称真功实力!  相似文献   

4.
许多初学太极拳的人,刚刚学了架势就急于想了解各个招式的用法,以为太极拳是技击性很强的拳种,其招式也一定很特别。我认为这是不明白太极拳技击与拳理、拳法和招式间的关系,对太  相似文献   

5.
《中华武术》2006,(1):12-13
一、新书、畅销书 书名 拳道功法学 杨式太极刀入门—~崔毅士太极刀真传 中国武术教程简编本 中国武术概论 截拳道脚踢技法 截拳道功夫汇宗 截拳道连环技法 截拳道手击技法 截拳道攻防技法 截拳道擒跌技法 现代散打技法 /又圭卜掌4多务趁 少林武术理论一1 少林武术满攀本功一2 少林拳一3 少林棍--4 少林常用器械一5 少林稀有器械一一石 少林拳对练-7 少林器械对练一8 少林武术精华 少林拳技击人门 少林正宗太极祖拳法 少林七十二艺与武当三十六功 杨式太极六十六式弓林拳 杨式秘传一二九式太极长拳 杨式太极刀 杨少侯太极拳用架真诊 杨式太…  相似文献   

6.
张志勇 《体育学刊》2011,18(6):124-129
随着太极拳技术的逐步成熟与发展,太极拳的养生作用突显,其技击功能呈现不断弱化。太极推手和太极散手都是太极拳的辅助运动形式,它们的竞技化实践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在长期的太极拳拳法技术实践中,缺少技击功能的实践经验,故而缺乏参与太极散手实践和其它搏击形式的技术和心理准备。就目前来看,还需加强太极拳技击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审慎地组织和参与各种技击攻防格斗实践。盲目和过分地宣传和夸大太极拳技击实践作用都是不理智的。  相似文献   

7.
陈太平 《精武》2009,(8):2-3
现代太极拳追随者眼中最能代表中国传统太极拳智慧的有陈、杨、吴、武、孙等五氏太极拳。五氏太极拳皆以锻炼身心,振奋精神为本旨。陈氏缠丝劲力刚强,杨吴二氏是迟缓柔和的代表,讲姿势平稳,以顺破逆,武氏最具代表性,且又衍生了崇尚不伤筋力,老幼皆宜的孙氏太极拳。五氏太极拳自传世以来,人才层出不穷,均领一时风骚。用承上启下的眼光看待先天太极拳传人陈太平先生,他无疑是太极拳界的佼佼者和中坚力量之一,他对于太极拳体用均知之极深,用清华大学太极拳研究会推荐的话说,“陈太平先生不愧是太极拳界公认的造诣颇深的名家。”这篇《太极拳术的核心劲力缠丝劲》就是陈太平先生厚积薄发的心得流放,希望喜欢太极拳的读者朋友们能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8.
高伟 《中华武术》2001,(3):45-45
技击是太极拳作为一个拳种最基本的组成成分,但多年来并不为人熟知。“太极拳有无真功夫”一直是存于许多人头脑中的疑问。笔者自幼随祖父杨禹廷习练太极拳.至今30余载,对太极拳拳法之精妙体会颇深。以愚管见.太极拳技击之妙,在于对人体平衡原理的谙熟与运用。  相似文献   

9.
东北秘宗拳是少林武术中著名的传统拳法,属于北派之畴。东北秘宗拳沿革于河北沧州陈善一派的秘宗拳,传入东北黑龙江省,特别是传入佳木斯市等地后,从内容到技法都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东北地方拳法风格和技击体系。为了普及武术健身运动,突出抗暴防身技法,特从东北秘宗拳入门拳法中精选出部分实战技击法,以此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中华武术》2002,(11):15-15
武术家。1928年出生,山东省济宁市人。蔡龙云自幼跟随父亲蔡桂勤习武,精华拳、少林、太极、形意等多种拳法,尤精技击。  相似文献   

11.
吴剑锋 《武当》2013,(1):7-9
内家三拳,一般指形意拳、太极拳和八卦掌。以圆为基本特征的内家三拳,不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圆运动风格,而且形成了一套圆运动理论拳法。虽然三拳在演练风格上各有特点,但拳理拳法同出一源,总离不开一个“圆”字。布学宽先生生前常说:“太极拳划圆,八卦掌走圆,形意拳打圆。如能三拳交替习练,用心体悟圆理,对健身有益,对技击有用,千万不要忽视。”  相似文献   

12.
刘志良 《精武》2005,(12):50-50
顾名思义“形意太极”就是形意拳与太极拳的有机组合。形意拳与太极拳同属内功拳法,同属内功拳法,都有数百年的流传史,李氏形意太极拳取期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并创新,形成了能养生、可技击、讲理法、通道义、简单易学、学之能须知、用之能行、有特色的拳种。[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太极拳自创立以来,即以拳理和拳法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套路和推手并重、养生与技击结合的鲜明特色开武林一派新风。时至今日,太极拳更为世人广泛传习,奉为至宝。在这太极拳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更有必要对怎样继承太极拳的优秀传统、保持其鲜明特色进行深入地探讨,以促进太极拳更好地普及和发展,发挥其在全民健身的中的作用,更好地造福人类。 一、拳理和拳法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太极拳的优秀传统。 纵观太极拳从创立到不断发展的历程,应该说太极拳的产生和发展是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结晶,拳理和拳法并重为历代太极拳名家所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14.
祝大彤 《武当》2011,(4):15-16
深研太极拳,特别是推手和技击的拳艺,听劲是最好的学练内功的手段。而喂劲是老师培养学生具备柔化听劲能力的最为重要的拳法。一、听劲"听劲"是太极拳教学传承下来的术语。  相似文献   

15.
冯志强先生是当今国内太极拳界的名师,现任中国武协委员、北京武协副主席、北京市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志强武馆馆长。他自动习练达摩易筋功、少林桩功,继而又随沧州韩晓峰先生习练通背拳,后拜著名心意拳师气功医家胡耀贞先生门下习练六合拳,再后则由胡先生引荐至太极名家陈发科门下修习陈式太极拳。其功力纯厚、手法、身法多变。经过半个多世纪对陈式太极拳和心意六合拳的研练,冯志强先生删繁就简,廉收并蓄,把心意、太极、气功熔于一炉,将养生、健身、技击集于一体,创造了“内外双修,性命双求”的混元一气内功功法。从练功思想…  相似文献   

16.
李文奎 《中华武术》2007,(11):17-17
已故太极名家洪均生先生.从师于陈式太极拳宗师陈发科,在原陈式太极拳套路基础上,倾毕生之心血,按实战要求精心创编出《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拳法精妙,朴实无华,讲究实用。由于该拳法看似无奇.实则精妙,要求非常严格,习练者多不得要领,或半途而废,或习练数十年毫无建树。我通过近二十年的习练与教拳实践,认为要掌握该拳法,除要严格恪守其他一些太极拳运动要求外,应特别留意六个要领。  相似文献   

17.
《武当》2003,(3)
武当赵堡第11代传人、中国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原宝山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3年2月7日7时加分在西安逝世,享年74岁。 原宝山先生早年于西安拜赵堡太极拳第10代宗师郑悟清为师习练太极拳,在几十年的拳艺实践中,不断探索、体悟,于晚年不断发表文章,出版专著和教学vCD光盘,为发展弘扬太极拳事业做出了很大责献。 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 2003年2月s日原宝山先生逝世$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  相似文献   

18.
武式太极拳是武禹襄先生在陈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根据练功方面的感悟而创编的拳式小巧紧凑,集强身、防身、修身为一体,适合文人修炼的太极拳,后人称之为武式太极拳。武禹襄先生在对这套拳法身体力行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19.
被武术界许多人士称为“实战拳法”的大成拳近来在北京悄然热了起来。 大成拳又名“意拳”,是武术家王芗斋先生40年代创于北京的一种拳法。该拳一诞生,就以其具有强烈的技击性震动武林。另外,大成拳还提倡“从养生中求技击,从技击中求养生”,具有很好的健身功能。 就是这样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拳法,从50年代开始,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受到排斥与压制,直到改革开放以来才又重新  相似文献   

20.
张冠杰 《武当》2007,(10):50-51
隐仙羽化犹龙嫡派太极拳是道脉武学嫡传太极拳,其历史源远流长,是较古老的传统拳派。无论是练功方法,还是技击之术,都有其独到之处,非无本之学可比。其理渊博,拳法变化无穷,令学者学而不厌,是修身养性之要,防身至宝。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